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的。”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在“玩中学,学中做”,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构建自己的认知。教师在其中观察、发现问题,及时与幼儿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师应该掌握和具备的专业能力。
近期,教师发现幼儿在建构区活动时总是把积木散落四处,区域活动结束后对积木的收拾也非常凌乱,不能把积木摆放回原位。针对这一现象,教师与幼儿展开了一次晨谈。
教师:为什么建构区的积木会乱?
初初:建构区的积木太小,太多了。
梦华:没有像别的区有标签可以看。
沫沫:时间太短了,来不及收。
果果:积木太多了,不知道怎么收。
……
晨谈结束后,教师观察到建构区贴卡的幼儿还是很少,也能听到幼儿在做区域计划的时候说,“不要去建构区,太多玩具了,很难收。”“今天我们又是最后收完,下次我不想去建构区了。”“建构区的积木太乱了,好难收。”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不想进建构区呢?针对这一现象,教师把问题交给幼儿,与幼儿一起探讨、解决。
教师: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进建构区?
思缘:积木太多,不会分类。
杨琰:积木太重,难收。
雨悦:收区的时候大家不帮忙。
佑棋:收拾的时候需要的时间太长了。
……
幼儿的探索能力是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在发现幼儿提出问题时要积极地引导和支持幼儿解决问题。教师在本次谈话活动中了解到幼儿觉得画设计图很难,建构区玩具有很多种类,特别是小积木的数量占大多数,幼儿不会分类整理,导致收区花费时间太长,收区慢也会影响到接下来的户外活动时间。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老师决定与幼儿一起认识建构区的材料。
通过本次谈话,教师了解到幼儿对建构区的材料有初步的认识,知道建构区的材料有长方体、正方体、三角体、圆柱体等木质积木、泡沫积木;辅助材料有塑料玩具马、牛、羊、长颈鹿等,还有纸杯等纸质材料。幼儿积极主动地把建构区的玩具一一例举出来,在此次活动中,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建构区材料的特征,但对于玩具种类的概念不清晰。在进一步的引导下,幼儿了解到建构区的材料有木质、泡沫、塑料、金属、纸质5大种类。建构区的材料丰富,种类多、数量多,幼儿提出了新的疑问,如何才能把这些材料快速收拾整齐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展了如何收拾建构区的活动。
子豪:建构区的积木需要标签。
小杰:每个柜子要分开,每一层也要分开。
诺诺:按大小区分。
子麟:按材质来区分。
……
中班幼儿对分类有一定的前期经验,他们提出可以按积木的形状、材质、大小进行分类,并且知道每一个柜子每一层都要区分,需要设计标签,但幼儿不知道选择谁的方法比较好,于是,幼儿提出采用投票的方式选择收纳方法。因此,教师就选择收纳方法发起了一次投票活动。
投票结果出炉啦!幼儿通过民主投票,最后决定采用子麟小朋友的方案,即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小朋友进行归类摆放。
我们的标签设计好啦!但幼儿不知道选用谁设计的标签更合适,这时依依说,“我们也可以投票,谁的标签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就选用谁设计的。”
通过投票,最后选好了投放到建构区的标签。教师和幼儿化身一名“收纳师”,对建构区进行了一次大“改造”。
首先,将建构区的材料进行分类。
其次,把分类好的材料分别放进区域柜。
最后,在区域柜对应的玩具框上粘贴自制标签。
在设计标签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幼儿自己重新设计积木标签,自主收纳,通过标签和实物的对应,幼儿在收纳时更有方向感,大大提高了积木收纳的速度,建构区也比之前明显整齐了不少。
通过标签,幼儿基本能把建构区收得比较整齐,但需要的时间较长,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经验,老师与幼儿进行了一次谈话。
教师:建构区要怎样才能收拾得又快又整齐?
绿苏:一个人收一种玩具。
雨悦:一次拿几个小的玩具放回去。
麒宇:拿框子过来收。
梦华:大家分工合作。
……
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幼儿的收纳速度越来越快了,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收纳整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幼儿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更多地思考和讨论,而不是告诉幼儿一个固定的方法。在收纳过程中不仅可以按玩具的某种特征来分类,还可以根据物品颜色、大小等进行分类……幼儿会有很多想法和创意,同时也需要教师去发现、引导和鼓励!良好的整理习惯,亦是助力幼小衔接的有效方式。幼儿通过自主设计材料标签、收纳整理材料,不仅学会了规划、收纳等技能,此外,幼儿的表征能力和同伴间的合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增强了幼儿的独立意识,为幼小衔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新蕾幼儿园海城园
文:崔冬媚、戴朝辉、周燕、黎桂兴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宝安新蕾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