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学会欣赏、理解孩子们的独特想法,尊重孩子们的探索体验;教师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学会在适宜的契机中推动孩子们的游戏往更高的水平发展,让孩子们的游戏经验有所提升。”
缘起
户外自主游戏中发现义涵对新添加的“大长方体积木”爱不释手,他卖力地搬动大积木块将其叠高、横放、立起……摆弄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尝试斜着搭建,他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便向旁边的老师请求帮助,顺应他的需求,老师上前帮忙扶住大积木,等待他寻来垫底的小积木时,老师故意不解地问:“你将积木块垫在下面是起什么作用呀?”义涵不假思索地迅速回答道:“支撑大长方体积木呀,我要搭建一个斜坡!”斜坡搭建好之后,他用各种积木在斜坡上玩起了撞击实验。游戏中的他非常兴奋投入,顿时只听见现场传来源源不断的声音:“哇~全撞倒了!”瞬间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围观,甚至排起长队加入游戏。积木摔地的哐哐声也因此接连不断,见此情况,老师提醒了一句:“空心大积木滑下来冲击力好大呀!空心积木这样容易被损坏哟。”但是提醒无效,考虑到他们还是非常专注、投入地进行游戏,于是老师选择继续观察着他们的游戏动向,并且利用手机视频录制着他们的游戏情况。
游戏分享
义涵积极介绍到:“我今天在大型积木区利用长方体积木玩了不同版本的游戏,第一种是叠高搭建,但是我觉得不太好玩,于是我后面想了一个更好玩的游戏,利用积木搭建一个斜坡!但是搭建斜坡需要有东西在下面支撑,把它侧面变成一个三角形,而且我发现物体从斜坡下滑还能产生撞击力,我用不同大小的积木往下滑,后面还选了一个很大的空心积木实验它的撞击力,发现大空心积木往下滑撞击力很大,一次就能全部撞塌,好刺激。”
锦泓:“对呀,能把下面的积木全部撞到,而且下滑的速度很快!差点就撞到我的手了,还好我反应快!”
子然:“积木嗖的一下就滑下来了,玩撞击游戏下面的人要注意安全。”
老师:“我也关注到了,空心积木滑下来撞倒小积木之后,还哐~地摔地上翻滚呢!冲击力非常大,我还提醒你们这样空心积木会容易损坏来着呢!
柏羽:“我也发现了,后面还把斜坡的都撞散架了,所以我们后面玩别的游戏了!”
老师借机说到:“你们今天的游戏很有创意!但是小朋友在游戏的过程中除了要保护自己同时也要学会爱护我们的玩具和材料,你们既然发现了撞击力很大,那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容易损坏这个问题呢?”
义涵:“选用实心的积木,实心的不容易坏,还有塑料的也不容易坏。”
炫楷:“可以在下面铺垫子,垫子是软的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义涵:“我咋没想到!当时斜坡被撞散之后,我们只想到换个游戏,就是把空心积木放在斜坡上变成一个隧道,然后利用塑料玩具玩下坡过隧道的游戏。”
老师反问到:“那你是怎么把空心积木静止在斜坡上的呢?它不是会滑下来的吗?”
义涵:“刚开始是很滑,圆点凸起那一面最滑,根本立不住!后来我们尝试换个面,发现面积变大之后就能成功静止在斜坡上了!”
老师:“你知道为什么面积变大之后,它就能静止在斜坡上吗?”
义涵:“和摩擦力有关系,面积变大了,摩擦力就变大了,就不容易下滑了。”
老师:“今天你们的游戏探究到了斜坡上物体下滑会有速度和撞击力!还发现大积木滑下来的撞击力比轻小的物体产生的撞击力大!斜坡上的摩擦力与物体接触面积有关系,非常的有意思,那斜坡上的撞击力还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义涵:“那肯定陡斜坡滑下来速度更快,撞击力也大!
老师:“斜坡上的摩擦力除了与物体接触面积有关系还和其他东西有没有关系呢?
义涵:“光滑的斜坡摩擦力小,滑下来速度快!”
老师:“真的吗?你通过实验知道的吗?”
义涵:“我猜的!我还没实验”
老师积极回应到:“我也很好奇你的猜想是不是真的!大家可以去做实验,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去验证这些猜想。”
分析支持: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在游戏中尊重幼儿的想法,他们可以在游戏中自主选择游戏区、材料和玩伴,尽量不打扰专注游戏中的孩子。老师要做好的是图片、视频记录好游戏情况,然后观察他们的游戏行为,发现他们的游戏价值,例如斜坡游戏过程中,存在很多科学领域斜面探究的相关经验:不断调整支撑积木的数量找到合适斜面的力的支撑点;空心隧道成功静置在斜坡中间,斜面摩擦力与物体接触面积的关系;不同物体从斜坡往下滑,斜面上物体运动与物体重量的关系。回到教室后及时让幼儿进行游戏回顾,在回顾中加深幼儿的游戏经验。
斜坡热潮
义涵的斜坡游戏情况被分享后,其他小朋友间接性的获得了部分经验,班上也掀起了斜坡热潮,户外活动、室内活动总能发现小朋友在尝试搭建斜坡进行探索,与上次游戏相比有所区别,他们真的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保护积木——自发的铺上海绵砖,而且探究点更多,由此可见一个游戏中的新发现或者问题被分享时能推动更多孩子的探究兴趣,也能帮助更多的孩子获得游戏经验的提升。
讨论:实验该怎么做?
