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记录
上周某个深夜,
一位南京的老师与我联系,
希望我给她一篇需参赛的观察记录
做个指导或者点评。
感谢这位老师的信任,
于是作了点不成熟的批注,
请各位看官多指教!
1
PPT1:
记录首页
——为方便识别起个名
观察记录何其多,为方便自己与他人阅读与识别,给观察记录起个合适的个性化的耀眼的名吧。
2
PPT2:
游戏背景
——无关信息建议删掉
晨锻、阴凉的场地、体育器材、已满足不了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发展、新引进的碳化积木、教师未经领导同意给孩子玩、孩子第一次玩专注。
游戏背景里包含的信息很多。这里的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游戏材料、正在发生的事、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就触及了三点。
一、“体育器材满足不了幼儿兴趣和能力发展”——联想,是不是现有的应该赶紧淘汰,赶快重新进些体育器材啊,这句话有将幼儿园体育器材一棒子打死无用的感觉,只能说是孩子天天玩已经失去了兴趣。但老师可以用一些创新玩法达到锻炼的目的啊。所欲这里属于表述不当,让人容易产生质疑。
二、“未经领导同意”——不知老师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如果后面领导看见了,有想不给孩子们玩的理由或者做法,然后孩子们去争取交涉等等,这样的背景记录才有必要。
三、“第一次玩专注”——一般背景点名时间、地点、大概事件发生背景,不需注入教师主观评价。这样的表述也应该放在游戏评价里。
阅读后面PPT,会发现,后面只用到了两个信息:一个是游戏材料碳化积木,另一个是孩子玩碳化积木。所以,无关信息,建议删掉。
而相反,这个游戏发生在什么时间,哪年哪月哪日,这是不可缺的。如果我们的教育已经走向个别化教育,时间记录的很全,在一个月后或者一学期、一年,这种观察记录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资料。可以判断孩子在一段时间里成长的速度,从而为课程、教师的支持等提供反思调整的根据。这个文中没有呈现。
3
PPT3-PPT6
观察实录
——图文需要互为印证
PPT3_PPT4
观察实录中出现了两个孩子的名字,有趣的是,两个孩子的名字还仅仅只差中间一个字。
如果是平常记录,用真名,但是参加比赛呢,保护隐私,建议真名不出现,用小名就可以了。
两张PPT联合起来看,我们从记录中发现,两张照片上正对着镜头的翠绿的笑眯眯的男孩是孔宇轩,PPT4穿黄色衣服的侧脸的面无表情的是孔泽轩。可能我比较愚笨,看了几遍才辨认出来。
这两个孩子是文中主要观察对象,所以建议先介绍特征,让读者能立刻对应上表述的是哪一个孩子。
再看,PPT3,主要讲述的是孔泽轩,但配的照片正面却是孔宇轩。
PPT5-PPT6
两张PPT文字的信息有点多。图文配合欠紧密。
第一个信息,上面三角形积木的搭建,有同伴发出这样的感叹——像奥特曼房子。这个信息,其实继PPT3和PPT4 后,对两个孩子搭建成品的一个总体评价。可惜的是,文中没有记录到其他孩子或者搭建的两个孩子与这句话的有关反应或者呼应。所以,这个信息到这里,就没有了下文。
如果是我,我会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将会发现,左右两块再加上中间两块三角形成正方形形状的拼搭,看上起就像奥特曼健壮的上肢和胸。这个是哪一个孩子说的?这个孩子对形状是否特别敏感,而且想象力不错,可以记录在那个孩子的个案里,作为研究他的依据。
第二个信息,是孩子在刚搭建好的房子两边搭建了斜坡,将圆柱体积木放在上面滚,成了滑滑梯。
第三个信息,是找了圆柱积木,玩起了保龄球。保龄球怎么玩,文中没有表达出来,图片里也没有显示。Ppt里有说视频,但是在这样静态的观察记录上是看不见的。
第四个信息,孩子表现出来的因为自己搭建、而理所当然觉得自己可以拥有优先使用权的优越感。
这四个信息就用了两张照片来表达。图文没有能较好结合,相互印证。而且一些关键信息,例如保龄球怎么玩等,两张照片是看不出来的。文中注明了有视频,建议可以从视频里截屏照片作为观察记录用。
PP3-PP6
PP3-PP6中,信息比较丰富。
有建构:孩子从搭建房子,到斜坡滑滑梯、到收集圆柱聚拢摆放等。
有探究:搭建中力的平衡、积木形状的比较选择使用、圆柱体的下滚等。
有交往:同伴交流(交流游戏想法)、同伴合作(建构、保龄球游戏)、同伴争执(游戏优先玩耍权的争夺)等。
有想象:把房子想象成奥特曼、把斜坡想象成滑滑梯、把圆柱体积木从高处滑下撞击圆柱体积木想象成保龄球游戏等。
4
PPT7-PPT10
分析反思
——对三个节点的质疑
PPT7-PPT10
分析反思中,老师基本从两方面来进行反思。
一是有关建构方面的反思,写了3点,1-3,看上去分析比较全面,但细嚼比较散,需针对性更强一点。
二是针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写了两点,文中是4-5。
概念是否有问题?
其中,“我们来搭一座高楼吧”,意味着孩子已经进入表征时期,后面还有个括号(替代物)。”
这里看了想说明一下,表征与替代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当有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等时,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出现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孩子在搭建高楼,是用积木搭建表征孩子自己心目中的高楼形象。这里是表征。
替代,是代替,是指以乙换甲,并起到原来由甲或应该由甲起的作用。通俗一点就是用一物质代替另一物质
游戏中,孩子们用圆柱体积木来替代保龄球,玩保龄球游戏。这里就是替代。
形象是否有偏差?
孩子都是能干的,我们需要用多元智能的理论去看待孩子能力上的差异性。文中例如“强强联手、弱弱相对”等,这样的表述是欠妥当的,容易引发他人对作者心目中儿童形象的质疑。
反思是否有支持?
对于孩子在游戏中对优先玩耍拥有权争夺方面出现的偏差行为,如何引导这些冲突?还是随他去?教师是否需要后期引导讨论?而不仅仅就分析了孩子年龄段的特点。
孩子发展有差异,如何让“弱”的孩子很快进入游戏?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发现差异是好事,如何促进孩子发展,推进孩子游戏水平?教师有分析,还必须在反思中思考自己接下来该如何支持孩子,这才是观察记录目的所在,也是教师重要的专业素养体现。
整篇记录
——需有灵魂贯穿其中
一篇观察记录总有自己主要表达的东西,有一个叫灵魂的东西贯穿其中。
我尝试透过文字去触摸老师的思想。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很努力,观察很仔细,想将自己看到的都记录下来,呈现出来,所以导致此篇观察记录信息过于丰富,导致观察记录重点不甚明确。究竟是孩子建构游戏的观察与惊喜,还是社会性发展的思考与感悟?
所以,建议老师在原始材料的价值判断选择、重点的突出、分析反思的深入方面多多加油。
此篇观察记录重点观察了两个孩子,是否可以做个案观察记录用,但还要对这两个孩子的行为进行重点分析,并联系前面建构游戏中的表现,发现孩子成长的变化,评估未来可能的变化,反思教师自己需要跟进的支持。
最后感谢南京某幼儿园老师提供的素材。并放公号分享。感谢!相信,有努力必有进步,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