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君多年来和老师们一起观课评课,发现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提问存在很大问题。
下面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呈现和分析这些问题。
希望引发同行思考。
问题一:问题泛化,偏离教学任务或目标。
每一次教学都有既定要完成的预设目标,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来达成。但从现场来看,很多教师在提问上往往会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
在一次小班《健康宝宝》音乐活动的开始,教师牵着走在最前面小朋友的手引领其他小朋友走进教室,走到小椅子前。
师:我们是怎么进教室的?
幼1:是走进来的。
幼2:是跑进来的。
师:你们是用什么走进来跑进来的?
幼1:用脚。
幼2:用腿。
播放《健康歌》背景音乐,教师喊口令,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
本次活动目的是在有节奏活动身体的基础上,初步尝试看舞谱,了解身体不同部位运动的方法;体验律动游戏的乐趣。但是我们看到这位老师在和小朋友说第一句话“我们是怎么进教室的?”的时候,就出现了偏差,使接下去的回答和提问都似乎是朝着运动课的教学方向,而不是音乐课。
很多教师在预设问题的时候,很希望幼儿能够很快地回答出教师想要的内容,也就是让幼儿的回答落入教师设计好的“圈套”,顺利完成环节任务。但在教学现场很多教师实际提出的问题适得其反,收不到预期效果。
大班《番茄浮起来》科学活动的引入是:教师手里拿了一个小番茄和一杯水。
教师:这是什么?
幼儿:番茄。
教师:把番茄放在水里会怎样?
幼儿1:水会变红。
幼儿2:水会变颜色。
教师:你们游过泳吗?把番茄放在游泳池里会浮起来吗?
幼儿1:我会浮起来。
幼儿2:番茄会沉下去。
幼儿3:太重了,会沉下去。
幼儿4:太小了,没力气浮不起来。
幼儿5:(番茄)没有手,没办法浮起来。
幼儿6:会浮起来,重力大。
幼儿7:我做过这个实验。
教师:有的朋友说会沉下去,有的朋友说会浮起来,那么我们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从教师“把番茄放在水里会怎样?”的提问来看,这个问题本身可能过于宽泛,没有指向性,使幼儿的思维过于分散,一个幼儿说出颜色问题,其他幼儿也把关注点放在“颜色变化”上。随后,教师调整了提问,“你们游过泳吗?把番茄放在游泳池里会浮起来吗?”,试图让幼儿自己说出“沉浮”,这时幼儿就按照教师的预设做出了或“沉”或“浮”的猜测,进而使教学进入正轨,进入了实验操作环节。
——摘自“吕萍:师幼互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