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在幼儿园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并不仅仅在教学活动里呈现,更多的是在于和他们生活的每一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应当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例如:幼儿在了解周围环境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有助于提高幼儿对危险事物的认识与判断能力,更好地提升幼儿对自我保护的意识。
缘起
3-4岁幼儿的行为容易被情绪所支配,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影响,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小班幼儿在返园后的两周正处于焦虑期,对于一些陌生的信号、声音、活动都会表现得极为不安。由于延迟返园,我园又即将开展安全教育月的各种演练活动,气氛更加紧张。针对本班幼儿害怕演练这一情况,作为新生班级的“新”班主任,该如何开展有效且适合“第一次接触警报声”的小班幼儿的安全教育教学活动呢?值得教师深思。
/ 聊演练、看演练
关爱幼儿的身心发展,关爱幼儿的生命安全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不仅要在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处体现这一观念,还需要将幼儿安全教育渗透到我们的课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安全知识。
幼儿园即将进行一场避震演练,作为一群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对什么是演练还比较懵懂,教师要帮助幼儿了解避震逃生的安全知识。于是,在演练前,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 晨谈活动:地震来了,怎么办?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地震吗?
柯学:就是房子会倒塌下来,很可怕。
厘厘:灯也会掉下来。
伊诺:还有碎碎的石头掉下来。
教师:嗯,那小朋友们知道,如果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做呢?
知昂:我在电视上看过,要躲起来。
瑾怡:找老师。
孩子们讨论着,对这一话题非常感兴趣,甚至有的幼儿因为害怕地震而不禁哭泣了起来。
/ 观看“地震”的秘密
教师提前准备好了生动形象的PPT课件、避震视频给幼儿观看和讲解,便于幼儿进一步理解学习。为了帮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地震来了,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教师又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模仿视频里的避震逃生方法,例如:用书包放在头顶、躲在三角区、躲在坚硬的桌子底下等等。
/ 听警报,真演练
“地震小屋”
此时,幼儿对地震演练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地震”到底是什么感觉呢?为了让幼儿更直观地体验真正的“地震”,借娃娃家的道具,教师设置了“地震小屋”,分批让每一位幼儿通过游戏强化避震逃生的技能。教师会强烈摇晃小屋,增加情景体验的真实感,有些幼儿已经跃跃欲试了,有的幼儿则显得胆怯不安。
第一次演练
“地震小屋”给予了幼儿不一样的体验,于是,教师安抚好幼儿的情绪后,播放避震演练的警报声,让幼儿先熟悉警报声,降低恐慌和害怕,然后与幼儿共同讨论避震演练规则:可以躲在什么地方?躲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听到警报声以后需要做什么?手放在那里?等等。于是,教师在室内的第一场“避震演练”就开始了。
演练结束后,我们再一次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幼儿经过讨论发现:
1、听到音乐再去穿鞋,鞋子穿得乱七八糟
2、刚穿好鞋,音乐就结束了,
3、自己的座位太远了,来不及跑过去,还会撞到小朋友
……
为了解决幼儿发现的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想到了以下方法:
1. 听到音乐,把手放到头上,不需要穿鞋。
2. 就近找有遮挡的地方躲避。
3. 教师提前将桌下的椅子放在旁边,避免撞伤。
4. 躲避的过程中,幼儿要注意观察,不要撞上小朋友。
第二次演练
总结第一场演习的经验和不足,接着第二场“避震演练”在小二班上演了。教师播放警报声,一边观察幼儿在“避震演练”中的表现,发现大部分幼儿能够有效避免在第一次“避震演练”中出现的问题。这一次演练结束后,幼儿显得更兴奋了,并积极的分享了他们在第二次演练中的心得。
千慧:老师,我很快就会躲在桌子底下了,警报声都没有停我就躲好了。
馨宁:我这一次也没有撞到小朋友。
思颖:我会把手放头上保护。
廷彦:我这一次躲得好快。
第三次演练
实践才是真正检验幼儿是否真正记得演练的关键点,当我们还沉浸在第二次演练结束后的讨论时,警报声突然响起来了,这一次可不再是班级的演练,而是全园的集体演练了,只见幼儿用最快的速度将手抱着头躲在了离自己最近的桌子底下、钢琴底下、厕所的三角区,在第二声警报响起时,幼儿会听到指令来找教师迅速跑到空旷的位置抱头蹲下,没有哭闹、掉队,而是有条不紊地跟着老师,看到幼儿在这场“避震演练”中的表现,真是忍不住为小小的他们点一个大大的赞。
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认识未来未知世界的方式,是他们掌握技能、熟悉生活、了解社会的人与事的主要手段,也是他们受教育的常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听不如做,切身的体验永远是最直观的,在游戏中是最容易获得经验的。幼儿从认识地震逃生演练,到“地震小屋”,再到反复实践,每一项对于幼儿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师在幼儿情绪体验上,不断给予主动积极的情绪铺垫,将幼儿对演练的不安情绪转化成对游戏的快乐,设计幼儿喜欢的游戏和场景,减少幼儿对“警报声”的不安、对避震演练的恐慌、对突如其来信号的紧张感。
对于第一次参与全园演练的“小豆丁”,教师不仅要保障幼儿的安全,更要让他们在演练中有所收获和成长,学会如何面对地震。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永远不会遇到地震,在自然灾害面前无关年龄大小,只有教师每次带领幼儿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演练,才能减少灾难对我们的威胁,安全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做好的事情。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非常重大的社会性工程,需要来自社会、家庭、幼儿园各个方面的关注以及密切配合。要确保幼儿的安全,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工作,也是我们一切活动的基础,我们要切实落实好每一项幼儿安全工作,不小看每一项安全工作。总之,安全工作无小事,日常教育要到位。
– End –
编者注:本文所有图片未经同意,一律禁止他用。
图文|彭玲燕、乐瑶、张燕萍(集团四幼)
编辑|梁海妍
审核|凌晓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宝安区兴华幼儿园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