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壹心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I3OTY4Mg==&mid=2652040109&idx=1&sn=12767311e48a25cc077dac96f74bf802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孩子情绪崩溃的视频,越来越多了。
每隔一段时间,类似于“宠物被杀,孩子含泪吃两大碗”的新闻,频频出现在热搜上。
近几天又有一条这样的视频:
山东一位小女孩,边哭边找自己养了两年的宠物鸡:
“我的鸡呢?在哪?
看着心急如焚的女儿,爸妈不但没有安慰,还在一旁看起了热闹。
甚至举起手机,录下女儿崩溃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爸爸终于笑着指了指餐桌说:
“鸡在这呢!”
小女孩扭头一看,发现自己心爱的宠物鸡,已经被炖成了一道菜。
她整个人懵了,哭得撕心裂肺。
而妈妈却在一旁笑得很开心。
视频最后,小女孩边哭边拿起一块鸡肉尝了尝,说了一句:
“真香”。
跟之前「宠物大闸蟹被煮,兄弟俩边吃边哭」的事件如出一辙。
因为一句“真香”,小孩子的难过与痛苦,就这样变成了大人的笑料。
也许在大人眼里,自己只是跟孩子开了个玩笑。
但是,用故意毁掉孩子珍爱的事物的方式来“逗孩子”,实在很难让一个孩子发自内心地感到真正的快乐。
反而在内心埋下了深深的童年阴影和心理创伤。
为何父母开的这些”玩笑“,看似不打不骂,对孩子的伤害如此之深?
今天,壹心理就和大家聊一聊:
正在侵入无数中国家庭的“新型情感暴力”。
这种新型家庭情感暴力,
正在摧毁亲子关系
事实上,这些被打上“搞笑”标签的视频,背后隐藏的,是无数人被真实伤害过的童年。
这些阴影和创伤,甚至伴随他们到成年也无法释怀。
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养的狗被家人吃掉的惨痛经历。
她养了3年的金毛,聪明、温顺,全小区的人都喜欢它。
有一次,因为要回老家探亲,她就把狗寄养在表舅家。
万万没想到,自己探亲回来,狗却被表舅宰杀吃了。
甚至,连狗皮都被外婆做成了披肩。
她抱着那张狗皮披肩气到浑身颤抖,而舅舅和外婆却云淡风轻地说:
“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她只好哭着给妈妈打电话,想得到一丝安慰。
换来的,却是妈妈更深的伤害:
“我早就想那啥了,养这么个玩意,家是给人住的还是给狗住的呀?”
“还在外婆家吼,外婆多大年纪你不知道吗?狗重要还是人重要?”
听完妈妈这番话,女孩彻底绝望了。
她选择远离家人,去更远的城市生活。
从此,再也没养过狗。
其实,女孩想要的不过是家人的一句道歉,以及一点点有同理心的安慰罢了。
可是这种关怀和共情,她在这个家从来没有体会过。
在大人眼里,他们觉得自己只是吃了一顿狗肉。
但对孩子来说,他们被摧毁的,是和自己建立了情感连接的玩伴,是自己纯真的童年。
面对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比起安慰和承认错误,大人们往往更喜欢嘲笑和漠视。
而这种新型情感暴力,正在悄悄成为破坏亲子关系,伤害家庭和谐的一大隐形杀手。
那些不幸中招的孩子,虽然身上没有伤痕,内心却早已满目疮痍。
别让我们的孩子,
活成一座孤岛
只有碰到外界,反射回来,才会慢慢凝聚成“自我”的样子。
如果把来自外界的反馈比喻成镜子,那么在所有的镜子里,有一面的影响力最大。
这面镜子,叫做“父母”。
假如父母是表现出在乎孩子的,孩子就会变得开心、乐观。
因为他们在“镜子”里,看到的是温暖和关爱。
相反,假如父母对孩子是漠视和不尊重的。
那么这将会对孩子造成难以治愈的心理伤害:
①缺乏安全感
曾经在知乎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小女孩的爸爸逗她玩。
刚开始,爸爸伸手做出要抱她的样子。
等小女孩张开手了,爸爸却把手缩回去了,并做出转身要走的样子。
这时小女孩只是觉得有点疑惑。
等爸爸第二次伸手做出要抱她的样子时,
她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张开了手,
但这次,爸爸又把手缩回去了。
最后一次,当她爸爸真的伸手要抱她的时候,
小女孩摇了摇头,再也不看爸爸了。
爸爸想强行抱她,她就用手拨开爸爸的手,不让爸爸抱。
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觉?
相信这种行为,很多父母都对孩子做过。
孩子的安全感,是从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中慢慢建立的。
心理学家莱茵说过,“存在等于被感知”。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其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如果一个人的感受长期被忽视,TA就会产生极端的不安全感,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个错误,没有人爱自己。
假如父母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让孩子不舒服,甚至心灵受伤,但他们还是故意做了。
那孩子就会感受到:
我的情绪和需求根本不重要。
父母不在乎我。
连父母都不爱我,还有谁会爱我呢?
这种安全感的缺失,动摇的是一个人存在的基本“根基”。
那个内心的的黑洞,可能一辈子也难以填补。
②习惯性取悦大人
想起之前,广东佛山小男孩养的大闸蟹被煮的视频。
爸爸故意把蟹肉放在男孩的碗里,让他对着镜头形容蟹肉的味道。
他已经崩溃到说不出话。
父母依然反复逼问他:“是什么味道?”
