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与预防——情绪障碍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与预防——情绪障碍-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与预防——情绪障碍-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包括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品行障碍、言语障碍、进食障碍及各种不良习惯和其他神经心理障碍等问题。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与预防——情绪障碍-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与预防——情绪障碍-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情绪障碍



焦虑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较为普遍的复合情绪,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特殊指向的烦躁和惊慌。在学前阶段易焦虑幼儿容易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和害羞心理。


孩子胆小害怕,对环境变化敏感;当焦虑发作时,在情绪上出现烦躁不安,容易发脾气,充满敌意,做噩梦,缺乏食欲,大哭大闹,情绪低落,严重的甚至出现躯体症状,如气促、出汗、恶心、呕吐、头痛、腹痛、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焦虑的产生有遗传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及突发事件影响等原因。患儿往往是个性内向和情绪不稳定者,具有家族性高发率;父母教育方式粗暴、专制和缺乏耐心或过分溺爱都会造成孩子胆小、畏首畏尾、依赖和焦虑;此外,突遇家庭变故如父母离异、亲人离世等会使孩子的安全感遭受巨大打击,常常无端产生焦虑不安。

鼓励孩子适当的情绪宣泄,当孩子受委屈、失败、身体疼痛(如打针)时哭泣或发脾气,只要不伤人伤己,就不应制止。


放弃对孩子过高的要求,孩子犯错时不进行严厉惩罚,问明原因,讲清道理;对孩子不溺爱、不过度保护,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在生活中培养独立、自信和勇敢精神。


给幼儿足够的心理支持,查明行为产生的原因,解除诱发焦虑的心理应激因素,同时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克服各种闲难培养应对能力并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


针对学前儿童入园产生的分离焦虑,家长可与幼儿教师协调通过上半天幼儿园、亲子共上幼儿园、让幼儿带着自己熟悉的物品(如小毯子、布娃娃等)上幼儿园、幼儿园张贴亲子照片等方法使幼儿对幼儿园产生认同感,一般在1周?1个月可消除分离焦虑。

恐惧


本能的恐惧是婴儿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最初的恐惧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听觉、肤觉、肌体觉等刺激引起的,如身体位置突然的急剧变化、从高处摔下、尖锐刺耳的高声等。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是从4个月左右开始的,如“视崖实验”中婴儿对深度的恐惧,2岁左右开始幼儿出现与想象有关的“预测性恐惧”,如怕黑、怕狼、怕坏人、怕鬼怪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的类型不断增加。幼儿期恐惧是指幼儿对特定的动物、人、物品或情境产生的过分或不合理的恐惧和回避反应。


恐惧发生时表现为惊慌、惊叫、退缩、痛苦、求救,甚至逃避或对抗;在生理上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表情紧张、瞳孔放大,严重者可出现紧张惊恐状态,面色苍白,肢体瘫软,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

恐惧多为习得性反应,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有关,如大人经常以恐吓的方式教育或逗孩子(如不听话就让大灰狼来吃你),或对孩子过度保护,担心孩子受伤、受骗,而对生活中的现象夸大其词,如为了让孩子不乱跑,而吓唬孩子说街上有很多拐卖孩子的人;此外影视图片中的恐怖、血腥画面也可能引起孩子的恐惧反应。

家长和教师不可采取恐吓、威胁的方法教育幼儿,平时应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幼儿的恐惧情绪和引发恐惧的原因,给孩子讲明真相,增加常识,陪伴孩子投人到恐惧情境中,学会应对。必要时采用系统脱敏法,使幼儿分阶段接近恐惧对象,从而减轻直至消除对特定車物的恐惧。



屏气发作


又称呼吸暂停症,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于2?3岁的婴幼。随着年龄的增长,发作次数逐渐减少,6岁以后就很少见了。儿科权威教科书中将其归属神经官能症或儿童不良习惯,并按神经官能症处理。


患儿每遇不合意之事,忽然哭叫两三声,即刻呼吸暂停、两唇发绀、脸色苍白,严重者全身强直或角弓反张,甚至意识不清及抽搐。大约一分钟左右才恢复呼吸,神志转清,青紫消失。

