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都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答案。也许这正是教学之魅力所在,促使人不断探究与实践。谁也不敢轻易说自己对教学了如指掌,游刃有余。虽然教无定法,但我认为仍有一些刚性或共性的问题应该引起关注,否则会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效果的获得。概括起来,我觉得这样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问题导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很大程度上,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应该依据课标与教材,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与学生一道着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养成疑问、设问、追问的良好习惯,积极主动思考,而不是简单被动接受与听讲。实践证明,基于问题的教学必定有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此,教学中必须予以充分关注。
第二,兴趣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沉浸其中自然其乐无穷。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无疑是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与关键点。于此,教师必须善于借助适当的媒介手段与方法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比如多媒体视频、音频的运用,互联网的辅助,整合多种资源、精心教学设计,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等,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殊不知,单纯靠语言的讲述难以持久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第三,习惯养成。记得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强化与养成。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习惯的好坏。好的习惯受益终生。这方面的事例也是不胜枚举。教学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常见的学习习惯,比如如何有效听讲、怎样流畅表达、如何深入思考、怎样阅读归纳、如何快速笔记、怎样规范书写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确是影响学生学业甚至其一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实在马虎不得,大意不得。
第四,应试策略。考试只是一种评价方式,本身不存在对错。至少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更好更有效的方式能够取而代之。既然无法回避考试,那就积极主动适应。基于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适当有效的应试策略。比如各类题型如何审题,怎样组织答案,如何规范书写,怎样找到解题的技巧与一般性规律等,这些需要教师深入思考与归纳总结,而不是重复碎片式的无休止训练与简单应付。建立在基础之上归纳总结提炼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教学。
第五,学科素养。无论哪一个学科,它之所以存在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学科特征与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对此,教学中必须予以关注。教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你教给学生多少琐碎的知识,而在于你教给学生多少有用的内容,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当然,学科核心素养很多,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将每一项素养加以落实?实际情形不可能做到,也没有这个必要。殊不知,面面俱到,结果往往做不到,并不如愿。教学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结合课标与教材,认真分析,准确定位这一节课应该着重强化哪一项或几项核心素养,并且思考通过何种方式或手段切实加以落地生根,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上述所列几点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课堂教学无论你怎样组织实施,这样几点必须引起关注。也许它们不能给你带来什么,但肯定会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方向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