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实
践
故
事
从儿童视角出发,
我们这样改造户外环境
汕尾市第三幼儿园
刘碧芬 黄素芬 蔡晓婉 陈芊烨
在观察幼儿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会主动观察环境,在和环境、材料的互动中探索世界、自我发展。游戏环境是幼儿游戏的基本条件,为幼儿构建他们的游戏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试图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去思考幼儿所处的游戏环境是否是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是否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游戏体验,是否保障了他们真游戏的机会。在持续的反思中,我们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游戏环境,为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和无限可能性提供支持。
一、环境的开放性
1
绿化带拓展为游戏场
△改造前的石板路绿化带
真游戏实践之初,我园精心打造清新自然的户外游戏场地,如在教学楼背面的草地上有一条石板路,我们在其周围设置了布满花草的绿化带,旁边还有篱笆围绕着。我们认为这里环境优美,自然野趣,于是将这里作为孩子游戏的一部分场地,但事实上很少有孩子愿意来这里玩。我们经过观察发现,一味追求美观的绿化带中,低矮植物的种植密度较高,不方便孩子在其中穿梭,旁边的绿篱围栏更是遮挡住了孩子的视线,也阻碍了孩子亲近自然花草,无法和环境产生良好的互动。我们原本想要用篱笆装饰绿化带,让环境更赏心悦目,没想到却拉大了孩子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们马上开始了对绿化带的改造。
我们降低低矮灌木植物的种植密度,为孩子留出自由行走的空间;拆除所有的绿篱围栏,让环境通透开放;在外墙内侧种下果树,如杨桃树、李子树等,并在外墙围栏种上有藤蔓的植物,为幼儿打造了一个四季多变、春花夏叶秋结果的植物乐园。
改造后,从孩子的行为、眼神以及对话中发现他们与环境的互动明显增多,他们会因为发现地上有果实掉落而惊喜,会合作研究如何爬上果树摘果实,会探究果子为何有大有小等。自然植物不再是仅供幼儿观赏的绿化环境,而是可与之互动的天然游戏场。不同的花、草、树都成为了孩子们天然的探索素材,加深了他们对不同种类植物、对大自然的感知。
△改造后:孩子们在爬树
几次游戏下来,我们发现这块草地较为宽敞,于是我们又增添了滑索,还有低结构、可移动、可组合的轮胎、垫子等材料,同时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游戏材料,增加幼儿游戏的趣味性、挑战性。
幼儿一次次地挑战自己,感受滑行时风驰电掣的速度与刺激;他们还会借助滑索的方便用脚夹着物品从起点运送到终点;有的孩子自发地在攀爬架上绑上绳子,玩起了消防队的游戏……孩子们在这里的游戏体验越来越丰富了。
△改造后:增添了滑索等设施和材料
经过改造后,这一条安静优美的绿化带变得热闹起来,孩子用自己的游戏智慧融入自然、野趣的环境里,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摩擦出各种各样的游戏火花,孩子有充足的机会在这里冒险、探索,尽情接触自然、享受自然。
2
小树林的开放
我们盘点园内闲置空间时发现,小树林作为杂草丛生、荒芜废弃的角落,孩子无法进入。但其作为自然界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能够给孩子带来复杂的感知和探索。
于是我们决定清理林中的杂草,将这个被封闭的角落打开,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愿望去触摸、感受其中的自然元素。石头、花草、沙子变成了实用的自然物,孩子可以用这些自然物开展想象游戏;可以在草丛、沙地中探索蚂蚁、蜗牛等小动物。
△改造后的小树林
后来在游戏观察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会三三两两躲在角落里窃窃私语。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思考孩子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换位思考、实地考察、采访孩子,我们得出了“孩子也和成人一样,需要私密的空间与同伴分享秘密,缓解自己的悲伤、难过等负面情绪”的结论。
为了满足幼儿对独立空间的需求,我们在小树林设置了小木屋和小帐篷,营造安静隐蔽的小角落。幼儿在秘密的空间里远离成人的视线,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安静地思考、畅想,不用担心自己的游戏领域受到外界的干扰、打断,从而最大程度地放松自己。
△孩子们的私密空间
二、环境的多样性
每一次环境改造时,我们都会思考:这样做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如果不改造,孩子又会失去什么样的探索和游戏机会?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重新审视了户外环境的现状。我们发现,我园的户外场地地形较为单一,多为平地;且地面材质单一,幼儿探索多种地形、材质特征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于是我们再次进行改造,让环境变得灵活多变,支持幼儿拓展自己的视觉、知觉、运动发展,不断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
1
地面材质的多样
△改造前单一的瓷砖地面
我们改变了以瓷砖地为主的单一户外地面,铺设各种材质的地面,软硬结合。
例如,我们在小树林铺草皮、沙子、泥土;攀爬滑索区还原天然的地面,增设了小草、沙子等天然材料;在小山坡铺设草皮……草地、沙地和泥土柔软且更自然,能给孩子带来舒适、放松的体验。作为软性地面,草地的四季、晴雨变化以及沙地和水的相互作用又能带给孩子不一样的感知和体验。
△还原自然泥土地
