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孔起英等: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孔起英等: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孔起英等: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商务合作或培训咨询联系QQ: 或加微信号:18610206462



孔起英等: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孔起英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运用的价值

就幼儿美术学习而言,传统文化与其关系甚密。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艺术中的美术尤其因具有历史、地域、民俗、审美心理等背景,而深深地打上了文化属性烙印。美术既是传统文化的镜像反映,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领域。在美术课程里加入传统文化元素,对幼儿发展和文化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契合幼儿的情感需要
幼儿具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和追求感性的情感需要。我国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深深浸入了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的各个方面,与幼儿亲近自然的天性相契合,为其所熟悉和喜爱。传统文化还蕴含丰富而炽烈的情感情绪,饱含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能被拥有“天真之眼”的幼儿所识别和体会,并纳入其“善于吸收的心智”,成为积极参加活动的原动力。
(二)促进的幼儿多元发展
传统文化能为幼儿园课程提供丰富的资源。梁启超将文化推举为“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张岱年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传统文化正是各历史时期世俗民风的形象缩影,将各地的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精神风貌、社会习俗等都反映其中,可以帮助幼儿最大限度开阔眼界,接受多元影响。如“年画”题材涉猎“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历史、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不啻为一部民间百科画典”。 “文化的深处未必是课程,但课程的深处一定是文化。” 传统文化课程的展开也是幼儿联系、浸润多元文化的过程,且实施过程影响到课程文化、儿童文化、教师文化、家园文化、社区文化等,在这一多维文化网络架构中,幼儿得以多元化发展。
(三)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
艺术熏陶和精神生活是幼儿的生长性需要。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rer)认为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人是一种文化符号动物,美国文化学者卢伯克(A. Lubbock)指出文化包括外显或内隐行为模式的架构,通过符号系统传递。传统文化正是国家文化符号的具体表现,幼儿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可以提高感官的敏锐度,增进对符号语言的理解能力。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淮南子﹒缪称训》曰:“察一曲者,不可与言化;审一时者,不可与言大。”引领幼儿进入我国文化殿堂,融入传统文化境界,循序渐进,博观约取,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文化理解和人文素养,生发文化品性,涵泳精神气质,促进其长远发展。
(四)延续华夏美学
传统文化反映了民族的历史积淀、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被称为“母体的艺术”。传统文化教育是对文化之根的追溯,有利于延续中华民族文脉,塑造国民价值秩序。费孝通在《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中将个人的存在意义追溯到文化历史长河中,人需要通过文化自觉来确认位置、交流互动,从而在多元世界里建立基本秩序和共同守则。美国学者塞纽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冲突理论”也指出,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文明冲突是21世纪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英国学者鲍伯·杰索普(Bob Jessop)认为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依然重要,且正被重新设计和调整以应对挑战。让幼儿接触传统文化,其实就是让他们以感性的方式了解我国的文化演变史、民族发展史、社会生活史,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民族艺术图式,进而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侵蚀。


