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作者:孙瑞雪
责编:杨旭朝
校对:李瑞莲
张梓苹
11月28日,杭州25岁摄影师鹿道森在微博上留下了一封5000字的遗书后,消失了。
在此之前,他就是我们身边擦肩而过的普通人,我们都不知道他经历了怎样的绝望;在此之后,“无需为他立碑,只愿玫瑰年年为他盛放”这句话像投向湖心的石块,击中了无数人心中的柔软。
那一封遗书再次把大家的视线拉回到家庭教育上。
但是啊,决然而然离去的不仅仅是鹿道森一人——
这是上海一位14岁女孩留下的遗书,整整三页作文纸,开头如下:
中间还有这样一段描述:
留下遗书之后,她纵身从楼上跳下。
还有这个男孩,在车中被父母打骂之后,从高架桥上一跃而下。
还有这个高中男生,被妈妈当众掌掴之后,翻过护栏,消失在监控里。
还有成都49中那个孩子,学校14个监控摄像头记录了他坠楼前的33分钟。跳楼前数次割腕,关于离去他蓄谋已久。
还有……
他们的经历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成长在一种不健康的、没有支持性的家庭关系中。在每一次需要抚慰、需要爱的时候,那个被无数人称为心灵港湾的地方,给不到他们任何的支持。
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分享有关关系的话题。作为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建构一个健康、支持性的关系将对我们自己的生命,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无论是谁,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离不开关系。
从跟母亲的关系开始……
我们知道,关系几乎就等于生活。对于一个人来说,关系包含三种,一种是跟人之外的、生命之外的、所有的外在世界的关系,这是跟情景的关系;第二种是跟他人的关系;第三种是跟自我的关系。
怎么理解这三部分呢?
比如:我们到一个环境的时候自然就能知道,我们该怎么把持自己,让自己得体,这是我们跟情景的关系;
我们如何跟自己的丈夫、妻子、老师、同事、领导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是跟他人的关系;
我们独自一人时,或者,在很多人中间时,我们对自己的感受是怎样。是否认为自己有价值,是否认为自己很好,或者是否能够很客观地看待自己,这意味着跟自我的关系。
这三种关系,在面对所有事情的时候应该同步存在。比如:一个人坐在那儿,既能知道情景,又能知道他人,还能觉察到自我,这三种关系是同步存在的。但是这三种关系的开始,一定是从儿童跟爸爸妈妈的关系开始的。
首先是从跟母亲的关系开始。
我们大家都知道,孩子出生的时候还没有建立跟任何人的关系,也没有建立跟自己的关系,他是透过妈妈的照顾来建立最早的跟他人的关系,在跟他人的关系建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外在环境的关系,最后建立了和自我的关系。
举例说明,小朋友出生以后要在这个世界上活下来,他必须建立最初期的跟妈妈的连接和依赖,因为妈妈是他心理的第一层皮肤,他是一个裸露的灵魂降临在地球上或者降临在一个家庭当中。
那时他不具备对这个世界的任何看法,他并不知道这个人是他的妈妈,他的眼睛看不清,只看到妈妈一个模糊的状态,有头发,然后面孔相对白,眼睛相对黑。然后这个人经常说:“嗨,妈妈抱。”经常说,说了很久以后,婴儿就知道这个人叫妈妈。但是他怎么样才能和妈妈建立非常好的关系呢?首先是他跟妈妈有依赖感,那这个依赖感怎么建立呢?
小朋友刚刚出生的时候语言是听不懂的,也没有最基本的智力状态,但是具备非常非常敏锐和高级的感觉系统和灵性系统。最初他要用他的灵性、能量来感觉这个世界跟他的关系。那么这个工作怎么完成呢?
婴儿喜欢贴在妈妈的胸口听她心脏的声音,因为初生婴儿更多显现的是所有动物的特质,当他哭的时候,会把脸蹭在妈妈怀里,用手抓妈妈的头发……这意味着一个婴儿要靠嗅觉、触觉来逐渐熟悉喂养者,并且确定这个人是可依赖的,逐渐建立跟她的依恋关系。这是最早一个婴儿跟妈妈产生的关系。
如果我们感到一个人能量总是很紧,我们就能知道,他小的时候依恋关系没有建立起来。为什么呢?一旦依恋关系建立起来,婴儿会很放松,会很松弛,这种松弛感很愉悦,并依此开始形成和发展他自己。
那么,他跟外在世界怎么建立关系呢?