他一边抽泣,一边吃下一只蟹腿后回答:
“香的味道。”
从男孩痛苦的神情中,我感受到的是:
他在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情绪、感受,配合大人想要的“笑果”。
长期如此,有些孩子可能会失去主见和立场,习惯看大人的脸色做事。
只为了被称赞为“懂事听话的好孩子”。
③更严重的,会形成“自我封闭”
很多大人的逗弄,都是为了激起孩子产生各种情绪,比如:伤心、不安、恐惧、愤怒……
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一时的“快感”。
刚开始,可能孩子还没反应过来父母这么做的目的。
但这种玩笑开多了,孩子便懂了:
父母在利用自己。
长大后,因为害怕被欺骗、被伤害,他们可能会很难再信任他人,排斥与人沟通。
就像一座孤岛一样,自己走不出,别人进不来。
为什么有的父母
喜欢以消遣孩子来满足自己?
然而,有些拍下孩子崩溃视频的家长,面对网友的质疑时不但不反省,甚至理直气壮:
“不就是开个玩笑吗?孩子都说真香了,就你矫情!”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
“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为什么有些父母,就是喜欢通过消遣孩子来满足自己呢?
究其本质,是这些父母的“控制欲与自恋感”在作祟。
①人格水平低的父母,控制欲更强
喜欢“消遣”孩子的父母,大部分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
而“控制欲”其实跟父母的人格水平有关。
人格水平低的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喜欢用“权力原则”。
即“我控制你如我所愿”:
把别人撕得粉碎,然后按自己选择的样子,再黏合起来。
而人格水平高的父母,用的是“珍惜原则”。
即,“我尊重你如你所是”:
我们彼此之间真情实意,情感流动,互相滋养。
当家长看到孩子因为宠物被吃而崩溃时,他们无法理解。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并不是宠物,而是可以做成一道菜的动物,吃掉了可以再养,没什么大不了的。
说到底,他们根本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
而是可以随意控制、摧毁和改造的“附属品”。
②与生俱来的自恋与优越感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写道:
自恋型的父母只喜欢聆听自己的声音,他们在家庭中永远是一副君临天下的模样。
这类型的父母觉得:“我是你爸妈,我的想法就是唯一正确的”。
不需要改变,更不需要反思。
所以即便自己真的做错了,也绝对不会低头道歉,而是让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
家庭教育的真相,
是尊重与理解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事实:
不管我们的言行有无意识,客观上我们的孩子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和孩子构建健康的相处方式,避免给孩子造成“情感暴力”呢?
可以试试从下面2点做起:
①把握底线,尊重孩子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的潜能增长缺乏信心。”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应是控制和强迫,而是有底线地尊重,让教育“润物细无声”。
很多家长认为,他们所开的“一些玩笑”,只不过是为了跟孩子多一些互动,是家庭娱乐的一种。
但父母和孩子可以有很多种健康、有趣的互动方式,
比如:一起玩积木、一起亲近大自然、一起读绘本等等。
为什么非要选择可能会伤害孩子的一种?
毕竟,如果把控不好玩笑的度,后果将会很严重。
所以,在你和孩子开玩笑前,不妨多几分思考,
在心里明确好,你的行为可能会产生的后果:
这样做会让孩子感到快乐吗?
还是会让他更难过?
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曾在节目中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引发1.2亿网友热议,百万人点赞。
她认为,一流的父母,会有底线地尊重孩子。
尊重,是教育的开始。
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才敢于活成自己。
②放下身段,理解孩子
“放下身段”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你在对孩子开玩笑的过程中,发现孩子没有享受其中。
请立即停止你的“玩笑”。
并认真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倾听他们真正的心声。
在倾听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多安慰孩子,而不是漠视。
让孩子知道:
我的难过、失落、愤怒、委屈等等,被父母看见了。
我是重要的,是被父母爱着的。
写在最后
如果你曾被父母、长辈或者其他人的“玩笑”伤害过。
要知道,那不是你的错,是那些伤害你的人错了。
你无需背负被取笑的“羞耻感”。
再者,你可以从过往受伤害的经历中,为自己建立一个健康的边界,勇敢拒绝那些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玩笑”。
并且,学会重视并认可自己的感受。
比如,父母把你最心爱的狗狗端上了餐桌,还逼你吃下狗肉。
你感到不舒服,就是不舒服。
父母认为的“真香”,只是他们以为的香。
你本能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如果小时候没有人尊重你的感受,长大了,你一定要好好呵护你最珍贵的情绪感知力。
而如果你恰好是父母,希望你知道:
真正的逗孩子,应该是以孩子的快乐为出发点,尊重其感受和需求。
而不是以大人的权威姿态,用欺骗、愚弄和恐吓的方式逗孩子。
大人笑了,孩子哭了,对亲子关系没有任何好处。
也希望父母们可以做到:
平等对待孩子,在意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意志,回应孩子的呼声。
和所有家长朋友们共勉。
也和所有的孩子共勉。
世界和我爱着你。
在爱和自由的教育里,这些逗孩子的行为,这些“玩笑”,都被定义为粗野的行为,是暴力。违反了校园七大规则当中的一条——粗俗粗野的行为不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