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期我们聊了幼小衔接的内涵,从育人准备、社会准备、生活准备和身心准备四个方面为大家分享了科学衔接的方向与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谈家长们都放心不下的学习准备。
幼小衔接
一、谈到幼儿的学习,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对小学化的认识。
1.何谓小学化倾向?
就是把小学的内容提前给予孩子学习,而这些内容基本都高于孩子认知、思维、动作发展的水平,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将幼儿置身于和小学一样的教育环境中,运用讲授灌输的教学方式,提前教授小学的内容,让儿童死记硬背,通过布置大量书面家庭作业使其掌握知识。
2.小学化倾向对幼儿有哪些危害?
在一项调查中有高达八成的小学生入学前都上过学前班,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没有上过学前班的比上过的多大约10%左右;{数据来自《中国教育报》} 从心理的视角加以分析:孩子过早接触学科知识,学习与之生理、心里发展特点不符合的过难学习内容而引发其挫败感,降低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从身体上来看:6岁前的幼儿书写时,很难做到书写的“三个一”造成 腰椎,颈椎变形,眼睛近视;很多家长一致有“幼小衔接班毕竟不是正规小学教育”的想法,一开始就弱化了培养孩子良好学习意识和习惯的想法。上学后儿童很难形成专注的习惯,而注意力是所有智力的起点,专注是孩子拥有立足未来的稀缺能力;小学化倾向就是厌学之源:超前焦虑和过度辅导,造成孩子厌学,不仅会导致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可能让孩子输在过程和终点上。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赛尔,曾做过一个孪生子爬楼梯的实验。实验中,孪生子之一从出生后的第48周起,家长每天都要对他进行10分钟的爬楼梯训练。直到52周,他能熟练的爬上5级楼梯。另一个孪生子从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周以后,两个孩子都可以自己爬到楼梯顶端。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儿童身心发展主要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在其身心发育完成之后,才会产生该年龄段学习的主动性,而主动性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教育只能促进儿童成长,不能改变孩子成长的进程。因此,在幼儿成长进程没有完成之前,任何人对幼儿施加的任何学习与训练都是无效的,甚至有时还会事与愿违。不要提前给予,不要过度付出,更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其横加干涉。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该玩耍的时候玩耍,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掌握知识与能力的时候自然也就会愉快地掌握。
3.幼儿园不能引导幼儿掌握知识和技能么?
幼儿园并不排斥知识与技能。幼儿园按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组织教学,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例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第三个方面“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建议幼儿园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例如幼儿园开展的“小小报餐员”活动:不仅使孩子们感知了各种食品的营养价值,还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敢于表达的自信。再如:每个幼儿寒假期间通过自己在家延续内化16项好习惯,赢得10元钱的奖励。三八妇女节前夕,教师带领全班幼儿到附近的超市给妈妈买一件节日礼物。到超市时过马路的安全;与超市人员的礼貌互动;根据商品价格换算应该找零多少钱;以及如何设计包装礼物、设计制作邀请函和爱心卡等等,可以说学习无处不在。类似知识和技能,孩子们领会起来一点都不吃力,还兴趣盎然。
“去小学化”的重点,应该是禁绝被动灌输、死记硬背,禁绝可以超前教育和认为可以加速教育。
去除小学化, 规范办园的关键是深入学习、领会、实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等,遵循幼儿身心规律,讲究方式方法,用游戏、体验、操作、观察等幼儿能接受、乐接受的方式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养成各种好习惯,开发智力,发展技能。
幼儿园在实施幼小衔接时,五个方面的准备要有机融合,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准备,更不应用小学知识技能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替代全面准备。人生百年,立于幼学。0—6岁是一个人一生中最耀眼、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童年不可重复,我们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没有必要让孩子抢跑,而应让孩子科学地起跑。科学地起跑要有良好地准备,这个准备不是:提前学习学校的课程,而是要重点关注使儿童受益一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养成,及时地为孩子播下良好习惯的种子。
二、小学以“零起点”为切入点,实现由“教师讲,儿童听”向 “自主体验”式学习课堂转型是入学适应的基础。
《指导意见》指出:小学要适当调整学校课程方案,设立入学适应期,在一年级上学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开发设置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丰富多样的入学适应活动,活动的开展可以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打通共用课时,转变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灵活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方式让儿童在适应中发展。毫无疑问入学适应由学校主导完成,要切实做好入学适应工作,首先要做到“零起点”教学。
(一)何谓“零起点”教学:
是指以学生在入小学前,未参加过校外任何形式的课程辅导学习为基点进行的正规教育和学科教学。“零起点”教学能有效减缓衔接坡度,从“陡坡”变“缓坡”。
(二)入学适应的思考:
1.小学课堂转型:游戏化教学是儿童全身心参与,身心融合自主体验式学习,而非形式上的游戏化。
要将儿童的身体参与置于学习活动的核心位置,注重身体的参与性、情境性与交互性。强调的是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除了听以外,更鼓励学生通过看、说、触、做等多通道进行感知体验,发展高阶思维。围绕《指导意见》指出的小学第一学期为入学适应期,学习方式为游戏化和体验式,一年级课堂转型要着力以教师专业能力的生长为基础,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深度推展教与学方式改进,创生更多的如“思维探究型、对话交往型、自助自主型、情境活动型”等活动方式,从而促进入学适应的课堂转型。实现课堂从讲解到实践的落地;从理解到行动的转化。
另外要注重学生的课后感受:上完这节课,我感觉很喜欢,没想到,上课这么快乐!感觉一节课过得很快!
2.小学适应期要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班级劳动、社区劳动。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动列入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丰富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化为能力培养型教育。对于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加强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哈佛大学在对波士顿456位少年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调查过程中,发现爱劳动的孩子比不爱劳动的孩子,未来就业比率高,犯罪比率低。此外还有专家调查显示,爱劳动的孩子责任感更强,更有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而且情商高,家庭生活更幸福,心理更健康。
3.幼儿园与小学要共同开设桥梁课程。
桥梁课程分为教师版和儿童版,教师版的桥梁课程主要是构建和推进教师联合教研,包括育人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的交流与研讨。让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能够通过桥梁课程,彼此认同,彼此协同。儿童版的桥梁课程主要包括开展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的月主题课程等,通过桥梁课程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并有机会在小学生的陪伴下更好开启小学生活。
幼小衔接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底色,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要以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我们对未来前瞻性判断作为依据,综合设计幼儿园阶段的入学准备和小学之初的入学适应,将幼小衔接统一与奠基之中,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Hi~
我是大爱幼教社
一个为幼教人提供
工作方法
的公众号
对你们我是认真的
好方法都要告诉你们
喜欢我记得点“在看”
同时
也欢迎广大幼师朋友们
分享经验、吐露心声、互通有无
投稿邮箱:daaiyjs@daaikids.com
啾咪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爱幼教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