收录于话题
一天,幼儿园下午的点心是小米粥,里面有白米、小米和燕麦。只见开心和十一的勺子在碗里舀来舀去,好像在思考什么;城堡和张良橙则愁眉苦脸,眉头都揪在了一起;草莓在不停地咬着勺子;而小羽只尝了几口就不吃了……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于是我们发起了一次讨论。
一.餐后谈话:它们是谁?
我不喜欢吃那个黄米。
我咽不下去。
我只喜欢喝白粥。
白米饭最好吃了。
我不喜欢吃,不好吃。
里面的燕麦我不喜欢。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原来,孩子们是不喜欢吃粥里的杂粮,相比起来,他们更喜欢只吃白米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孩子要不偏食、不挑食,什么都要吃一吃、尝一尝。孩子们要养成爱惜粮食,好好进餐的好习惯,要对自己吃的食物有一些了解。
为了掌握孩子们对杂粮的认识程度,我们在家长群里发起了一个小调查:
1.你认不认识它们?
2.你喜不喜欢吃,为什么?
教师心语:原来,孩子们在家也是吃过杂粮的,有的还挺喜欢。可由于吃杂粮的次数比较少,而且这些杂粮经常以其他的形式被呈现,如糕点、糊糊、饼等,所以在幼儿园看到杂粮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出了不太愿意吃的情况。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对杂粮产生兴趣呢?于是,我们开启了“和杂粮做朋友”的活动。
二.我和杂粮做朋友
我的小米朋友:我认识的小米
你觉得小米是什么样的呀?
它是黄色的,跟小宝宝一样,小小的,好可爱呀。
摸起来什么感觉?
硬硬的,一颗一颗的。
我们一起把小米找出来,给粮食们分分类,动手做一个“标本”吧。
经过一系列探索,孩子们发现了小米原来如此“可爱”。
老师:“你们和小米做朋友了吗?”
嘟嘟:“我跟小米做朋友了,我喜欢吃。”
小柚子:“我也喜欢吃,小米有营养。”
菜菜:“老师,我吃完了,可好吃了,我也跟它做朋友了。”
梁晨:“我可喜欢吃了,太香了。”
我的荞麦朋友:我发现的荞麦
你有什么发现吗?
我给它加了点水,它变胖了。
我觉得它很香,我好想吃呀。
它变软了呢。
孩子们惊喜地发现了荞麦的小“秘密”。
老师:“你们和荞麦做朋友了吗?”
芊芊:“老师,我跟荞麦做朋友了,没有剩下来。”
康康:“老师,我也把它吃光了,我也是它的朋友。”
大阳子:“老师,我都吃完了,我觉得挺好吃的。”
果果:“我也喜欢吃。”
教师总结:小米、荞麦是我们在幼儿园会吃到的杂粮饭,它们很有营养。杂粮也是我们日常的主要粮食来源之一,富含富的粗纤维,可以帮助我们排便,所以我们也要把它们吃光光,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我们的游戏
阅读区:《我认识的粮食》——还记得我们的粮食朋友吗?
《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可以边念诗歌边表演呢。
美工区:《我爱吃米饭》——用黏土制作米饭和杂粮。
三.我能吃光光
孩子们都觉得要珍惜、爱惜粮食,要和杂粮做朋友。所以我们发起了“光盘行动”,大家都表示可以将小碗吃成小镜子。
康康:“我能把碗吃成小镜子。”
笑笑:“我把自己的饭菜吃完了。”
梁晨:“要把所有的饭都吃光。”
菲菲:“不可以浪费的。”
每一种杂粮都是我们的朋友,都要尝一尝。
为了鼓励孩子们,老师制作了“光盘行动”的展板,每天中午吃完饭后,吃光光的小宝贝们可以把自己的照片贴在自己小组的大碗里。
为了帮助孩子们长期养成爱惜、珍惜粮食,吃光食物的好习惯,我们鼓励孩子们进行了“我在家也能吃光光”的活动。
滑动查看更多
我们的收获:
对于“杂粮”,孩子们从一开始不怎么喜欢吃到后来的不拒绝,再到积极尝试“吃光光”…..这是孩子们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经验来自生活,成长也来自生活,有时候只是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会出现“很大”的惊喜,正所谓“一日生活皆课程”。
通过这次有趣的体验,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孩子们独立去发现、感知、探索,加强师生之间的探讨与交流,倾听孩子们的需求,并陪伴他们收获快乐、健康成长。
策划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选稿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姬小园
编辑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曹龙钰
供稿 | 南京市雨花台区南师大时光澔韵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