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工区是孩子们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小天地,孩子们常常在这里运用多种表现方式和各种各样的美工材料,开展绘画、折纸、剪纸、泥工、粘贴、美术欣赏等活动,进行艺术的表现和创造。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具艺术氛围的环境,12月4日,集团四幼、集团十幼、新蕾幼儿园创业一村分园三园老师齐聚,共同开展“新蕾幼儿园美术领域集体研讨”培训活动。
培训讲师
吴源勇:亿童美术课程研究组中心成员、华南片区美术教学教研培训组长、全国优质美术课程讲解特约讲师、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学士。
色彩是美术活动的基础,吴老师从色彩知识的讲解与运用、美工区的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作品的装裱方式三方面与老师们展开探讨。
色彩知识的讲解与运用
色彩对于我们来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熟悉的,从大自然的山川湖海到我们的衣食住行,色彩无处不在,那么色彩是什么呢?吴老师围绕色环(红橙黄绿蓝紫),从色彩知识的讲解与运用与老师们展开讨论,探究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冷暖色的意义及其在幼儿园的实际运用。
同时,吴老师借助色卡表与老师们展开互动,让老师们进行涂色尝试。
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
老师运用好美工区,有效发挥其功能和价值,进行合理的创设与指导能促进孩子们对艺术的感受与欣赏,同时促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萌发与提升。吴老师与老师们分享了美工区环境创设的三大步骤。
功能分区
吴老师系统地整理出一套极具实用性的分区方式,将美工区分为:
1.感知区。其中呈现两部分,作品的展示区和欣赏素材区,将孩子们已经完成的作品和未完成的作品进行区分,方便孩子取放与整理,而欣赏的素材则可以从实物、视频、标识等方面着手,细化到具体事物。
2.创作区。孩子们创作区可区分为自由创作和继续创作两部分。
3.收纳区。收纳区的材料可分为载体材料、表现材料和支架材料,老师在材料投放时可以根据主题进行投放。
经过吴老师的讲解,老师们对美工区的划分已经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那落实到实际中,老师们能否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一场区域功能分区的大讨论展开了,班级老师根据本班主题展开讨论,具体划分出各功能区所要运用的材料。
环境创设
环境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有效利用环境能对孩子们进行生动、直观、形象和综合的教育,让孩子们在环境中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激发内在积极性,得到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启迪,从而促进全方面的发展。吴老师指出,在环境创设中要运用已学的色彩知识进行装饰,丰富主体环境(活动区标签+主题相关元素+幼儿作品)、支架性环境(各年龄段辅助性材料),充分利用室内外的地面、墙面和空间,尽可能地给孩子们提供接受各种知识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吸收知识。
材料投放
孩子们在美工区进行活动时,操作材料是活动的物质支柱。材料的投放应注重主材、辅材以及常规工具的投放,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材料的投放要遵循安全性的原则。安全、卫生是重要的条件,材料的投放必须服从于卫生和安全的要求,保证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 材料的投放要具有目的性,使得材料有效体现教育目标,让孩子们在隐性的环境中去学习和活动。
3. 根据孩子们的能力差异水平及主题投放多层次、丰富性的活动材料,高层次与低层次材料相结合,以低结构材料递增为主,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的发展需求。
4. 材料需要及时替换。孩子是不断发展的个体,所以老师应及时根据主题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对材料进行替换,使材料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不仅增加孩子们的兴趣,同时又能促进发展,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
作品的装裱方式
孩子们的美术作品是他们自我建构的艺术产物,是对周围认识与感受的表达,反映了孩子们多方面的发展情况。在美工区中,老师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孩子们作品,凸显孩子们在环境中的主体地位,让作品服务于环境呢?
好的作品需要好的呈现方式,正确使用装裱技巧能让孩子们的作品锦上添花,吴老师指出五种装裱方式:传统陈列式、内容重组呈现式、立体呈现式、创设情境呈现式、添画背景呈现式。
儿童的艺术教育是一种艺术素养教育,通过艺术的教育,使儿童乐于探索、自信表达、勇敢创造,成为一个有美感、有技能、热爱生活的人。为此,老师们需要不断充实自身,提升自我艺术素养,从而有效促进孩子们的进步与提升。
编者注:本文所有图片未经同意,一律禁止他用。
图文|黄情
编辑|梁海妍
审核|赵媛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宝安区兴华幼儿园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