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家里有两个孩子,当大孩子出现上述问题时,大人往往会很焦虑,进而把大孩子的行为定性为无理取闹。
但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要透过孩子的外在行为,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孩子内在的心理需求是什么,这样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
从家长的描述来看,可以从两种情况来考虑。一种是孩子是近期才出现那样的状况,另一种是孩子一直如此。
如果是前者,有可能是孩子处在情感的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极为敏感,特别需要父母更温柔地对待。
那怎么判断孩子是否处在情感的敏感期呢?这个阶段的孩子情感上会变得脆弱,平时喜欢跟父母撒娇,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哭泣,特别在乎爸爸妈妈是否爱他……
这是因为孩子的生命状态要继续往前发展,但能量不够,不足以支撑他去挑战,所以需要透过情绪的表达来获得父母爱的支持,从而获得能量,继续往前走。
如果是后者,可能孩子长期处于情感不满足的状态。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平等地对待两个孩子、没有及时倾听孩子的情绪或没有对孩子有高质量的陪伴,那么孩子很容易出现情感不满足的情况。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家长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满足,生活中尽可能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多跟孩子表达爱,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行为本身上,都要平等地对待两个孩子。
图片源自上海闵行新梅幼儿园,图文无关
另外,家长提到当孩子看不到父母在身边会哭闹,甚至会提各种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需要觉察的是,在家庭中是否帮助孩子建立了清晰的规则与界限。
当孩子处于情绪当中,家长需要做的是倾听孩子的情绪,可以引导孩子直接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需求。例如当孩子需要妈妈抱抱时,直接说“妈妈,我想让你抱抱我”等等。
等孩子平静后,帮助孩子剥离事情与人,同时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规则与界限。
<完>
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孩子的成长密码,保护孩子的童年,保护孩子的微笑吧!
萱萱:老师,我喜欢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因为愚公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老师:宝贝,你对成语的使用让老师惊叹不已。
萱萱:老师,刚才在课堂上,所有人在最后都笑了,这是哄堂大笑。
孩子的内在感受,你真的了解吗?
“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对”孩子说话
与孩子共情,问题就解决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