屏气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至今不明,儿科学临床治疗中发现该病患儿常同时伴缺铁,有缺铁性贫血的情况,在补充铁剂后该病也不再发作。因为屏气发作常因婴幼儿需求未得满足、受挫时发脾气剧烈哭闹而出现,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儿童溺爱反应”或亲子关系不良反应之一。

当孩子有屏气发作现象出现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是否贫血,如有贫血,应遵医嘱补充铁剂。该病的发作必有情绪方面的诱因存在,如委屈、不满、生气、惊恐等,因此家长和幼儿教师在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对孩子的各种情绪刺激,批评或拒绝孩子,应寻找最适当的能使孩子接受的方式。幼儿对幼儿园产生认同感,一般在1周?1个月可消除分离焦虑。

社会退缩


社会退缩是幼儿在所有社会场合下均独自行动的一种现象。退缩行为多见于4?7岁儿童身上,约有1/4的儿童会有某种程度的害羞或社会退缩。退缩行为阻碍儿童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影响其认知和社会化的发展。童年时的退缩行为如果不注意防治,有可能会持久地影响到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及教育子女方式等。


爱森道夫基于儿童不同的趋避动机将社会退缩分为:安静孤独、沉默寡言和活泼孤独。安静孤独是指在同伴环境中,儿童独自进行建构游戏和探究活动的行为。沉默寡言是指儿童跨情境的旁观和无所事事的行为。活泼孤独是指儿童由于频繁的不得体行为而被同伴厌恶、拒绝,不得不独自游戏,但同伴的拒绝和独自游戏并不能给其带来强烈的消极情绪的行为。主要行为表现是:胆小或害羞,不愿到陌生的地方去,甚至连逛儿童乐园、看电影随父母做客都不肯;在家沉默寡言、孤僻,不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即使家中来了客人也要躲起来,惧怕与人见面;容易生气,拒绝集体活动等。怕上幼儿园,在幼儿园中不休或紧张害怕、惶恐不安,甚至出现情绪淡漠、睡眠不安等症状。

社会退缩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从主观因素来看,气质类型上比较内向、羞涩的孩子更容易退缩;大脑诱发电位的研究也发现,社会退缩幼儿右脑额叶上表现出相对较强烈的脑电活动,因此更容易表现出消极情绪,在与父母分离时和在新环境中更容易表现出害怕,行为抑制的孩子与非抑制的孩子相比,交感神经系统反应更强;从认知上看,由于幼儿头脑中的某些原有经验或其他心理因素影响了幼儿对事物的感知,幼儿不能很好地把外在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需求,也会出现行为偏差和退缩;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幼儿具有不安全内部工作模式,会认为周围环境是无法预测、不安全和没有反馈的,这种感觉会导致幼儿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退缩心理及行为;此外,多次遭遇挫折的幼儿更容易表现出自卑和退缩。


从客观因素来看,家庭不良养育方式会导致幼儿社会退缩,如父母过度控制和保护,RUbin(1988)的研究指岀,母亲在幼儿自由游戏时的过度卷入情况能导致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打骂孩子等也会造成幼儿退缩;成人对幼儿消极的反馈和评价会让幼儿产生“自己不行” 的想法,家长和教师的过高要求、缺乏耐心、语言粗暴会伤害孩子自尊心,也可能造成幼儿的退缩;同伴互动的缺乏也是导致幼儿退缩行为的重要原因,“早期与同伴隔绝的儿童存在着后来调整问题的危机”,限制儿童与同伴互动,会使孩子失去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一旦进入陌生群体就会因此遭受其他孩子的责备与冷落,从而情绪低落,渐渐厌恶和害怕集体生活。

从小对幼儿进行正确教养,鼓励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以培养其自信心。教育者不对孩子求全责备, 追求完美,多肯定孩子的优点。


家庭氛围和谐,夫妻关系和睦,与子女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令幼儿感觉安全的心埋环境。


鼓励幼儿与同伴互动,指导其获得正确的交往技能,如学习自我介绍、向他人打招呼、目光交流、微笑、物品的分享、冲突的处理等。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儿教育小知识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与预防——情绪障碍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