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父亲的话对我影响很大!
不久前,钟南山院士作客央视电视台访谈节目时谈到了父亲对自己童年时期的教育。钟南山院士在节目中说父亲平时不爱说话,但每次说的话都很有分量,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5岁了,真可怕!”
“南山,你想一想,像这样的事应该怎么办?”
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钟南山院士的父亲没有一味的指责和怒骂,而是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孩子独立面对和思考问题,在找到问题根源的同时,也唤起了孩子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不断追求自身进步的内在驱动力。父亲在自己孩提时说的话,也成了钟南山以后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指明灯,以至于自己虽已年过古稀仍念念不忘父亲当年对自己的教诲。
杨烁:父亲对我从小打到大!
而在一档亲子真人秀节目中,影视演员杨烁因为对儿子冷漠、粗暴、强硬和近乎严苛的教育方式,被网友一度“骂”上热搜。在这被骂的背后,杨烁的一番坦诚言论却让无数人尤其是为人父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在访谈中,杨烁提到,父亲对他从小打到大。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天天打我……”
节目中的这一两句话看似为自己辩解,实则是主人翁在表达对老父亲的控诉。
一个14岁还被父亲打到椅子散架,最终离家出走的男孩,在他成年后,他其实渴望父亲能看到他内心的伤痛,渴望父亲能对他说一句:“对不起,儿子,你受委屈了!”如果得不到父亲的道歉,他内心的委屈、愤怒就一直都在,并且将渴求转向外界,渴望自己的委屈、愤怒被其他人看见、理解。而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一直不被看见,便会感觉进入“绝境”,孤独而绝望,再多的物质也无法弥补。
两个家庭,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一个成就了温和尔雅的国士无双,一个却只能把自己成长中挥之不去的伤痛无意中转嫁给了下一代。父爱的缺失,让孩子的健康教育何去何从?
好在,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爸爸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
广州“好爸爸”:充分尊重孩子,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
日前,广州市海珠区大江苑小学五年三班小男孩刘宥麟写的一篇文章《我的父亲》,引发了朋友圈的很多点赞。文中,刘宥麟用稚嫩的笔触,讲述了快四十岁的父亲是怎样“活到老,学到老”的。
谈起秘诀,宥麟爸爸说从孩子出生时起,他和太太就决定当高质量陪伴的成长型父母。没什么高深的“育儿经”,就是“贵在坚持”。平日里孩子对爸爸评价也没多高,这篇文章让老父亲深感欣慰:这些年的点滴坚持,润物细无声地助力了孩子的成长。
下面看看这位超级宅爸的分享吧:
家有俩宝很忐忑
我和老婆狂泡育儿书
宥麟是2008年出生的奥运宝宝,孩子的出生给我俩带来莫大的喜悦,但我们也有新手爸妈的忐忑。我和太太当时什么都不懂,但我们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要“科学育儿”。所以,我们一起看了很多育儿方面的书,市面上流行的育儿书我俩几乎都看了,了解到婴儿阶段、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都是不一样的发育关键期,育儿重点、沟通技巧也要随之调整。
刘家“育儿秘籍”:
1、保护好奇心,无论孩子问多奇怪的问题,都会很认真地回答;
2、妈妈辅导孩子学习,爸爸干“苦力活”;
3、会给予孩子自主时间;
4、我不能接受孩子做的事情,我自己也不做;
5、当成长型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
例如,每一个孩子都是“问题宝宝”,每天要问“十万为什么”,有时候难免会被问得烦。但因为看了书,我们知道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有多么重要。所以无论孩子问多奇怪的问题,我都会很认真地回答。
有些实在回答不上来的,我就陪着孩子一起上网、查书找答案。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教给他寻找答案的途径。在我看来好奇心是让孩子持续学习的最大动力,这不是外动力而是内驱力。
我俩这样分工:
你辅导来我干活
在家里,我俩分工大体明确:妈妈辅导孩子学习,爸爸干“苦力活”。之所以这样分配,是因为妈妈始终细心一些,而我身强体壮就多干点。作为一个潮汕男人干起家务活来我是得心应手,洗衣服、拖地一样不差。
我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太太又工作又辅导孩子又干家务,心情肯定不好,对孩子也容易没有耐心。夫妻分工各展所长,家庭才更和谐,孩子才会在更有爱的家庭氛围里更好成长。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有了孩子以后我和妻子都是应酬能推就推,晚餐尽量回家吃,一家人有更多沟通的时间。其实孩子跟父母很亲密的时间也就那么十多年,所以我一直特别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陪伴孩子的时候,我们都不玩手机,如果有工作,那就换“队友”来陪伴。并且,夫妻俩很注意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我们就懂得尽量控制自己,哪怕孩子是在玩也不去打扰。到现在,我们会给予孩子一个小时左右的自主时间。在他做完作业到睡觉前,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们不会干预。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孩子学习的效率会提高;二是他能学会自主管理、自主安排;三是他可以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