孩子们对于斜坡游戏的兴趣非常浓厚,也能观察到他们在自主的进行着不同高低斜坡、不同长短斜坡,不同重量物体的斜坡测试,但是仔细聆听他们游戏中的讨论与对话,会发现一些待解决的新问题。
泓:哎呀!老是我都还没开始放呢,你就放了。
咏:你的车是手推下来的,一点都不公平。
佳(抢答到):不能用手加力,要一起松手才公平。
洲:我试这个短斜坡,黄麒滔你去边上最长的斜坡,中间斜坡不行,只比我短了一点点
滔:长斜坡都滑不动呀
洲:我的很轻松就滑下来了喔!
楷:我只搭建了一个斜坡,实验结果看不出区别。
师(借机提问到):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义:那用秒表计时呀!
楷:没有计时器呀
义:老师的手机有,中班儿童节游戏比赛就是用的手机计时器。
佳:搭建两个斜坡,同时进行实验不就行了。
泓:还要有人喊口令
浩:还有被撞击积木数量要一样
师:对!而且摆放的位置距离也要控制好。
分析支持:对于物体从斜坡滑落下来撞倒积木的现象,会使小朋友的游戏氛围更加浓厚,他们会非常投入的进行反复尝试,在自主探究斜坡的孩子们不仅获得了如何支撑斜面的经验,还会去体验不同长短斜坡、不同高度斜坡、不同物体的斜坡运动,但是在斜坡探索中发现他们做实验非常随意,甚至还有所争吵,老师便及时把观察到的问题组织孩子们分享讨论,让孩子们动脑想办法调整、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他们后续的斜坡探究实验才更具严谨性。
游戏推进
1.高斜坡与低斜坡
义涵:“高斜坡比低斜坡坡度更大,积木从高斜坡滚下去比低斜坡滚下去的速度快很多呢!”
泓泓:“对呀,从高斜坡滚下来的撞击声都更大,撞倒的积木更多!”
浩轩:“所以是高斜坡的撞击力更大。”
妍妍:“对呀,撞倒了4个,4比2多 、比2大。”
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的实验结论:
不同高度的斜坡,积木滚落产生的撞击力大小不同。
斜坡坡度高物体产生的撞击力更大,下滑的速度也更快。
2.长斜坡与短斜坡
佳盛:“准备撞击,范展豪我们一起放”
展豪:“3、2、1放,哇~我这里倒了两张凳子,你才一张。”
佳盛:“我们在比一次。”
林烨:“还是范展豪赢了耶!他的斜坡更短,更陡峭,撞击力就更大”
炫楷:“对呀,长斜坡更平缓,才倒了1块积木。”
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的实验结论:
不同长短的斜坡,短斜坡更陡峭,长斜坡更平缓。
短斜坡更陡峭产生的撞击力更大,下滑的速度也更快。
3.大积木与小积木
佳盛:“哇,真的是大积木撞击力大!这次是自己我实验出来的。”
柏羽:“我看到了,我也要记录”
展豪:“快快快,佳盛把你的积木捡回来,我们再比一次。”
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的实验结论:同样高度同样长短的斜坡,大积木(更重)下滑产生的撞击力大,下滑的速度也更快。
4.不同材质的斜坡
恩恩:“彭涵,我来试木块轨道你试纸巾轨道,纸巾摸起来没有木块表面光滑,我们一起实验看看谁的球滚的快!”
彭涵:“好啊,我猜有可能一样快。”
恩恩:“试了才知道,猜的不准确。”
柏羽:“好像纸巾慢一点点”
咏萱:“在试试闪光纸,我特意从美工区找来的最粗糙的纸。”
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的实验结论:
(1)木块斜坡轨道比纸巾斜坡轨道光滑,小球在木块斜坡上的摩擦力小,所以小球在木块斜坡轨道的速度快
(2)亮片闪光纸轨道最粗糙,小球在闪光纸斜坡上的摩擦力大,所以小球在闪光纸斜坡轨道的速度慢
分析支持:斜坡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获得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会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科学知识经验,而且在分享发现、讨论问题、改进实验、自主记录、比较推断中发展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作为教师除了要关注他们的游戏兴趣和需要,首先自己要懂得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才能更好的支撑引领孩子们进行严谨的科学探究。
生活中的斜面
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发现斜坡:无障碍通道、停车场出入口、滑梯等。一旦幼儿感受到斜坡,他们就会发现斜坡无处不在。顺应孩子们的兴趣、需求除了引导他们体验斜坡游戏、斜坡小实验,还可引导孩子了解生活中的斜面,体验斜面给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之处,扩展孩子的生活科学经验。
念念:“我家小区有一个小斜坡,是无障碍通道,可以方便婴儿车自由上下。”
恩恩:“我回家的路上经过停车场,发现有一个连接地面的小坡,它可以保护车子让车子避免震动。”
佳盛:“平时我们玩的滑滑梯也是利用了斜面原理,给小朋友的游戏增加趣味性。”
张妍:“有的房子的屋檐是斜斜斜的,下雨天可以让雨水尽快流走,避免积水导致的漏水。”
叶深:“剪刀也使用了斜面原理,可以方便小朋友剪纸。”
用心观察日常中的孩子们,其实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很热爱与斜面玩游戏,一些斜坡游乐设施基本就是孩子们天然的玩耍场,他们可以向上攀爬也可以向下冲刺奔跑,他们喜爱溜梯滑草也喜爱进行撞击实验。给孩子们一个斜面,他们可以一遍又一遍的、无止境的在上面奔跑、比赛、游戏。孩子们在斜面上可以自然而然地玩到一块儿,一起合作、争吵、竞争、分享。孩子们是游戏的生成者,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导者。老师要做的就是在游戏过程中支持孩子实现他们的想法,并在过程中寻找契机去延伸他们的游戏,促进深度学习。
– End –
编者注:本文所有图片未经同意,一律禁止他用。
图文|彭爱清、曾伊玫(集团十二幼)
编辑|梁海妍
审核|凌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