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解,我说的是“有个县发布的号令”,简称“县令”。据说有个很不富裕的县,不知是“县令”还是主管教育的“副县令”,指示说,咱县民办幼儿园都要求做普惠性幼儿园。
这消息我听后不以为然,肯定属于个人行为和对国策把控不准的问题,也属于习惯“走路偏左”的姿势,别太在意。不过,可以想见,这个指示一定把该县的民办幼儿园吓坏了,一定都在考虑一个问题,今后还能做吗?!
前几天,我又接到一个类似情况的电话,他办的几所幼儿园收费和品质在当地处在较高水准上,他正在郁闷和不知所措中……
所以,这几天我一直思考着一些关于普惠园的问题,整理如下:
【国策“大力扶持普惠园”中的关键词是——扶持】
读偏了就会有人读成了“要求”,这是当下地方政府可能会出现的错误点,而且,后果很可怕,甚至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幼教品质。
另外,扶持也有真实和表示,如果按照国务院对民办教育颁布的新政,地方政府在财政允许之下,以购买服务的真实做法,一定会在保证教育品质不打折的前提下,普惠家长;如果政府财政力不从心,只能“表示一下”,然后强推普惠,结果,不是被逼出局,就是逼的幼儿园教育服务打折扣。
【国家扶持民办普惠园是一种民生责任,也是现实所致】
这也是一个“吃饱和吃好”的故事,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就是保证“能吃饱”的问题,也就是让一般家庭的孩子“入园不难”。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是费用不高,都能承担得起;第二是附近就有园,不用排队挤破门。
然而,现实情况是,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口号“大力发展公办园”没落地,就是个口号而已了。有的地方没钱,有的地方没人,有的地方没地,总之,没成。于是,国策转变为“大力扶持民办普惠园”,这个靠谱。但是,在我看来,没有真实的扶持,还是不靠谱。
【如果哪个区域全“被普”了,该区域的幼教品质就失去了高度】
这是实话,是实情,在普惠下,在比较低档收费下,幼儿园如果想提升一些课程建设和研发,想提高一些老师的待遇好培养和引进优秀师资,想多组织一些有品质的教育教学活动等等,这些都很困难,因为资金不足。而这些情况,只有那些高收费的幼儿园才能做到,这也是国策中分类管理的意义所在。
事实上,如果假设“全被普”了,这种绝对平均的教育之下,那些“不差钱”的家庭会怎样呢?我想他们不怕入园贵,他们会拒绝低水准教育,而主动去寻找高端幼教。这也是新政分类管理的实事求是精神,敢把高端教育放给市场不能不说这是魄力所在,是和国际接轨的行为。
最关键之处是,给高端幼儿园一个生存和政策空间,就是保证中国学前教育的品质发展不设上限。
【新政所讲的“公益性”和扶持普惠性幼儿园不是一回事】
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新政,多处讲到了民办教育要坚持社会公益性,我理解这是一种健康的文化引导。或者直说,尽管分类管理了,尽管可以像公司一样办营利性幼儿园了,但是,绝不应该“一切为了赚钱”,更不能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像“学而思”那样。
总之,做教育必须坚持社会责任,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过,这不等于不赞成和不支持民办园高收费和做高端教育,相反,如果此类幼儿园的教育品质和品位做到了非常优秀,本质上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认同公益性,因为这也是社会的需求。
【普惠园的数量占比可以简单的定指标吗?】
我国各省市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差别很大,许多方面都不敢一刀切,我们历史上曾多次犯过“下指标”的错误,也多次让整个国家和社会遭受极大的损失。
所以,我一直担心的是,学前教育的“普惠率”这个家伙,若成了一些官员的政绩,麻烦就大了,因为,如此下来,我国学前教育这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大好形势就可危了。
写到结尾,忽然想给处于江湖的自己点个赞。
因为,想到了范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有“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