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书名:悠玩优学——游戏课程化的实践探索
编著:周坚慧,林银艳
书号:978-7-5153-7104-7
定价:78.00元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图书订购可联系:温州市龙湾区第一幼儿园 郑老师 13738377152
步社民教授
欣喜。龙湾一幼的“悠玩优学”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耕耘、逐级进化,在今日的“回想”中终于有了不同凡响的模样。这是一种具有温州地域特色、龙湾一幼特色的课程样态,又是一种具有好幼教共性的、优质的课程样态。孩子们专注投入于他们的游戏,在“悠玩”的脉络里“优学”,在游戏链和问题链中走向自主学习、深度学习;老师们在“用心”的陪伴和敏锐的观察中智慧介入,通过适宜的师幼互动为孩子赋能,在赋能与点亮的过程中,师幼相互滋养与成就。
荣幸。这几年我在各地幼儿园“巡学”,龙湾一幼是吸引我经常回头看的重要一站。在这里,我不仅“巡”了,而且还“蹲”了。可以说,我与一幼成了老朋友,我是她们课程进化的学习者、共研者和见证者。今天,我在她们对自己走过的道路进行梳理“回想”的这些文字里,不仅看到了一群亲切的、熟悉的有儿童教育理想的追求者的身影,还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这些章节,勾起了我们在一幼经历的好多细节,也开启了我的“回想”。
一、以呵护幼儿自主为信仰
“悠玩优学”的脉络是“悠玩”,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课程从游戏中来,在游戏中展开,在游戏中结束。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课程在游戏的脉络或者说链条中展开。坚守这个前提,幼儿自主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呵护。
“幼儿自主”为什么要得到充分的呵护?埃里克森认为,人生的3-6岁是学前期,学前期是游戏期,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就是获取主动感。主动感是成长的内驱力,是学习、思考、创造的源泉。而游戏的世界是儿童可以把控的世界,因而支持孩子们投入于自己喜欢的游戏是养成主动感最好的情境脉络。学前教育如果真正以幼儿为本,就应该让幼儿园一日生活弥漫游戏精神,弥漫自主、愉悦、创造的精神。有人说“游戏”不能覆盖幼儿园生活的全部,因而质疑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从游戏精神的角度理解,从陈鹤琴先生的“幼儿以游戏为生命”的角度理解,我们就会发现,即使是生活环节,在幼儿那里也是带有游戏性的。虚拟的世界、实体的世界,孩子们切换自如。所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应该坚定守望的原则。
一幼团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从模糊到坚信也是经历了一番涅槃的。
有两件事对我印象深刻。一件是区域活动的“被动开放”。在计划安排好的区域活动中,老师发现总有一部分孩子游离在外,表现出“小刺头”的“捣乱”行为,没有按照老师区域活动的要求行动,独自“异想天开”。可是,在仔细观察中还惊讶地发现,这些貌似“捣乱”的一番操作所呈现的作品却超乎老师的想象,比按部就班的孩子更有灵气,更有创造力。老师周密安排好的活动看似井然有序,但种种布置和要求,将孩子固定在了“框”内,也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消解在了预设好的“框”内。老师们有了这番发现后开始思考: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给孩子“自主捣鼓”、自主决定自己活动目标和内容的机会,也许可以更大程度地释放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灵性和创造力。于是,老师们大胆设想并立马尝试:设立区域活动“自主区”!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被动开放”是一着妙棋,满盘皆活了。如同国家设立“经济特区”激活了民间经济活力一样,孩子们被激活了。老师们发现了真正自主的、更有能动性的儿童。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自主游戏案例《邮轮》也获得市游戏案例评比一等奖。“被动开放”让老师们尝到了“还孩子自主”的甜头。
另一件事是辩论会,讨论的话题是“幼儿园游戏能否促进幼儿的完整发展”。我应邀在现场观摩。我们一看这个话题,就知道它与上一件事有关。因为实践中自主游戏尝到甜头,不等于在观念层面也解决了问题。有老师质疑,自主游戏虽然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可是有好多五大领域的知识、技能是要通过别的途径来获得的呀。这样的质疑声不仅一幼有,整个行业都有。老师们分为两大阵营,唇枪舌剑。辩论涉及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不同取向,涉及了对政府幼教政策指令的解读和理解,涉及了“我们经验中的熟悉的教育”和“我们应该做的教育”的区别,涉及了走向未来的理想教育的样态。最后大家聚焦到了我们对儿童形象的认知,我们的儿童观。在对儿童形象的认知中,我们潜意识里会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是柔弱的、依附的、能力不足的。