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儿童在先,教师在后
——梅林一村幼儿园关于广东省“新课程”示范项目的第一阶段正式启动
文/沈聪聪
为探索与实践广东省“新课程”示范项目,梅林一村幼儿园做好领衔园工作,优化与反思园本课程,引领参与园所共同研究课程构建,提升幼儿园课程辐射力。2020年10月21日、10月29日,我园邀请本项目指导专家——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费广洪教授,开展“新课程”项目工作的第一阶段,重新对我园《全环境支持系统课程》进行诊断、定位和梳理。参与人员有园长、副园长、教研组和各年级班主任。
活动第一部分 幼儿园课程诊断
结合教育现场情况,从材料选择的开放性、儿童观、观察评价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
姚园长、费教授和教研员连接到教育现场,通过观摩大班半日活动,费教授指出本园课程的优势与进步空间。费教授提到本园的三个优势,一是主题活动氛围很浓郁,环境布置和活动内容呈现形式丰富,幼儿既有环境的熏陶,又在各种活动中学习,通过参与活动的形式认识世界。二是班级材料很丰富,既有蒙台梭利材料又有主题材料,也有常规性材料。三是幼儿活动很专注,能独立开展活动。同时,费教授结合教育现场情况,从材料选择的开放性、儿童观、观察评价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并结合案例进行具体说明。
READING
/
活动第二部分 “儿童在先、教师在后”
通过“儿童在先、教师在后”的思想观念针对性地反思我园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并思考我园的课程特色。
/
READING
/
费教授指出,目前我们的课程建设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路,在原有课程不变的基础上,理清理论基础,明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提炼课程特色;第二条路,我们教师自身要改变,不断调整、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思想。
我园选择了第二条路——在丰富课程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落实课程实践。我们的课程建设要以儿童为本位,儿童在先,教师在后。姚园长和费教授启发教师思考如何理解“儿童在先、教师在后”?教师的观念如何更加开放,更加以儿童在先?如何为幼儿创设更加自主、开放的活动?我们课程的生成和预设的比例应该是多少?教师们积极思考发言。通过“儿童在先、教师在后”的思想观念针对性地反思我园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并思考我园的课程特色。
活动第三部分 我园的课程特色是什么?
通过“儿童在先、教师在后”的思想观念针对性地反思我园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并思考我园的课程特色。
/
王 丽:
“我们幼儿园的课程文化是开放性和支持性的,环境和教师的支持帮助幼儿建立内在秩序点。自主地与材料互动。课程既不失严谨,又不失活泼。通过蒙台梭利和主题活动,形式是以蒙台梭利为基础,内容以主题为架构。全环境支持系统通过有准备的环境和有准备的教师支架幼儿的学习,使其最大限度的发展自身的潜能。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产生兴趣,从而进行探究、发现和自我订正等来实现专注、坚持、灵活、自我调节等学习品质。”
张丽琴:
“有秩序的一日生活,将“以儿童为本”落到实处,儿童在所处的生活世界中体验着归属感和意义感,建构着关于自身的认识和认同,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成长。”
吕瑞旋:
“从一日生活的师生互动看,入园到离园,与孩子在一起的所有时间,都是全环境课程的一部分。教师与幼儿的相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眼神、语言动作,会给孩子传递出很多信息。例如动作互动:早上的问好环节,当孩子跟老师问好时,教师要停下手中的工作,马上给孩子回礼。老师给孩子创建一种文明的生活环境,孩子就自然学会了礼貌。如果听见不回礼,孩子会认为大人或者老师,是可以不尊重孩子的,或者形成‘我不够可爱’这样的认知。”
林建宏:
“我们的课程是以生活为基础,围绕目标不断生发的活动过程。教师不是简单的课程实施者,还需具备对班级的课程进行规划和实施的能力。如观察孩子发展、搜集利用资源、空间规划布置、课程计划制定、反思实施状况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设计的活动可能还没有那么完善,环境也还没有那么丰富,但是在过程中课程不断完善,教师也在不断成长。这其中,教师运用观察分析能力、计划和设计的能力、环境创设的能力、资源挖掘和利用的能力、各种活动的组织能力、评价和反思的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
|
|
|
陈 蕾:
“我们的环境设置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儿童产生归属感、让儿童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这种家的环境就是我们园环境上的一个特色,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下,给幼儿温馨、安全、舒适的环境。课程的另一个特色是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流程的各个细节教育。我们园非常注重一日生活流程的梳理与实施,每学期不管新老教师都会对其进行重新的梳理、重新的认识与重新制定,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课程的一个再认识。”
焦靓靓:
“我们的课程以主题为线索串联起教室的学习活动,丰富以蒙特梭利为基础的园本课程。幼儿园课程需要把最适合的东西,以最适合的方式带给幼儿。我们结合本土实际,结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从幼儿的兴趣点生成小主题,用主题作为媒介来解决蒙台梭利学习落地本土产生的不足的问题。”
胡彦丹:
“全环境课程是具有独特气质的生成性课程,是依据儿童成长规律而变化的动态课程。它是一种生命力的延续。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十三间教室在主题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沉淀与空间重置,这不仅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更重要的是让老师的“教”也能够留有岁月的印痕。”