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原则

(一)激发养幼儿对传统艺术的关注与好奇

幼儿对传统艺术予以关注和好奇,是其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经验。传统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思想情感,表达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和心理表象,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古老技法、生命内涵以及情感寄托。历史故事如久远的傩戏、藏戏等,其故事角色靠面具来区分,其在造型、颜色、图案方面迥异,带有浓郁的故事色彩,能引发幼儿极大的兴趣;古老技法如蓝印花布,既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又为现代服饰所借鉴,是幼儿生活中关注的事物;生命内涵如端午时节佩戴的香袋、云贵地区的吞口木雕,均象征消灾减祸、长命百岁,表达了对生命的讴歌和祝福;情感寄托如泥人“大阿福”,团头团脑的形象寄托了人们好运福气的愿望,汉代“说唱陶俑”手舞足蹈的形象抒发了由内而外的快乐。幼儿在获得身心愉悦和精神满足的基础上,有利于进一步积累文化经验与审美意向。
(二)指导幼儿感受并想象传统纹样和造型的寓意
纹样和造型是传统艺术的基本元素,二者在形式美感中孕育吉祥寓意,反映了传统艺术的无尽魅力。纹样和造型是一种“意象”,意象指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相结合形成的含有主体思想感情因素的头脑物象,当意象中的图示积累到一定量时会产生“想象”。传统纹样和造型多用来表示象征意义,具体包括:“图像象征”,如石榴是子孙兴旺的象征,葫芦是福禄安定的象征;“谐音象征”,如喜(鹊)上“梅”(眉)梢、娃娃抓“鸡”(吉)和金“鱼”(玉)满“塘”(堂);“设色象征”,如京剧中生、旦、净、末、丑各自对应的分色脸谱表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符号象征”,如回纹、祥云纹、牡丹纹、连枝纹等纹样,年年有余扣、吉祥如意扣、蝴蝶飞舞扣等盘扣,雀头结、二回盘长结、三回盘长结、复翼盘长结等中国结,都是富含民俗文化的符号。幼儿通过接触传统纹样和造型这种视觉艺术的形式语言,可以获得基本的艺术语言、形式美原理。
(三)培养幼儿运用工具和材料探索传统艺术样态
运用多种工具和材料尝试探索艺术样态,是帮助幼儿进一步学习和传承传统艺术的关键所在。幼儿对材料有天然的好奇心与本能的探索欲,越是开放、新奇、有表现力的工具材料越能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和创作动机。幼儿探索材料的同时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新认识,当操作工具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就是在解决问题,发展动手能力,建构自身经验。因此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允许他们自由选择、自主探索,不能只提供单调的材料,更不能强迫幼儿使用材料来再现事物。鉴于不同年龄段幼儿能够操作工具的方法不同,还可以鼓励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来操作工具。如可以用压花器压出镂空图案(如月牙纹、锯齿纹、太阳纹、柳叶纹、水滴纹、云纹等)来制作窗花,既保持了传统艺术样态的完整性,又降低了幼儿操作的难度,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可以运用浸染、滴染等方式染色蝴蝶,让幼儿感受民间染纸工艺的独特色彩效果。可以用涂画笔、挤滴瓶、按压喷瓶、海绵滚子甚至按手掌等来装饰纸伞、灯笼等。还可以创新选择工具和材料,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如用蓝丁胶黏贴流苏制作中国结,用玉米粒、羽毛和纸板通过插接的方式制作羽毛扇子,用吹塑纸和油印纸版画材料制作青花瓷瓶,用皱纹纸搓纸球蘸乳胶黏贴制作面具,等等。
(四)引导幼儿创造与表现传统艺术图式
传统艺术中的造型特色、色彩选择、表现技法、创作方式等可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艺术元素,积累足够的创意表象。席勒(Schiller)在《美育书简》中提出艺术是以创新形式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对幼儿来说尤其如斯。幼儿美术教育者如柯尔(N.R.Cole)、达密柯(V.D. Amico)、罗恩菲尔德(Viktor Lowenfeld)、里德(Herbert Read)均提出通过美术给幼儿提供表现、表达自我的机会。如欣赏中国结时引导幼儿发现两边耳翼的差异,从而鼓励幼儿用毛根串耳翼,串出不同的造型。如学习剪纸“鱼”时,可以先剪对称性鱼形,然后鼓励幼儿用非对称性方法剪出各种鱼形。如装饰风筝图案时,可以将图案漏印模具放入区域游戏中,让幼儿自由转动模具变换不同的形状,在衣服、包等生活用品上印制装饰。再如用超轻黏土制作汤圆时,鼓励幼儿尝试用几种颜色缠绕、搓揉表现汤圆的纹理图案,感受颜色混合后的神奇效果。


