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河南省洛阳市的王老师是一所学校初二年级的班主任。他对学生各方面要求十分严格,学校各项评比总是名列前茅。
一天早上他去跟操,发现学生李想(化名)伸长脖子在看检评员的评分表。“看什么看,你这样懒懒散散的,班级能不被扣分嘛。”
没想到,李想回答说:“你使劲扣,分扣光才好呢。” 检评员说:“你难道是故意的?这班不是你的班呀。”“班是班主任的班,分是班主任的分,跟我有什么关系。”李想一脸不屑地说。
王老师听得此言转身离开。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李想这样的后进生更是悉心教导。为什么李想这样“报答”他?问题出在哪?自己平时千辛万苦,大事小事都督促跟进,怎么得不到孩子的真情哪怕是理解也好。
看到这则报道,不禁想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现场展示“喂鸡吃米”的故事。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正式开讲前,他不慌不忙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听众一头雾水。只见陶先生从容不迫地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公鸡只叫不吃。
于是,他又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它的嘴里塞。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接着,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按住公鸡的手,并后退几步,没想到公鸡自己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了他的演讲,大意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老师把知识硬灌或者强迫学生去学,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便“吃”了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还会还给老师的。
如果让他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效果一定会好得多。陶先生形象贴近的比喻赢得台下一片掌声。这个故事虽早已成历史,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依然启发很大。
其实,教学工作中类似这样的困惑——教师付出很多,却得不到学生理解,何止王老师一人遇到,或者说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普遍性。那么,面对此困惑,究竟如何下手?
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这不是空话。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正确的思想指导正确的行动。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与众不同的生命个体,他们处于不断成长发展变化之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可塑性、复杂性、长期性、渐进性等特征。
只有真正理解明白并接受了这些之后,才有可能引导帮助每一个教育对象,否则就是一种喂鸡式、填鸭式、一厢情愿式的教育,即便辛苦万分,任劳任怨,未必就能如你所愿,甚至南辕北辙,无论怎么“急功”都无法“近利”。究其原因多方面,首先还得从教师身上着手。
其次,采取合适有效策略。具体说来,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尝试实践:
第一,制定公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的前提是要有一支得力能干的班级管理团队,形成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
然后由他们召集全班同学分组讨论,结合学校要求、班级实际以及相关规章,反复酝酿,充分整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并张贴于教室内黑板上方,供全班同学随时监督注视。
同时还要制定出相应的可操作性的奖惩措施,公开透明,定期公布,及时跟进,而不是熟视无睹,日积月累,通过群体注视来约束引导学生的行为举止,旨在将学生存在的缺点不足逐步消灭于过程管理之中。
第二,明确目标。教师发动班干团队的作用,引导学生根据班级实际,讨论形成本班的奋斗目标,包括个人学科成绩、在班级所处位置;班级整体学习成绩、班级常规考核在年级排名等。
针对班级特点,成立若干学习小组,选定得力负责人,形成互帮赶超氛围。目标可分为月份、期中、期末、年度这几个阶段,及时总结表彰,以发现并放大学生亮点为主,对严重突出并带有共性的问题可面向班级全体进行提醒指正,对个别性的问题可采取私下一对一方式处理解决,照顾学生的自尊心与虚荣心。
实际上,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学生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第三,项目推进。集体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个体只有置身于特定的群体中,教育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教师必须借助学校或其他部门组织的集体性活动,如作文比赛、学科竞赛、体育比赛、学校运动会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与集体荣誉感,形成团结一心的班集体奋进氛围。
同时,精心谋划每周一次的班会、每半月一次的小结、每月一次的活动,邀请班级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等参加,由学生主持,邀请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等主讲展示,固定相关工作项目,形成主题活动系列,让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接受熏陶,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反思与改变。
第四,私人定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班50名学生,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
很难也不可能实现所有学生都能自觉遵守一切规章制度,积极主动学习,齐头并进,都能考取理想的大学。正因如此,教师必须做好充分思想准备,放平心态,要有一颗包容与宽恕的心。
对个别叛逆调皮或较难管教的学生必须采取私人定制,“对症下药”,要针对其个性特点或家庭情况,借助特定时机与其他力量,如任课教师、教育专家、学校领导、班级同学、学生家长等,与其交流谈心帮扶,多管齐下,久久为攻,逐渐促使其变化进步。
殊不知,踏破铁鞋无觅处,四两照样拨千斤。
诚然,教育并成功转变一名甚至一群学生绝非三言两语,一蹴而就。它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需要教师引导信任与耐心等待,但前提必须是关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爱不是简单的制度规章,辛苦劳累,埋怨委屈,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包容与欣赏。
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同样,爱到深处情自浓,心会跟爱一起走。
到那时,曾经的付出与努力必定会初现端倪,水落石出。
毕竟大自然的花卉里,每一朵花开放的时间不一样,而且有的只结果不开花,更有甚者不开花也不结果。教育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