我们将综合区和积木区的瓷砖地面改造成平整又有弹性的塑胶地面,当孩子使用梯子、木箱、滚筒等可移动的大型材料进行挑战性活动时,塑胶场地能够对孩子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在组合使用游戏材料时有利于作品的成型与保持。
△瓷砖地面改造为塑胶地面
2
地形高度的多样
在户外自主游戏中,我们观察到孩子喜欢站在大型滑梯的最高处滑下,喜欢爬上叠高的箱子看着下面……我们以儿童的视角出发,亲身尝试了站在坡度较高的地方与站在平地上的视觉体验,最大的感受是高处的视野更开阔,在有坡度的地方游戏不仅更刺激和具有挑战性,游戏内容也更加丰富,可以感受不同物体的滚动、体验从高处向低处滑下的感觉等。这启发我们,游戏场地不仅仅要有平面的空间,还应当有垂直空间的利用。
于是我们将原来的种植园迁移到其他地方,再将这里改造成小山坡。在改造的时候我们思考,要不要在小山坡上设置固定的小山洞、滑梯等。经过研讨,我们觉得固定的器械会限制孩子对材料的操作,而提供数量充足的低结构材料,孩子可以自由移动和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起初我们担忧山坡太陡会限制小班幼儿游戏,为了照顾到三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们打造了一个坡度较为平缓的山坡,并将原本坑坑洼洼的山坡表面填平,铺上草皮。
△改造前这里是一片种植园
随着山坡的投放使用,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完全能够适应山坡上的游戏,并且非常热衷于在坐着木板滑下山坡。孩子们在山坡上主动创造挑战,他们充满智慧的游戏行为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展现打消了我们对小班幼儿能力的不信任。有挑战性的环境会刺激幼儿获得多样化的运动经验,自我保护能力也能从中得到发展。于是我们加大山坡背后一侧的坡度,使山坡更具挑战性,幼儿也可以在和山坡互动的过程中探索不同坡度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将种植园改造为小山坡
3
多变的涂鸦环境
小树林旁边有一处较宽敞、垂直的墙面,但因常年闲置而长满了杂草。我们想把这面墙充分利用起来,经过讨论,我们最终决定把这面墙改造成涂鸦墙。
△改造前杂草丛生的墙面
我们将墙壁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用大块白色光滑的瓷砖代替原来小块的黄色粗糙瓷砖,并配备充足的水源,投放各种大小、粗细的颜料笔、水彩、水枪等涂鸦工具,支持孩子多样的玩色、玩水需求。与在小小的纸张上涂鸦相比,孩子在宽敞的墙面上涂涂画画更自由,他们有了大量肢体控制、实验探究的机会,去感知颜色与颜色之间、颜色与水之间产生的各种变化规律,观察不同工具材料带来的不同画面效果。
△改造后的涂鸦墙
涂鸦墙改造一年半后,我们观察到有个别孩子蹲着在地上画画。这引发我们反思:户外只有墙面涂鸦对孩子来说是否太过单一?
我们尝试允许孩子可以自由选择涂鸦的对象,如涂鸦墙附近的树干、种植箱、水管等,同时我们补充投放了破旧的轮胎、滚筒等多样材料供孩子自主选择使用。多变的涂鸦环境和材料,为孩子在多样的自然空间探索和表达提供了支持。
三、随时根据幼儿需要调整环境
我们持续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及时捕捉幼儿的需要,根据幼儿的需要随时调整环境。
△改造前的沙池
例如,一开始我们只设置了一个沙池,几十个孩子挤在一个小空间里,时有碰撞和不小心破坏别人作品的现象发生,孩子的游戏体验不佳。再加上水龙头设置在靠墙位置,离沙池较远,数量也比较少,孩子们每次用水都需要跑很多趟,有时还要排队取水,出现了消极等待的现象。为了使孩子玩沙的兴趣和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我们开始了对沙池的改造。
我们将原来的1个沙水池扩大改造为2个沙水池,并在旁边安装了足够数量的水龙头。这样一来,幼儿有充足的空间去探究沙水,一些动作幅度较大、需要空间较大的游戏也能够随时进行,例如用几根水管连接起来搭建引流的水道等。数量充足且距离较近的水龙头不仅使幼儿有充分的玩水机会,也方便了幼儿游戏后的自我清洁。
△改造后的沙池
△改造前后对比
游戏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我们以成人的视角改造环境,却没有分析过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改造后的环境是适合孩子游戏的吗,这样的改变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在我们尝试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去改造环境,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游戏需求之后,我们发现幼儿的游戏热情大大提高了,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自发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游戏。
改造环境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将继续反思现在的环境创设,持续观察幼儿的游戏,多倾听幼儿的声音,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游戏需求。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最大程度地保障幼儿自主游戏的权利,给幼儿自己创造玩法以无限的可能性。
– END –
安吉儿童村 #实践故事# 系列作品皆为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公众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
点击上方卡片,
关注“安吉儿童村”公众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安吉儿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