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陈卓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和昨天发的文章《《家庭教育理论》究竟学了啥?》,原本是一篇。但是由于内容过多,所以我采纳了陈卓老师的建议,将其分成了两篇。昨天那篇是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家庭教育辅导师”职业背后的理论基础。今天的这篇则想和大家谈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摸索前进边走边改进。
昨天的文章理论性可能有点强,有些家长看不懂,也不知道在还没有学通家庭教育理论之前究竟应该怎么做。我们大部分人接触家庭教育理论的时候,孩子往往都长大了。这个时候从零开始学起,等学完再实施家庭教育?这显然不可能。所以我们需要边摸索边前进,边犯错边改正,边查漏边弥补。
在写文章的这段时间里,我反思了很多人跟我反馈的问题。很多家长觉得我的文章引发了他们的内疚——感觉自己曾经做错了,对不起孩子。但是改正甚至弥补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于是愧疚情绪积累,弄的自己很痛苦。
在这里我首先想向各位家长道歉,我的本意绝非如此。所以我前天发表了一篇文章《素质教育怎么成了“增压泵”?》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都是受害者。当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要去分个是非对错。而是要借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成就最好的自己。家长也是人,没有最完美的家长,但是有更好的家长。
不过有很多家长会觉得:“家庭教育理论我理解不了,你又和我说家庭教育理论的例子不能生搬硬套,那我究竟该怎么办呢?”在这里我来说说我自己的一些见解吧!
第一、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平和、更上进。我们总是把时间和精力过多的放在孩子身上,却忘记了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先对自己负责,在爱孩子之前,好好的爱自己。爱自己显然包括——不焦虑、不生气,因为这两样首先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其次才是给他人带来影响。
第二、不论经济条件如何,给孩子买东西秉承——“可买可不买,买!”这样的想法。“延迟满足法”已经被证实是个伪命题,及时满足才是给孩子爱与信任。(在米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中,孩子都是“独立自主”的做出判断和选择——吃掉现有的一份还是等待吃两份、是马上吃还是等忍不住了再吃,一切由孩子说了算。整个过程中孩子是绝对的主导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决定,并为之负责。而现在所谓的“延迟满足法”则是将决定的主体偷偷调换成了父母,孩子成了被动的受控制对象:“服从父母的意愿就有奖励,不服从则会受惩罚。”而延迟满足的关键是自控而不是他控,只有孩子自己选择延迟满足,才会发展其智慧和意志力。)
不知节制的消费不是因为从小大手大脚,而是源自“匮乏感”。(“及时满足”是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基础。)关于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我给大家支三个招:
当孩子想买的东西超出了预算,你暂时不想买的时候。我知道有些朋友会说:“等到生日的时候买或者等到节日的时候买。”既然都要买,那何必往后拖?咱们换个想法行不行:“我们把生日(节日)礼物提前买了吧!”哪怕一直提前又何妨?家长都会说:“一切为了孩子。”那提前买明年的礼物可以换取孩子现在的开心,怎么就不行呢?