跟外在世界建立关系
小朋友不知道外在世界,不知道人有什么不同,不知道空间有多么的大。小孩刚出生的时候对空间和人的感知度很少,但他知道有的人不用害怕,有的人的能量带有侵犯性。当有侵犯性的人想和孩子打招呼,想讨好或者想触摸这个孩子,当这个能量一出现,小朋友就会赶快躲在妈妈的身后。为什么呢?他是要在一个安全的关系的背后来认识这个外在的世界,来建立最初跟这个外在世界的关系。
因为我做儿童教育工作的,经常会看到各种不同的孩子,他们基本上对成人都是恐惧的,基本上见到成人就躲,也就是说成人对他们来说就是老虎,他们很惧怕成人。为什么呢?因为儿童并不听你说什么,这部分还没发展起来。但是儿童是能用心灵感知到你想要干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成人往往给孩子造成创伤。有人说创伤只有两种,一种是遗弃的创伤。比如说我把我的孩子送到我妈妈那里去带,但是孩子不知道那个人是你妈妈,也不知道那个人是他的姥姥,孩子只知道我被妈妈送到了一个地方,一年的时间我没有见到妈妈,这种创伤叫被遗弃的创伤。或者比如说当孩子不能遵从你的愿望时,你会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你走开!”我们用这种方式威胁孩子,这会导致被遗弃的感觉。
再比如说我们在火车上的时候,所有的5岁以前的孩子,只要在火车上他都会做一件事情,就在上下铺地来回爬,没完没了地爬,然后还会要东西吃。我们经常听到有父母说:“你再爬,警察就来抓你!”我们随意到超市里、马路上,都能听到有妈妈对孩子说:“你再不赶快走不要你了!”这些都是遗弃性的创伤,因为你没有给孩子一个概念——你是我的孩子,任何人在带走你以前必须经过妈妈的同意,没有任何人有权利带走你。
第二个创伤,叫吞没性创伤,就是这个小朋友被妈妈吞没掉了。比如说进他的房间不敲门;比如说他做的一切都要经过你的容许;比如说当你情绪上来的时候,你愤怒的情绪完全就把他吞掉了;比如说他不喜欢吃什么,你却认为那个东西好,非强迫他吃,等等。这种强制性的模式就是整个世界你为大,那个小孩很小,你的大就把他的小给吞没掉了。
小朋友最早建立起来跟妈妈的关系,然后又形成了跟外在世界的关系,最后形成了儿童对自我的关系。可是我们的教育中不太谈这种关系,基本上没有人会对孩子说,你要自己跟自己玩,你要自己陪陪自己,你要自己照顾一下自己的情绪,别人不跟我玩我可以自己跟自己玩……我们的系统中没有这一部分。
我们的系统中也不太管孩子跟环境的处境,这个处境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能量上,透过行为可以看到,但根本还是表现在自我的能量上。
我举例说明:当一个孩子迟到了,老师让他站到那里,那个小朋友刚开始站那里的时候,自我感还在他的身体里,但是如果这个老师说:“谁让你迟到的?你已经迟到多少次了?你给我站到那儿!”他那个自我感、那个存在感就开始在他的身体里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然后就没了。
那么这时他的身体里存在着什么呢?老师就变得无比的大,那个迟到的恐惧感和羞辱感就变得无比的大,而他的生命里自我的那部分却消失掉了,留下的就是权威和恐惧,对情景的恐惧。所有的人都看着他。在这样的关系中,人与自我的关系就完全消亡了。在心理学中,自我感消失被认为是最恐惧、最可怕的。
所以我们说在一个家庭中,早先建立的最初六年的关系是儿童借助跟妈妈良好的关系,来建立跟外在世界的关系,最后形成和自我的关系。这个关系才能帮助这个儿童在未来的人生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都存在在那里。即使天大的事情下来,我就在这儿,我没有消失掉。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有心理障碍?
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的人有心理障碍呢?你为什么会焦虑呢?原因就是当事情到来的时候,你不在了。当你不在的时候,你的内在就会产生无比的焦虑。自我不在了,面对的事情就被夸大了,会铺天盖地落下来。这个感觉是童年期形成的。因此在儿童成长的里程当中,无论你说什么话,哪怕说得多么严厉,只要小朋友的存在感在那儿就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你的一句话把他的存在感弄没了,那就是最严重的问题,再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了。
为什么我们说最早先的时候就建立了跟妈妈的关系,而没有提到父亲呢?理由是妈妈是孩子的第一层心理皮肤,妈妈在养育着孩子。人类100万年的进化里程全都是母亲养育生命,父亲到外面去打猎养家,这个存在我们是要尊重的。
今天的局面还是这样,妈妈更多地照顾孩子,爸爸更多地挣钱养家。那么爸爸要给孩子建立什么呢?是理性的那部分、应对世界的那部分、智慧的那部分。如果说妈妈带来的是价值、幸福、美好、情感,那么孩子跟爸爸的关系建立的则是意志、智慧、生存的能力。
(未完待续)
260 篇科学育儿箴言 56 周四季亲子自然活动
365 幅孩子心灵画作 52 篇内在的成长关怀
等着你和孩子一起雕刻专属亲子时光
日历书集育儿百科、手账于一体,
让爸爸妈妈每天多了解一点儿童成长规律,
有意识地陪伴孩子度过每一天。
早鸟价倒计时2天
▲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快速购买
当孩子表达”我爱你”的时候,父母的反应是“你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