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园实施课程游戏化以来,在“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引领下,站在幼儿发展与需求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努力构建更为贴近幼儿发展需要的区域环境。以下和大家分享我园户外区域游戏环境的调整。
首先,根据适宜性和规律性的原则为幼儿创设安全、温馨、通畅的户外环境区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不同的游戏体验获得发展自己的机会。我园根据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创设了音乐区、艺术创作区、表演区、建构区、迷宫区、骑行区等,这些区域的划分与创设可以实现区域的交叉和融合。
为给孩子充分的游戏空间,我们实施了弹性作息时间,户内外游戏分时段进行。在同一个时段,一个年龄段开展集体活动,其他两个年龄段各班分成两组,分别开展室内游戏和户外游戏,交换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园空间小、人数多、材料少的难题。如何让创设的环境适合幼儿发展,支持幼儿自主学习呢?教师通过观察和解读,和孩子一起调整游戏材料。
1.追随儿童,支持儿童的喜好。在户外游戏时,经常发现有些孩子在滑梯下面交流,于是我们在滑梯下方绑上彩条,形成半封闭的空间,让他们有一个安全温馨的“家”。滑梯另一边装上了轮胎,刚安装好,就吸引了好多小朋友,有的玩起了海盗船的游戏,有的隔着轮胎你开枪我躲避……随着游戏的深入,小朋友们主动提议要把家中的玩具枪和教室的纸球等材料带到场地上充当武器。整个活动中,小朋友们自主决定游戏情节,自己分工安排角色,有说有笑,乐此不疲。
2.鼓励儿童,为自主学习喝彩。建构区投放了很多不同材质的“积木”,如奶粉桶、玩具汽车、盒子等,供幼儿自主游戏。孩子们的建构从简单的垒高,到后来搭城堡、餐桌、灯塔、神州七号等,还建了停车场。建构区旁边下沉广场角落里的蘑菇地原本供幼儿休憩,自从在建构区投放了长短不一的木板和玩具小汽车,有的小朋友把材料拖到了蘑菇地自发玩起了关于桥的建构游戏。由于蘑菇地高低不平,桥面长短不一,孩子们反复探索,合作商讨,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桥梁的建构。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自主探究学习,积累了构建经验,并且对坡度与滑行速度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只在旁边观察,并适时提醒与鼓励。
3.成就儿童,为创造性游戏助力。我们观察到,孩子们玩了几次投掷区域的洞洞迷彩布就再也不去玩了,于是,我们将迷彩布拿下来,放在一边准备处理。这块不起眼的破布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在野战区的孩子们发现,拉到了场地上,在老师的帮助下,形成了由轮胎和攀爬梯组成的营地战壕,并吸引了很多男孩开始野战游戏。幼儿自行分队,分配角色,搭建区域,教师也加入到幼儿的“战争”行列里游戏。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组合,形成了情境性野战游戏,而教师的参与则为幼儿提供了支持。
4.发展儿童,挖掘提升环境功能。我们用木栅栏将变电箱围起来创设了户外音乐区,将粗细长短不同的铁管依次固定在栅栏上,还挂上了家中不用的锅、盆等铁制品。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听辨各种材质的不同音色。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区应有的艺术性价值,我们还增加了一些打击乐器,准备了音乐播放器,还悬挂有不同水量的玻璃瓶,孩子们在敲打的过程中感受着不同的音色、音阶,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音乐中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
游戏材料是否适宜,还要看能否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综合活动场地上,我发现一个小班男孩正跪趴在地上,眼睛盯着一根镂空塑料棒。他拿起塑料棒,微微斜过来,再换个角度,倾斜到另一边,眼睛对准镂空朝里面观望。镂空塑料棒里面有一个小铃铛,他将塑料棒平端在手里再慢慢倾斜,并不断调整倾斜的角度,一直尝试着想将铃铛对准镂空洞掉出来。虽然旁边声音很吵,但是男孩始终很专注,这说明他具备了专注的学习品质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说明游戏材料对他产生了吸引力。
幼儿是不断发展的个体,环境创设也是一个计划、实施、调整、再实施、再调整的发展过程。在游戏环境规划中,幼儿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这种参与体现在幼儿自主规划游戏环境,教师接纳幼儿的不同想法。课程游戏化的焦点在幼儿,以幼儿为本,应从实际生活出发,从实践改造出发,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新发展。
策划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编辑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孟晨
早期教育
一个有爱的公众账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