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实施以儿童为中心的自主生成课程时,园所容易进入“重美轻术”的怪圈,最后结果往往是整体活动精彩纷呈,而留存下来的儿童作品因缺少多元的美术技能而显得苍白。
美术活动在项目式学习、自主游戏或是生成课程中沦为记录的工具,几乎没有机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展示自己的魅力。
01 美术活动的两个现象“极”
02 “美的教育”与“术的教学”
03 “表达性+艺术性”的作品
01
美术活动的两个现象“极”
优师教研的教研团队每学期走访幼儿园近百所,深入观察幼儿园美术课程建设的现状,发现一部分幼儿园深受“创意美术小视频”影响,课程模式化,作品具象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象“极”一:模式化课程
课程模式化体现在,老师教一步,孩子做一步,几乎没有自己生活经验的表达。作品千篇一律的具象化,家长老师一眼就能看得懂,这样“一目了然”的作品让成人与幼儿间的欣赏互动反而显得“没必要”。
现象“极”二:生成化课程
另一部分幼儿园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把老师的工作重心放在观察儿童、生成课程和自主游戏上。
不得不说这样的内容是树立儿童形象,让孩子成为幼儿园主人的一个实质性进步,尤其在户外活动、自主游戏和一日生活中,由孩子主导的生成课程和自主游戏精彩纷呈,其中的创意让老师和家长都赞叹不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我们在走访这类幼儿园时,一边感叹孩子们在生成课程中妙趣横生的思维碰撞,一边又发现其中留下的幼儿作品为因缺少多元的美术技能而显得苍白,不禁感到可惜——崇尚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成课程,走向往往是灵活多变、没有预设的,尽管重视儿童的视角、认同儿童的力量,但美术基础技艺的教学却在整个活动中被淹没了。
内容丰富,却缺少美术性。图片来源于网络
艺术创造力的教育当然不仅仅是完成一件作品,应当包括:
-
创造过程对儿童的心智影响
-
审美感受的经验
-
以及具有美感的作品带给儿童的成就感
而美术本身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一种文化修养,也是一种能力。
显然第一类模式化的美术课程缺乏创造过程,漠视儿童在活动中的自我表达,文化修养无从谈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第二类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确实重视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心智发展,然而因为孩子的兴趣点转移快,教师不得不立刻对幼儿的需求做出判断,并调整活动方向。如此一来,需要预设艺术形式和教学目标的美术学科就成了鸡肋。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非美术专业的老师更是无法很自然地将美术融入幼儿自主生成的项目式活动中,最后仅有的绘画作品只是成了记录课程的工具,几乎没有机会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展示自己的魅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上图,自主游戏固然丰富,孩子也愿意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孩子很难从这样的作品中获得美术带给自己的成就感。
02
“美的教育”与“术的教学”
美术的特殊性在于,创造美和表达美的过程必定会依赖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固定视觉实体。
如果你的幼儿园理念先进,师资强大,我想园所必定开展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成课程和自主游戏,美的教育必定贯穿始终,那“术”的教学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支记号笔难以描绘水墨的诗情,
不足以诉说水粉的浓烈,
强调不了剪纸的精巧,
更无法展现泥塑的立体。
“技能”包含:
1、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
2、对工具和材料的理念与运用;
3、对外界信息的掌握;
4、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等形式要素的认知和使用。
——孔起英《幼儿园美术领域教育精要》
重视儿童自主生成活动,而缺少美术技能的教学,就像满腹经纶的智者失去了表达的能力,留给我们的精彩打了大折扣,终究是遗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简笔画教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不教学”的极端。那双稚嫩的小手是要通过把玩不同材料、探索各种美术形式来感知美的。“术”的教学必不可少。
“技能”并不是指儿童把物体画得像的能力,而是指儿童运用工具材料的能力。
——儿童美育专家 薛文彪
03
“表达性+艺术性”的作品
美与术,修养和技能,都是可以陪伴孩子一生的心理养分。
借形想象既能给孩子创造想象的抓手,让孩子自由表达,又能在集体活动中兼顾美术活动的的艺术性表达!
无论你眼前那个孩子的笑靥有多天真,你也要清醒地知道:ta的漫漫人生总会遇到困苦的至暗时刻,当有了“美术”这个灵魂伴侣,在绝望时ta能通过弹琴作画来抚平心灵,而不是用哭泣或抽闷烟来淹没自己。
童年没几年,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作者:查甜
优师教研与1000+幼儿园、100000+粉丝、300000+孩子共创美术的快乐和奇迹,愿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创意童年!
关于教材
微信与手机同号,联系请备注园所+姓名
教材咨询:幼师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教材售后:18610206462 唯唯老师
教学培训
微信与手机同号,联系请备注园所+姓名
培训服务:18610206462 米罗老师
投稿合作
来稿请备注园所+姓名+联系方式
交稿邮箱:2926573939@qq.com
关注“优师教研”
期待您的到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