李 娜:
“全环境课程在人文环境方面,亲子师三大人群形成合力,经由思考、实践、反思、创造,最终让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支架下成长。在这种支架下,幼儿感受到的是爱的支持,而不是教师单纯的教授,不是对家长简单粗暴的要求与比较。这是一种体现亲密关系的支持,是来自最深层的精神力量,形成一种成长的能动力。”
陈利碧:
“全环境支持系统课程是“生态的”、“兴趣-问题导向的”、“实习的”。生态的:“全环境”课程涉及团队中(园或班)特定的人事物,即亲子师和环境等多种因子。兴趣—问题导向的:“全环境”课程的进程始终围绕“兴趣—问题”展开。实习的:“全环境”课程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不断递进的情境脉络组成的,这些情境脉络就是实习场。”
孙妙娟:
“营造与主题相关的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了解相关主题内容。将主题内容渗透到区域活动、一日生活、家长工作中,在幼儿园的全环境课程中,一日生活都是课程,例如我们班主题是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林雪珍:
“我们现在的课程特色就是蒙台梭利教育为主,主题学习为辅的课程特色。我们的课程是从环境入手的。环境体现了很多特点:一是教育性。有组织、有目的学习环境,除了一日活动各大环节、学习活动,还存在许多潜在的学习机会。二是多样性、可变性。营造个体独立与集体互助共融的学习环境;随着儿童深度学习,我们需要调整学习场地、学习方式、学习材料。三是模块性、层次性、交流性,提供各领域模块性资源;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提供开放的、合作的空间材料促进沟通与合作。四是延伸家庭,采用家庭式的物品建立归属感;色彩柔和、物品大小及高低适合幼儿;带给幼儿愉悦、亲切和美的感受。”
萧仕媚:
“我们课程的特色是支持儿童自主性的学习体验,形成具有审美性的教育生活。每一位孩子在这种系统支持下,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合作分享。在人与物、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探索中,支持互动连接,建构内在的秩序。呈现自主、有序、丰富又具有审美意义的教育生活。”
时咏梅:
“我园课程非常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正是基于这种重视,在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展出了在主题教学中生成的环境课程,体现家的温馨氛围。在课程里为孩子提供的环境是立体的、多元的、完整的。家长作为一个班级的建设者,是合作的关系。”
盛虹瑾:
“家长支持系统是我们课程的一大特色,真正做到了自主自治、人人参与、持续成长,是有目标、有路径、有策略、有成果的。为了让家长们全面参与幼儿园管理和课程,幼儿园组织并开展了爸爸温暖周、故事妈妈分享日、家长督察日、家长助教、蒲公英读书会等二十多种家园共育的活动。以蒲公英读书会为例,亲子读书馆近五千本图书为全园家长和孩子提供亲子阅读场所和图书借阅,每学期提供的18场周五故事会700多孩子从中收益,培养广东省阅读推广人、深圳市阅读推广人近30人。每学期的大数据显示:以家庭为单位每学期参与幼儿园活动均值为3.7次,参与班级家长活动均值为4.5次。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开展不仅是促进家长育儿理念和方法的提升,同时也为家长自身的成长提供支持和土壤,真正做到亲子师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李艳辉:
“我园的课程组织形式是以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相结合的,幼儿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自由选择,探究背后的材料,结合蒙台梭利的思想,在材料的选择上做了很多思考。”
钱小芹:
“主题是我们课程的特色,是有倾向性的,内容包含小中大系列。主题环境鲜明,每间教室的环境温暖如家。材料有层次,而且主题研发出来的自制材料是有体系的、有层次的,全环境支持系统课程中材料的提供分为四个层次:对蒙台梭利经典材料的创意实践;借用蒙台梭利材料精髓原理,教师创造主题材料;发展蒙台梭利材料,提供开放、促进合作的主题材料;利用材料,创设各区域之间相互联动的真实游戏情景。”
活动第四部分 明确课程特色
课程建设从教材走向生活、从教师为本逐渐转向儿童本位
/
费教授针对其进行理论梳理,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上进一步明确和总结了我园课程特色——以蒙台梭利理念为基础的综合探究活动。这一课程特色既打破了蒙台梭利教育中封闭性的特点,也坚持了儿童本位的思想,课程内容以生活为本,引发幼儿深度学习。费教授从实践中推进我园课程建设从教材走向生活、从教师为本逐渐转向儿童本位,这一举措为后续广东省“新课程”示范项目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也为下一步的行动指明了方向。
活动第五部分 关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思与行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要不断反思现阶段课程存在的问题。
/
姚园长总结,我们现在的材料要打破蒙台梭利材料的封闭性,增加更多开放性材料。我们的课程建设要不断改进和生成。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要不断反思现阶段课程存在的问题。我们的课程要继续改变!姚园长向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一日生活流程对儿童的支持在哪里?学习环境对儿童的支持在哪里?家园共育是如何影响并支持幼儿发展?如何解决蒙台梭利材料的高结构化,使儿童的活动不被制约。我们的教育观、儿童观如何更加开放与包容?教师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投身到实践中,反复思考和落实课程的应然状态。
责任编辑:沈聪聪
初 审:盛虹瑾
终 审:姚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