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一定是用自己的梦想去点燃别人的梦想,是时刻播种梦想的人。
——李彦宏
昨日,花了一整天的时间跑完了区内八所高中。即便同一区域,各校做法也不一,有的联考,有的上课,有的复习,有的检测。所有这些都很正常,毕竟生源与校情存在差异。当然,无论采取哪种形式,追求实效才是硬道理。
其中,有一所学校的做法有点别出心裁,给我印象深刻,他们将各年段同学科骨干教师集中起来研讨,计划用五天到一周左右的时间,赶在正式开学前,将本学期所有学科规定教授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要求编写出一份一份的学案,以供学科组老师在统一教学时使用。通过近距离观摩,以及与学校领导交流之后,我渐渐理解了他们的精心谋划与良苦用心。据了解,每年暑假、寒假期间,他们都会组织部分学科骨干教师开展这样的集体研修。与其说这是一场“研修”,不如说这是一次特殊而有深度的“集体备课”,值得坚守。在我看来,至少有这样五点理由。
第一,目标明确。目标是方向,也是动力。他们此次研修紧紧围绕各年段新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基于大单元整体教学。通过研读教材与学情,借助学案编写,试图将课程理念与基本要求贯穿渗透于课堂教学中。的确,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但很多事单靠纯粹的自觉则无法落到实处,更谈不上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此时适当的外力助推不失为一种策略。这样的研修可谓目标非常明确,同时也在倒逼并督促教师再一次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从而切实提高认识,做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任务具体。就集团内某一学校某一学科组而言,他们根据集团总部基本要求以及提供的学案编写模板,在认真学习领会其基本要义之后,领取具体编写任务或内容之后,再根据本学科教师组成情况,进行细致分工与责任落实。要在规定时间节点完成初稿,及时上交学科组,供组内老师交流研讨,该修改的修改,该调整的调整,直至打磨成型与定稿印刷。从操作流程来看,应该说这样的研修分工明确,任务具体,从而有效保证学案编写质量。
第三,专家指导。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据了解,学校每一次这样的研修,既有实践操作,又有专家引领。集团内部学科老师通过远程研修平台,借助多媒体信息手段,在正式编写之前,都要在线认真听取集团内部或外请专家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整体解读,这样以便教师对即将编写的学案有了整体感知,从而为编写高质量的学科学案或其他材料指明了方向,确保其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四,集思广益。常言道,独行快,众行远。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参与研修的不只是本年段的学科老师,还有其他学段的老师。不仅有本校的老师,还有集团内部其他学校的老师。可谓阵容强大,不同思维碰撞。这样的研修不仅便于本校内部不同年段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初或初高衔接,而且有利于不同地域学科老师之间的研讨学习,以起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之目的,更有利于实现时间与空间上最大程度的优质资源共享。
第五,质量保证。人都有惰性,而且容易受外界干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不安静甚至嘈杂的环境下做事效率偏低,实际效果差。学校通过这样的方式,有选择的把学科骨干教师集中起来研修,最大限度降低外界因素的干扰,从上午8点半到晚上九点,中午适当休息,在这样一段相对安静的时间内开展研修,比教师在家自修或独处效果要好得多。不难理解,这样集中研修不仅效率提高,而且研修质量也会得到很好的保障。
其实,任何人都不敢说自己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十全十美,无可挑剔。也许不应看他没有做到什么,而应看他已经做到了什么,才是正确的研判力与价值观。我还是坚信,干任何事只要方向没错,坚持不懈,久久为功,那么类似这样的“集体备课”就一定会收获满满,释放出持久的教育价值与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不是套话,而是事实。只有训练出更多优秀的教师才有可能培育出无数优秀的学生,所有学校都不例外。诸多实践证明,任何散兵游勇都无法与训练有素的正规军相抗衡。换言之,生源状况能改变吗?就教育而言,说得直白点,在一定时间内,很难改变,甚至不可能。但教师素质可以,要想实现弯道超车,改变现状,只有在师资培养上下功夫。
我始终觉得,过程与结果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与高三师生而言,今天距离2023届高考还有一百二十多天。干任何工作没有基本的时间做保证,一切都是徒劳。你不努力,有人在努力。你不读书,有人在读书。由此,在有限的备考时间里,无论你采取怎样的形式,确保考前复习落地有效,以助力学生高考,才是重中之重。而这也是此次走进各校带给我的最深感受。祝福每一位考生都能心有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