在这种观念下,我们会限制、控制,会直接帮助、要求、指导,并在无形中向儿童传达着“你不行、要听话”的概念,即便增加“小红花”“你真棒”等多种外在的鼓励,但无法改变教师掌控儿童、不信任儿童的本质。在儿童没有自主的背景下,教育无论装潢多么精致,比如口号朗朗上口、形式美轮美奂、活动周密设计、上课行云流水,但想要的也只是成人期待中的儿童发展,而不是对儿童自主成长、自我建构的重视。“自主感”建立不起来,一直在成人“懂了吗,记住了吗,会了吗”的笼罩下,儿童始终是被动的,所谓全面、完整的发展就失去了基本前提;反过来,儿童是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投入于自己喜欢的活动的,“吸收性心智”就会被极大地唤醒。体验丰富了,又有适宜的师幼互动,经验的生长乃至完整的发展就会慢慢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反思,辩论、澄清,一幼人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悟道,并渐渐坚信。
“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
“支持幼儿探究、试错、重复等行为,与幼儿一起分享游戏经验。”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和玩法,支持幼儿参与一日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决策。”
“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是自信、从容的,能放心大胆地表达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
一幼团队感到非常欣慰,去年春天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的这些质量考核“关键指标”,这些年来她们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二、“玩”中生长出来的课程
“悠玩优学”的脉络是“悠玩”,与“悠玩”相伴随的是“优学”,两者是同一过程中融合为一体的两个方面,不可偏漏。只有“悠玩”而没有“优学”,游戏点燃的可能只是孩子的情绪,而“情绪”只会维持一时的冲动,不可能转化为持久探究的品质。这显然不是幼儿园游戏所要的;反过来,只图“优学”而离开了游戏脉络,孩子被“懂了吗、记住了吗、会了吗”所左右,主动感消失,“优学”最终是要落空的。这显然也不是幼儿园课程所要的。
怎么实现“悠优”合一不偏漏呢?一幼团队为此作了艰苦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探索。在思考和寻觅的过程中她们遇到了游戏课程化。温州市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几类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式。周坚慧园长与团队研究后非常坚定地说:“依据文件中一类课程范本的方向走。走游戏课程化的改革之路,我们是有基础的!”
王振宇教授提出的“游戏课程化”非常好地在理论上解决了团队所遇到的问题。所谓游戏课程化,就是从幼儿的游戏出发,及时把握幼儿学习的生长点,通过引导和建构新的游戏,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化”的过程中,课程表现为一个有无限可能性的游戏链。于是,“游戏”与“课程”这两个在幼儿园里通常是分离的“核”实现了合二为一:游戏是更具有孩子发展价值的课程,课程是更好玩的游戏。
这对苦苦求索中的一幼人来说是醍醐灌顶,立觉清明。不仅实践层面有了方向,也让多年研究改革的园本课程有了更加科学和符合学理逻辑的表达。“悠玩优学”这个园本课程的冠名也在这时应运而生。孩子玩的过程是自由自主的、专注投入的、悠哉悠哉的;教师将教育意图融于孩子游戏的环境中、材料中,将支持、引导融于师幼互动中,师幼共同建构课程。孩子在玩的脉络中实现优质学习——主动学习、深度学习,从而实现全面发展。这样,“悠玩”实现了,“优学”同时在其中了;“放任游戏”“小学化”这两个极端也可以有效避免了;前期辩论的“幼儿园游戏能否促进幼儿完整发展”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幼儿园课程的质量就有保证了。
理念厘清了,心中就有底了,实践就更自觉、更有力量了。她们对这些年游戏课程实践中的“材料超市”“计划、研究、回想”“捕捉生长点”“游戏主题推进”等按“游戏课程化”的理念进行梳理提升。
“材料超市”是一大创造,孩子们可以像超市中购物那样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玩具,辅之以环境的开放和留白与之相匹配、对应。这样的安排,能使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多元性、选择性和利用率。我们知道,“环境创设”是《评估指南》中与“办园方向”等并列的五大部分之一,是最能体现幼儿园课程特质和课程质量的元素之一。她们这样的环境、材料安排使孩子的选择权和决策权——体现幼儿自主的两项权力,就有了一个可以落地和激发的途径。仅此创意,环境、材料的“教育意图”就渗透在了其中;对孩子们来说,他们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切实得到了保障。
“计划、研究、回想”源自高瞻课程,但她们作了本土化的改造,并使之与游戏链的“P to P”整合。“悠玩”的丰富性是通过“计划、研究、回想”这三个环节的周而复始来实现的,而只有通过这三环节的周而复始,并螺旋式上升,“悠玩”才能持久,游戏链才能无限延伸,“悠玩”的同时才能实现“优学”,儿童是“积极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形象才能得到彰显。