要当成长型的父母
我一直认为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如果我不能接受孩子做的事情,我自己也不做。例如我不让孩子熬夜,那我就再也不熬夜看球了。我不能接受孩子没有礼貌,我跟家里人说话的时候也特别注意文明用语。我们在孩子面前做得最多的事就是看书,渐渐地,孩子也会认为看书是比玩手机有意思的事情。有了孩子以后,我自己的很多缺点也慢慢改正了。
其实,这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当父母成长了变好了,孩子也会成长和变好,所以我和妻子一直坚持当成长型父母,让孩子见证自己进步的过程,这样孩子也会上进。
就像我的大儿子,他平时对我的评价也没多高,所以他写这篇文章,我是很意外的,当然也很欣慰,原来他有默默地关注爸爸的进步。
此外,在广州,也有不少学校班级的家委会都是爸爸们挑大梁。在育儿的过程中,爸爸不再是辅助或者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校园:“爸爸进课堂”
为了鼓励更多的爸爸积极参与育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存在感,黄埔区新港小学还定期开展了“爸爸进课堂”活动,让爸爸们走进学校成为导师,给孩子们讲课。
爸爸们的课题五花八门,安全知识、生活常识、科技科普、艺术历史、故事道理,应有尽有。一方面,这让爸爸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成长状态;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爸爸,崇拜爸爸。
校长温丽珍说“一开始的动员其实还是遇到一些困难的。爸爸们不太愿意来。”曾经有个爸爸,本来已经答应要给孩子们上课了,结果因为工作原因,临时变卦。
后来班主任急了,就给孩子“支招”:“你回去跟你爸爸撒撒娇,必要时挤几滴眼泪嘛!”后来,这位爸爸还是被孩子拉来了。
“其实孩子是非常渴望爸爸能来学校的,如果爸爸能上去讲课,他们就更感到骄傲了。”温校长说,曾经有孩子告诉老师,因为爸爸要来学校当“老师”,他前一个晚上激动得睡不着觉。“温校长说,孩子非常渴望父亲能够陪伴他成长,希望爸爸们都能关注到孩子的这一内心需求。
“其实,像宥麟爸爸这样的家长已经越来越多了,学校有很多活动都是爸爸们来参与,比如古诗词的积累背诵有很多家庭也是爸爸负责打卡。”班主任魏勉意老师说。“家长对孩子的榜样作用不仅表现在家庭,也表现在积极主动参与学校活动上。很多爸爸在家里也许不能像妈妈那么细致,但是当他们走上讲台时,孩子们是非常自豪的。他们发现了爸爸身上的闪光点,对爸爸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这对于增进亲子关系,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魏老师说。
让人高兴的是,如今“爸爸进课堂”的报名情况一年比一年好,从最初的“动员”到现在“爆棚”。讲完课后,爸爸们还会参与“爸爸论坛”,分享为人父的经验及孩子的成长故事。
对于许多爸爸来说,工作忙,陪伴孩子的时间少是客观现实,但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陪伴的质量。
“没什么时间陪孩子的爸爸们,只要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是全身心的,有用心关注内心需求的,哪怕时间很短,这种陪伴也是有效的成功的,比那些坐在孩子旁边半天,眼睛却一直盯着手机,心不在焉的陪伴强得多。”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天河第一小学心理科组长肖冬梅老师举例说,如果发现孩子眼睛在盯着某种东西,如果爸爸也关注到了,那么在孩子开口之前,爸爸先就这个东西与孩子展开讨论,孩子就会意识到,爸爸是和他在一起的,有关注他心里的想法和感受,就会感到非常满足。
对于那些迫不得已经常出差在外的爸爸也不要太焦虑,陪伴重在心与心的交流。无论物理空间隔多远,只要爸爸能及时“看见孩子内心的感受”,能给予孩子心灵的支持与鼓励,孩子就会感觉到父亲离他很近很近。
“养不教父之过”,无论男孩还是女孩,父亲对他们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影响都是旁人无可替代的。父爱是人类安全感形成的第一重要基石。父爱的缺失不但剥夺了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权利,也会产生其他或显性、或隐性的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痛苦不堪,并伴随其一生。作为父亲,应该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学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学会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情境下,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看待周遭的事物,如何与这个世界保持良好互动、和谐相处。
而无论你是否愿意成为及格的父亲,孩子都终将是我们最后的打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