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飞慕课(ID:feimooc)
之前,听过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从前,有位妈妈为了把鱼肉让给孩子,总说自己喜欢吃鱼头。
妈妈吃了一辈子鱼头,临终前却对孩子说:我其实并不喜欢吃。
只是,有“牺牲感”的爱,虽然付出了沉重代价,却可能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害了孩子。
在一次采访中,周妈妈聊起了周星驰小时候调皮的故事。
可周星驰一点也不感动,他把吃剩下的肉放嘴里咬一遍再吐出来。
他知道妈妈特意买了鸡腿给自己吃,妈妈自己不舍得吃肉。所以故意把鸡腿弄脏,这样妈妈就不会再让自己吃,可是也舍不得扔掉,所以妈妈就能吃到肉了。
当事实浮出水面,周妈妈的善意变成了内疚,而周星驰的用心良苦也充满委屈。
而不是看妈妈为了自己做出了多大的牺牲,这样孩子活得不开心,吃得也不痛快。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批评周妈妈,那个年代的人普遍被经济限制,但现在很多经济尚可的家庭,依旧遵循这样的方式,我就不理解了。
我是一个爱吃零食的人,几乎女儿的零食我都会尝一遍。
有一次,我妈来帮忙看孩子,看到我在吃女儿的零食,立马说到:你怎么能吃孩子的零食,别吃了,给娃留着。
后来,我问女儿:如果有个东西,你喜欢吃,我也喜欢吃怎么办?
女儿说道:那我们就多买一点呀,两个人一起开心的吃啊!
我也爱孩子,但是,哪怕是一个橙子,我和孩子一起吃的时候也是一人一半。
吃饭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好吃的菜,要保证每个人碗里都有,都能吃到。
当孩子把好吃的分享给我妈的时候,她也总拒绝:我不吃,你吃吧。
这样多几次,孩子就知道我随便给,反正你也不吃,失去了分享的意义。
所以当孩子分我东西的时候,哪怕再难吃,我也会吃上一口。
我们都是平凡人,谁也不可能当了妈就突然变得大爱无疆,伟大无私。
如果你总是把好吃的东西都给孩子吃,自己却因为贵一点不舍得吃,那你就很容易有一种牺牲心理:为了你,我不舍得吃自己爱吃的东西。越这样想,我就越觉得,她需要做点什么补偿我一下。
而这个补偿,通常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会以对方的内疚结束。
就像我一个朋友的妈妈,常年会控诉女儿老是违逆自己:“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怎么这么对我!”
朋友说,妈妈确实是付出了很多,但她却从来都不知道朋友想要什么,双方相处得非常痛苦。
聪明的父母,要知道,爱孩子,从来不是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而是根据孩子的性格特质给予他最适合的东西,这样才不会把孩子养成白眼狼。
知乎里面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会觉得用父母的钱有负罪感?而且长大需要一分不落还回去?
有一个知乎高赞回答是这样的:会这样想的孩子,大都是没有被父母无条件支持过的孩子。
很多父母喜欢对孩子抱怨生活的苦,诉说自己的不容易,刻意让孩子产生一种愧疚感,来让孩子顺从、懂事,达到自己的要求。
在一部剧里,优等生余淮在一次家长会之后,和妈妈起了争执,妈妈声泪俱下地痛斥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父母的节衣缩食、辛劳工作,成了要挟孩子努力学习的手段。
想起多年前的一则新闻,一个单亲母亲,从儿子中考一直陪读到儿子考研。
但这时,他已经患有了严重的抑郁症,再也考不下去了。
于是孩子持刀自残,母亲夺刀相救,结果还误刺了母亲,险些要了她的性命。
据说,这位母亲本来是一个性格开朗、工作干练的基层妇女干部。
当她下决心进城陪读时,才40岁出头。她拒绝再婚,辞掉工作,卖掉房子,把自己生命的全部都押在了儿子身上。
可母亲为了孩子,过度牺牲自己,没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一门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不单自己活得累,还害了孩子。
孩子背着重重的包袱,当自己表现不够好时,产生的愧疚感更强烈:
”爸爸妈妈为我做了这么多,我还考得这么差,我对不起他们。“
孩子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越是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与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也许,父母付出了一切,并没有要孩子做牛做马,但家长总是把付出挂在嘴边,将牺牲感传递给孩子时,即便是心怀善意,也会让孩子背上沉重的枷锁,造成严重的伤害。
“我每天起早贪黑送你去上补习班,你考这么点分对得起谁?”
“你知道我和你爸挣点钱多累吗?你还要买这么贵的玩具。”
虽然父母话里没说,但是同时会给孩子传达出这样的意思:
父母潜意识里认为孩子亏欠自己,当这种感觉传达给孩子,孩子随之产生的就是愧疚感以及安全感的严重缺失。
所以,如果不想用我们的“牺牲感”折磨孩子,就不要对孩子哭穷、哭累!
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还不是为你好,逼孩子就范。
然而,我们想当然地为孩子好,却往往不是孩子的期望。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要求孩子按照你的想法来,对孩子是一种侵略甚至毁灭。”
所以,我们不妨试试把“我是为你好”,换成“我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
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你不好好学习,我在你隔壁王阿姨那儿都抬不起头!你看看那谁家孩子考多少?谁谁谁家孩子琴弹得多好,你看看你,没出息!
曾有报道说,一位南京家长跟记者说,对自己当初让女儿学习钢琴的事情后悔了,原因是钢琴无法携带,错过很多能炫耀的场合。
记者调查发现,为炫耀攀比,逼孩子学乐器的家长不在少数。
这些父母,多数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有选择权的个体,而是看成自己的延续,一颗可以随意修剪的树木。
其实,聪明的父母,从不炫耀孩子;也不因为自己孩子看似无从炫耀,而陷入盲目焦虑。
他们既能看到别人孩子的优劣,更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
看过一则寓言。
平民问上帝:为什么这世界上这么多孩子,但只有很少人能成功和幸福呢?
上帝回答:因为很多孩子头上的犄角被剪掉了啊。
平民不懂:什么犄角?
上帝回答:犄角就代表孩子的特质,有些孩子的犄角被呵护得闪闪发亮,而有的犄角却被迫盖上了遮羞布,这就是父母与父母的区别。
这虽是一则寓言,却隐喻了父母对孩子是接纳还是排斥,如何影响着孩子的人生。
这个“犄角”,可以是孩子的画画天赋、不够好看的外表、内向的性格等。它们需要被接纳呵护,而不是被压制、被掰正。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只要是我爱的人,我就应该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正如杜江在《爸爸去哪儿》里对儿子嗯哼说:“儿子,我希望你能明白,你不是我的希望,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当孩子想活出自己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人生,让孩子可以率真的为自己而活。
而不是扔掉自己的人生,把孩子当成自己实现梦想的工具,来规划孩子的未来左右孩子的人生。
之前看过一本书,艾尔菲·科恩的《无条件养育》,书中提出了13种养育方法,和大家一起共勉:
-
-
-
-
-
-
-
-
-
-
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
-
-
-
本文转载自飞慕课(ID:feimooc),一个助您轻松育儿的公号,这里有父母关注的宝宝辅食、生长发育、智力启蒙、情商培养的内容。做优秀父母从关注飞慕课开始。转载已获授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儿教育手册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