“计划”环节曾广受质疑,认为这是一个“高结构”的环节,有可能成为成人“控制”孩子的过程,让孩子灵动的游戏过程在一开始就被“框”死。这种质疑有一定的道理。但关键的问题是,这“计划”不是成人给的,而是孩子自己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时调整的,何时调整、怎么调整也是孩子说了算的;“计划”的呈现形式也是可以多种形态的,小班孩子可以说:我想玩什么,我想到哪玩,我想与谁谁谁一起玩,这就是“计划”了。当然,随着孩子经验的丰富,计划的呈现形式也会更丰富。也就是说,“计划”,它是游戏的准备,但它本身也是游戏;它是游戏链上的“to”——生长的环节,也是游戏链上“p”——孩子们是在玩“计划”;它是游戏的开始,也是游戏中的孩子创造“最近发展区”催生新游戏的助推。游戏课程化能得以“化”得自然而然、“化”得内涵丰富,“计划”的合理定位非常重要。“合理定位”需要适宜的师幼互动,需要老师引导的专业性、艺术性,这特别考验老师的专业智慧。
“研究”就是孩子们在游戏中探究。孩子们因兴趣、好奇而探究;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环环相扣、持续深入,构成一个“问题链”;所以“游戏链”耦合着一个“问题链”;游戏的过程就是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过程,就是孩子经验积累尤其是良好的思维品质养成的过程。这就是“悠玩优学”的基本机理。
“回想”就是游戏过程中阶段性的回顾、分享、反思,这是孩子们表征、表达最集中的环节。一幼创造了画、说、现场演示等多种表征方式,表达、交流方式既有小组的、班集体的,也有个人的,保证每个人都有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观点的机会。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她们给孩子个人“自说自话”“自言自语”留出时间和空间。表征、表达的过程是游戏中的经验梳理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相信、有质疑,有争论、有修正,这对表达能力的提升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极为有益。“回想”环节也是师幼互动相对密集的环节,老师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角色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回想”是上一轮游戏的回眸、游戏经验的梳理,又是下一轮新游戏的开启,是游戏链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就下一轮新游戏开启的功能来说,这个节点与“计划”环节相承接,构成一个“to”,推进游戏链的延伸,游戏水平的提升。
“计划、研究、回想”的周而复始,也是游戏链(P to P)无限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否具有“课程化”的特征,是否具有文化质感,是否“悠玩”又“优学”,其关键是看师幼互动的质量。而师幼互动的质量,考验的是教师队伍整体的素质。
三、有儿童教育理想追求的学习型团队
“悠玩”并不必然通向“优学”,这是不难理解的道理。游戏既然发生在幼儿园这个教育机构里,其自然性与教育性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张力。这种“适当的张力”有赖“有准备的环境”和“有准备的老师”,而后者更是决定性因素。
正如陈苗主任所评价的,龙湾一幼团队是非常有战斗力的团队。这个团队的老师心中有爱,她们的孩子眼里有光。这就是我们教育最想看到的成果。
在游戏的脉络中建构课程,孩子们在实现“悠玩”的同时又“优学”,这与我们传统的分领域教学、预设为主、教师为主、上课为主的课程模式相比,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在抽象的原则上背弃传统是容易的,只要体现在标语、口号上就行了,但要建立杜威说的“可靠的新实践”是相当困难的。这里的“相当困难”有多种表现形式和造成的原因。因为“相当困难”,好多同行尝试了一下以后就退回老路了;有些已经上路了,但因为理念支撑上存有盲区而又没有着力去解决,在质疑声中也自觉不自觉地退回老路了。但我们知道,自本世纪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后,这20多年来,中央政府出台的幼教纲领性、法规性文件,包括《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包括本年度刚出台的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倾听儿童、相伴成长,指向的都是“珍视幼儿生活与游戏的独特价值”“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所以,为儿童更好的发展计,为落实中央政府的文件精神计,即使变轨的路上困难重重,我们也得迎着困难前进。但这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非常有战斗力的团队”,要有儿童教育理想追求的学习型团队。
