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实
践
故
事
这样的室内环境,
孩子才能放开玩
都镇湾镇中心幼儿园 杨红梅、胡学时
开始实践真游戏以后,教师的放手让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按照自己意愿选择和谁玩、玩什么、怎么玩,我们逐渐看到了游戏中了不起的儿童。我们开始反思室内是否也为幼儿创设了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游戏环境,是否满足了他们自主游戏的机会和条件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开启了室内环境的改造。
原有的室内环境布局看似整洁美观,但缺乏实用性。例如,不通透的柜子遮挡了墙面、公共区域被闲置,而且孩子们只能从一边取放材料,造成场面混乱而拥挤,孩子的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
材料看似琳琅满目,但大多数材料指向性强、缺乏组合性和挑战性,因此玩法较为单一、局限,孩子们的游戏兴趣也不高。不合理的材料分类方式也限制了幼儿游戏的多种可能性。
原来的时间安排过于高控和碎片化,幼儿缺乏室内游戏的时间和机会,一日生活的多个环节甚至出现了消极等待的现象。
改造室内环境并不是生搬硬套,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需要等,尊重幼儿,在与幼儿一次次的对话、讨论中,了解他们的需要并逐一进行调整。
1
改造环境,让幼儿有空间玩
第一步
我们将原来靠墙的柜子全部挪到教室中间的位置,打破了传统围合或半围合的区域布局,在摆放时也扩大了各个材料柜之间、材料柜与墙面之间的间距,尽量保证室内空间的通透和幼儿活动的无障碍,给幼儿提供更多游戏的空间。同时也把更多的墙面空间留给了幼儿,由幼儿自己做主,将自己的作品和记录在墙上展示,方便幼儿的阅读、观察和反思。
01
改造前
02
改造后
第二步
我们将原来有背板的柜子大变身,变成正反通透的柜子。之前的柜子只能支持单向取材,一是背板遮挡了部分材料,幼儿不能全方位看见;二是幼儿取放材料受到空间限制,极为不便,产生了很多拥堵甚至争抢的现象。
材料柜变身之后,幼儿在各个角度都能看见材料的陈列,无论位于哪个空间,都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材料,避免了幼儿在取放材料时的消极等待。
01
改造前
02
改造后
第三步
合理利用走廊、睡房、楼梯转角的空间,将幼儿的室内游戏空间进行延伸,让更多看起来无用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让幼儿有了更多游戏的空间。
01
改造前
02
改造后
之前室内用于幼儿自主游戏的场地有限,幼儿桌椅、教师办公区、材料柜等占据了大部分面积,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游戏。再加上教师与幼儿一对一倾听时,倾听环境嘈杂,教师苦恼于听不清幼儿的表述,记录游戏故事时不是很顺畅。
现在我们把空间向外延伸,将一部分材料柜移动到廊道闲置处,充分利用走廊环境,打造幼儿喜欢的活动场所。这样幼儿可活动的空间变得更大、更宽敞了,一对一倾听的环境也更好了。
2
整理材料,让幼儿有材料玩
第一步
在选择材料初期,我们对园内的材料进行品种及数量的资源整合。首先是班级内部整合,其次是全园集中整合,去除不符合、不适用、关联性小、可组合性低的材料。
01
班级整合
02
全园整合
第二步
我们观察了幼儿对材料的需求,增添了部分低结构材料,对材料的数量进行了补充,保障材料种类丰富、数量充足。
对新添置的材料进行整理分配
第三步
我们在投放材料时摒弃了之前对材料玩法和功能的分类设定,而是以材料的特征分为积木类、自然类、图书类、工具类等。材料使用功能不限定,打破了材料的固定玩法,为幼儿创造性地使用材料提供了支持。在陈列材料时也遵循“看得见、拿得到、放得回”的原则,张贴醒目的收纳标识,便于幼儿取放游戏材料。
材料按特征分类摆放
01
改造前
02
改造后
3
调整作息,让幼儿有时间玩
碎片化的时间安排,往往束缚了幼儿的活动选择。我们在时间上也进行了调整,解除原来高控的早锻炼活动,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自主选择来园后的活动,比如天气观察、植物观察、绘本阅读等等。同时我们将早餐时间提前,幼儿入园后直接进餐,将碎片化时间段整合成大区间的时间模块,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游戏、去观察、去发现。常规的喝水、如厕融合在游戏和各个活动之中,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理能力。
在一次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中,教师一次次成长。大家再也不惧怕日常研修无主题可谈,无话题可说。遇到的问题,我们会及时罗列出来,通过线下研讨会的方式,同伴互助纷纷支招,集思广益。我们始终坚持“幼儿的游戏机会最大化”,结合班级情况对症下药,一个个困惑在不断尝试中得到了解决。
经过我们不断的放手与调整,室内环境的空间布局更合理、材料投放更科学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得到了更大的支持,室内的任何角落都是幼儿的游戏空间,由幼儿自主决定游戏区域、材料、内容和形式。我们对孩子在游戏与生活中的学习发现越多、认识越深,我们越认识到自己已知的与幼儿潜能之间仍有很大差距,未来我们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为幼儿的自主游戏提供更多的支持。
– END –
安吉儿童村 #实践故事# 系列作品皆为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公众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
点击上方卡片,
关注“安吉儿童村”公众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安吉儿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