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世界就是你的家;走不出去,家就是你的世界。
——网络语
无特殊情况,我还是愿意到学校去听课,学习的同时还会生发一些灵感,以证明思维的存在。
本周四上午为三区联片教研的时间,当天因为有其他活动冲突,只好两边兼顾,虽然紧赶慢赶,最终还是只听到了第二节课。课题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开课的是一位年轻教师,印象中去年我听过他一节课。
一边听课,一边记录,一边思考。听完之后,感触还是很深的。课标要求:“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看似简单,实则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对工作刚两年的年轻教师而言,这一节课上得还算成功,相关内容处理得相对合理与恰到好处。听完之后,我在听课笔记上随手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第一,主题鲜明。教师紧紧围绕两个问题——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学思路清晰明了。
第二,课件直观。PPT张数适中,内容不复杂,呈现的文字也很简洁。尤其红军长征地图、时间轴以及几幅图片、表格运用得到位,不言而喻,一目了然。
第三,聚焦素养。本节课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并无多少人为造作的痕迹。
第四,问题教学。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层层追问,刨根问底,以此训练学生学科思维能力。试图揭开历史之谜,接近历史的真相。
第五,教态从容。虽工作两年,而且是借班上课,个中难度可想而知。即便如此,教师还是处理得游刃有余,不难看出,这位年轻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与很强的自信心。
当然,这节课还是有一些可以改善或提升之处,比如课标还是有必要及时呈现出来,也许教师心理清楚,但学生未必知道;问题设计可以再趣味一些,比如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到底“新”在哪里?可不可以不这样做?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工农武装割据”之举是突发奇想还是顺理成章?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是否别无选择?
或许受时间限制,教师对“遵义会议”这一块内容处理得过于简单,没有突出其应有的地位。如果课堂上适当播放有关红军长征的视频,或许家国情怀素养会落实得更好。总而言之,与新教材新教师而言,这是一节值得学习与效仿的新授课。
由此,我认为,关于高一历史教学,教师须把握好这样几个关键词:
第一,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历史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心理认知现状,历史课堂必须彰显浓厚的趣味性。教育的最低思维是讲道理,最高思维才是讲故事。
第二,目标性。课标既是依据也是方向。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如何有效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第三,选择性。教学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才是关键。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然,课件、视频等则是必备媒介,不可或缺。
第四,合格性。鉴于高一年级还没有选科分班以及新的高考方案要求等实际,高一历史教学必须突出基础主干,重点落实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没必要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更不必深挖细就,人为增加难度,努力确保所有学生合格达标即可。
我还有一个观点,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外乎这样几个维度:
第一,节奏。一节课45分钟,务必精打细算,合理安排好时间。不能太快,也不能过慢。
第二,容量。讲多少内容,讲到什么程度,当堂训练的题量多少适宜等等都应有讲究,不可随意。
第三,效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多少教学任务而且效果比较好,这就是效率问题,值得研究与细细揣摩。
第四,紧张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适度紧张状态下,思维比较活跃,有利于潜能的激发。成语“急中生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五,获得感。教师的价值或作用不在于你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你教给学生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哪怕一句话,一个问题,一个提醒甚至一个眼神,只要能触动或打动学生,都值得称赞与坚守。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应该朝着“恰到好处”这一方向努力实践才是正道。
如果说备课是一种煎熬,上课是一种挑战,那么听课则是一种享受,而评课更是一门技术活,每一项都没那么简单轻松。
换言之,无论哪一行都不好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愿意投入,沉迷其中,乐趣与充实自然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