“悠优”耦合,我们遇到的困难是在游戏中生成课程的困难,包括有吸引力、有教育性的环境创设,包括观察、倾听并记录与分析,包括捕捉生长点,包括师幼互动中的适宜回应、因势利导,包括反思、评价等等。多少年了,我们幼教从业者并不是在这样的语境中、这样的跑道上努力的。我们经验中的课程是学科(领域)课程,是规定性课程,是教材、课堂、上课这三个中心。老师可以不熟悉孩子,但只要把“公开课”上好了就“优秀”了。我们现在要做生成课程,有困难是必然的。一幼团队的“战斗力”就在于,她们梳理困难,并且一个一个通过教研、通过实践反思去克服。当同行还在“磨课”的时候,她们在“未来教室”里观摩师幼互动的合理性,她们在辩论生成性课程和规定性课程哪种模式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更匹配,她们在进行儿童观、课程观、教育价值观的清理,她们在探讨游戏链推进的过程中老师什么样的“抛接球”方式更有利于激励孩子生成新的游戏。
就“捕捉生长点”来说,周坚慧园长曾以即兴舞蹈作比喻,对老师们说:如何去捕捉生长点生发课程,老师需要有大量储备。就像一个舞蹈老师,音乐一起,他就会立马做出好看的舞蹈动作,因为他的舞蹈动作储备量很大。周园长在这里说的“大量储备”,我理解,应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游戏课程化中的老师仅仅知道“放手”是不够的,放手只是第一步,老师应该有丰富的学养,特别是五大领域的学养。老师的储备量越大,师幼互动中捕捉、渗透、引导的能力就越强;二是还要“好看”,就是朝着更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方向引导。“更有利”是个价值判断,比如“孩子大胆表达”与“孩子表达的对错”哪个更应该值得老师去关注并鼓励呢?显然是前者。这个价值判断的“储备”有了,“游戏脉络中的意义转化”就能得心应手。
为了这个“大量储备”,一幼形成了一种学习和研究的生态,或者说独特的园所文化。
它有三大特征。
一幼有一个名为"未来教室"的实验室。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幼儿园教室,一部分是观察室。
观察人员可以在不打扰孩子的情况下,利用多角度的高清音频、视频传输系统观察孩子们的活动。可以比现场看得更仔细。这厢的孩子专注于自己的游戏,那厢的一群老师(也可以是家长、调研人员等)带着各自的视角注意游戏中的孩子和老师;这厢的孩子在对游戏进行回想、分享,那厢的成人可以同步对教育进行分析、反思。这是一个现场研究如何更好地发现儿童、创生课程、师幼互动的实验室。创建这个实验室本身就说明了一幼对直面现场、游戏脉络中建构课程的重视。在她们对教研活动的回顾梳理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关于环创、观察记录、捕捉生长点,关于游戏表征,关于计划、研究、回想,关于“回想”环节老师如何回应和启发幼儿等等,这些创生课程的元素就是她们教研活动一路起来的足点。
经验是重要的,经验的丰富可以让我们更自如地应对“怎么办”的问题;但经验是有局限的,教育者应该有更高的站位,还要思考“所以然”的问题,这就需要理论学习。这些年,一幼的理论学习聚焦于《纲要》《指南》等政府关于幼教的法规性文件,反复领会其精神实质;聚焦于幼儿园课程的特性,体会其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聚焦于“游戏课程化”的基本逻辑,参悟游戏与课程、玩与学的内在关系。这些学习对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的导正,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分析自己的保教实践什么该修正、什么该坚守,是非常有益的。面对某些质疑,也有了开放的心态和应对的底气。
一幼的课程变革、逐级进化,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就是“立项”。看看她们这些年的教研成果单,省、市、区的各级立项和项目获奖是最主要的内容。这些立项,大都与“悠玩优学”、游戏课程化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关,比如“计划、研究、回想的实施策略研究”“指向深度学习的课程创生”“捕捉生长点创生课程的实践研究”“游戏课程化的思考与实践”“基于游戏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等。有位老师研究苏格拉底“产婆术”中的语言艺术对游戏回想(分享、反思)中老师语言引导的启发,这对同行在这个环节的师幼互动中避免语言回应上的随意盲目、缺乏温情与课程意识、时间分配不当等问题有很大的价值。至于研训的“多种形式”,我觉得一幼在这方面也是创意无限。我们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分层式”“专题式”“辩论式”等等。前面提到的“游戏能否促进幼儿完整发展”的辩论,有老师就这样调侃:我在这场辩论赛中活生生地完成了从草根到专家的蜕变!确实,辩论这种形式对激活教师热情、强化理论学习、提升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对教育价值观澄清来说,其优势十分明显。
“悠优”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对优质课程的追求。在课程质量提升和考核的要素中,教师的质量是关键要素。而教师的成长,仅仅是技术性成长、工具性成长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生命影响生命的活动,教师对儿童成长规律、儿童教育规律的领悟,教师主体价值感的提升,教师热情而又智慧之火的点燃,是教师成长进而影响教育质量更为重要的方面。而后者的实现,需要一种生态,一种学习和研究的生态。唯此,“悠玩”才能通向“优学”;唯此,才有值得同行学习的龙湾一幼。
注:本文来源于游戏课程化联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