三、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运用的方式方法

(一) 以兴趣和情感为目标指向

首先,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关键经验是课程设计者希望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至关重要的学习经验,因此具有教育目标属性,对于活动的设计具有指向作用。课程设置就是围绕幼儿关键经验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改造与重构的过程。因此,在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时,应首先明确幼儿的学习与成人的学习是不同的,不能将目标拘泥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学习和工艺技能掌握,而应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保护和鼓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促进其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意愿和完整人格的和谐发展。
其次,尊重幼儿的审美情感。情感是保证幼儿愿意并较长时间投入活动的基础,因此要考虑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在其基础上增进对传统文化独特品质的理解,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如欣赏吴冠中的国画作品《春如线》时,目标可以定位在体会画家用流畅的线条和跳跃的点来表现的春天,体会直观的美好,还可以通过画出粗细、曲直不同的线条,并添加不同颜色、大小、形状的点,来表现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的感受。
(二)以生活性和适宜性为内容标准
首先,围绕幼儿生活经验选择内容。幼儿对自己熟悉的生活文化有一种亲近的、信任的自然情感倾向。“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的、与其生命活动相类似的作品能使幼儿产生一种审美愉悦,他们会用自己饱含情感因素的、有限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去直观地感受和体会画面内容。”
如在大班开展染纸活动“漂亮的青花瓷碗”,幼儿对自己能把这个熟悉而普通的生活用具装饰得漂漂亮亮,抱有极大的热情。
其次,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力样式选择内容。幼儿不可能也不需要接受完整的传统文化结构,应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力样式,将传统文化事物分解成不同的结构层次,以或物态、或精神、或行为的样式来呈现,使得幼儿易理解、可接受。如“香袋”活动,在小班进行时,活动内容是让幼儿往小布袋子里灌香料,拉紧绳子即可;在中班进行时,让幼儿用彩笔装饰小布袋,并能收口和打结;在大班进行时,让幼儿尝试缝合香袋,并理解香袋的寓意,了解屈原的故事以及端午节习俗。
(三)以体验和探索为实施重点
首先,突出活动的体验性。“美术教育之父”罗恩菲尔德(Victor Lowenfeld)提出儿童的美术学习模式有视觉模式和触觉模式两类。基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应运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美术课程实施不能局限于“看老师做”,应遵循“儿童发展导向”的美育思想,突出主体体验和主体创造。
其次,创设可供探究的活动环境和空间布局。接受美学代表尧斯(Jauss)指出:“审美经验并不是形而上学的,而是在与美的交往过程中得到了实践经验。”因此,创造与美交往的环境和氛围尤其重要。如可将幼儿制作的小鱼编织作品连接成串,用于教室的空间分割,增加游戏的探索情境。
(四)以理解和支持为评价依据
首先,理解和支持幼儿的主体创造。尊重和理解幼儿的艺术表现形式,支持幼儿对传统文化独特的理解,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幼儿与成人不同,幼儿倾向于主观地表现事物,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脑中印象来绘画,表现的往往是内心的需要。幼儿“起初不能在文字和演说中,而只能在绘画中非常灵便、复杂和强烈地描写他们自己真正的讲演和奇异的想象。”崇尚格式塔心理学的阿恩海姆还发现幼儿会在绘画中有将视觉刺激物的不悦特质加以改造的冲动。因此幼儿的作品是富于个性化的表现,是幼儿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与感受的一种形式。“当我们支持幼儿的表现时,就是鼓励幼儿发展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确保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多样化的评价“会进一步充实儿童的创作过程,并且帮助其他人(包括成年人和儿童的同伴)理解儿童艺术创作背后的理念”。可以将过程评价与作品评价相结合,将教师主体评价与幼儿主体评价相结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临床访谈、作品分析布置展览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引导幼儿描述想法、分享感受,利用提问、暗示、联想、隐喻、创设情境等方法,为幼儿提供线索、开阔思路,帮助幼儿拓展新的关键经验,促进幼儿艺术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本文源自2020《第二届张雪门教育思想研讨会》,作者:王艳 孔起英,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孔起英等: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编辑:冯卿雯
美术:吴建芳
终审:刘 菁


电子邮箱:327792652@qq.com

联系主编:优师教研(微信同号)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孔起英等: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