当你真的没有足够的钱买孩子想要的东西时。请告诉孩子:“你值得拥有这样东西,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钱买它,你可以选个便宜点的替代品或者我们攒一段时间的钱再来买。”经济条件不好是事实,不是错误;但是孩子想要得到某样昂贵的东西,也并非不懂事,不要给他们扣上“不知好歹”的大帽子。
孩子的钱就是孩子的钱,怎么花家长都无权干涉。就算白瞎了一笔钱,也至少买个教训。再次强调,说教没有用,失败才是成功之母。我是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开始给儿子发零花钱的,每月30元。这些钱基本上都是给他买玩具用掉了。一开始的时候是有一点花一点,后来他就知道攒钱或者向我预支零花钱来买更贵的东西。至于他的生日红包或者压岁钱,我都是用来给他报他的兴趣班了,因为是他自己花钱报的班,所以我对于他学的怎么样也就看开了。
第三、遇到孩子的问题,虽不能免责,但要学会甩锅。打骂孩子后家长都会心疼后悔。因为本能告诉我们——这样是不对的。我们都希望看到孩子一直笑靥如花,而不是垂头丧气或者痛哭流涕对不对。但是事实却是小孩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没有人喜欢生气,但是生气也不是错误啊!人吃五谷杂粮,都有七情六欲。孩子只是小,但是他们也是完整的人。作为一个初来乍到这个世界的新人,孩子需要不断的模仿观察身边的人,来学习如何适应这个世界。我曾经观察过我儿子发脾气的全过程,发现和我生气的时候一模一样。孩子就是一面照妖镜,反射的是一个家庭中每个人对孩子的养育方式。所以父母遇到孩子的问题,应该从每一个抚养过孩子的人身上找原因。
第四、认清现实,孩子的差异性是上天给每个人的礼物;但是我国的教育却是共性教育。共性教育的优点是给每个孩子基础教育的机会;缺点是必定有人适应有人不适应。对于不适应这种教育的孩子,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此时千万不要对孩子简单粗暴的实行各种机械训练;也不要因为“别人的妙招我都试过了”还是没用……就对孩子的智商产生了怀疑。趋利避害是本能,所以天生喜欢学习的孩子,在学习能力上一定有强人之处。如果孩子天生不拔尖,想拔尖就得先打磨,想打磨就会有损失……甚至损失惨重。也许把孩子掉个个,你会发现他自己的拔尖之处,或者发现他压根就是个浑圆的球。不是孩子错了,是我们的教育方法错了。喜欢随波逐流报班或者觉得孩子需要机械训练才能变好的家长,一定要看看下面这个视频“浙大著名教授郑强的教育见解”。
第五、做个“笨”家长。家长总是不由自主的向孩子展示自己的强大,甚至有时候为了表示自己有能耐,假装自己很厉害,其实这样做并不能激励孩子。有个成语叫:“学以致用”。孩子也需要“学以致用”:不论是学习也好、特长也罢,孩子都需要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比如我前段时间反思了我儿子学吉他后劲不足这件事。我发现:“虽然我没有给他压力,但是也没有给他很好的促进。”因为我一直不喜欢音乐,所以对于他弹琴这件事,没有任何的直观感受。想明白以后,我就想先从我的专业着手,打破僵局。于是我和他说:“下学期妈妈要带哥哥姐姐们复习,需要借用一下你的吉他。”我儿子很好奇,就问我:“为什么呀?”我说:“因为声现象复习需要讲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吉他的弦可以弹出那么多音调,你能不能教妈妈,怎么才能弹出这些音调?”他一下子来了兴致,特别热心的做我的小老师。我在他的指导下弹拨了好几次都没学会,于是自嘲:“哎,我笨死了,现在才知道你真厉害,这个其实不好弹。”然后我就随意的拨动琴弦,听到吉他发出悠扬的声音,我感慨道:“原来音乐这么美,我以前怎么都没发现啊!”我儿子就问我:“妈妈,你想听我弹琴吗?”我说:“当然想!”他就特别认真的给我弹奏了他正在学习的曲子。得到了我的赞美以后,现在每天都主动练琴,不光弹教过的曲子,还会主动弹没教过的。
大家应该都看过《西游记》吧?因为孙悟空很“顽劣”而且神通广大,所以观世音菩萨交给唐三藏一个金箍,并教会他念紧箍咒来控制孙悟空。我简直太讨厌唐三藏了,愚不可及、自以为是并且还强人所难。大家觉得每次唐三藏念紧箍咒的时候,究竟是孙悟空太鲁莽,还是唐三藏太糊涂呢?唐三藏用紧箍咒是“以理服人”还是“蛮不讲理”呢?孙悟空究竟是知错了,还是怕疼了?
没有人愿意在恐惧中得到所谓的“教训”,也没有人愿意总是被人百般挑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不是分数的傀儡,更不是用来炫耀的工具。他们值得我们所有的赞美、信任和爱。我们对孩子的期待需要有个大体的方向,但不应该有具体的目标。我们不是等到孩子出成绩再给他们赞扬嘉奖,而是在他们为了变好而努力的时候,就一直给他们加油鼓劲。我们不断改变自己,是在成就自己的同时给孩子更好的助力,而不是自以为是的给孩子铺就他们的成功之路。改变自己的人是神,改变他人的是“神经病”。(本文为原创内容,如转载请注明,转发朋友圈请随意。)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可以长按二维码关注我。查看往期文章可以打开公众号后点击下方“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