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婷婷今年5岁多了,她小时候我尽量多陪伴她,耐心对待她,婆婆和丈夫都觉得我挺爱孩子的。可是,女儿的反应却让我疑惑了。前两天我带她去朋友家玩,朋友家有一个2岁多的小妹妹可可,女儿很喜欢她。我独自带她俩在楼下玩的时候,发现可可的鞋带开了,我自然地蹲下,柔声说:“可可,你鞋带开了,乖乖地别动,阿姨给你系上。”还没说完,女儿就噘嘴不高兴了:“妈妈,你怎么对她这么好……”我一愣,女儿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也给她系过很多次鞋带呀,女儿这是嫉妒吗?
还有一件事我也纳闷,女儿说特别喜欢去奶奶家,因为在堂兄弟姐妹中她是最小的,大家都宠着她、让着她;她不喜欢去姥姥家,因为有个1岁多的小弟弟,大人都关注弟弟,她也得让着弟弟。
后来,我在打电话或者不小心跟好朋友或者小朋友称呼宝贝的时候,女儿都很生气。我想,是不是我给女儿的爱不够,她才这么敏感?
一位困惑的妈妈
很多妈妈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困扰,觉得自己对孩子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孩子看到自己对别的孩子好一点,就特别嫉妒呢?
嫉妒是人们一种常见的情绪,从积极意义方面看,嫉妒情绪有自我保护的功能。比如当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地位被威胁的时候,表达嫉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外界更多的关注,争取更多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发展。研究表明在几个月大的婴儿身上就可以观察到这种情绪,到2岁左右开始迅速发展,到5岁的时候已经完成分化,孩子明确地知道引起自己嫉妒的原因,并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孩子过度嫉妒的原因
尽管嫉妒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和体验,在一定程度内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像本文的案例中提到的,孩子对妈妈对待其他孩子的态度特别敏感,一件非常小的事情都会引起强烈的嫉妒感受,家长就要给予适度的关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独生子女习惯独占妈妈的爱之外,可能还有以下因素。
家长给孩子的爱有条件,孩子担心失去爱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花了很多时间陪伴孩子,应该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但是家长要反思,自己给出的是否“有条件的爱”?
什么是有条件的爱?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情景:孩子没吃完饭就离开饭桌了,妈妈希望孩子继续吃饭。“来,宝宝,把饭吃完!”“我不想吃了。”“乖,好好吃饭哦,要不妈妈不喜欢你了!”
在上述情境中,好好吃饭成为妈妈喜欢孩子的一个条件,这就是有条件的爱。我们还经常听到有的家长会这样说:“你再哭?!再哭我就走了!你一个人在这儿哭吧!”“怎么这么不听话?以后不给你买玩具了!”等等。家长这样说是为了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想让孩子更快地从成人不喜欢的状态中转变过来,但是孩子的感觉是如果自己不满足这个条件或者不够好,家长就会不爱自己了。
案例中婷婷看到妈妈对小妹妹特别温柔的时候,如果她平时得到的是有条件的爱,她的这种感受会被唤醒——妈妈爱小妹妹了,是小妹妹比我好吗?妈妈还爱我吗?于是就会产生不满和难过等嫉妒情绪。
家长过度关注和照顾孩子,孩子缺少成长的动力
常听到有的家长说:“这活你不会,还小呢,我来吧。”家里好玩的、好吃的又都先给孩子:“你吃吧,你还小,要长身体呢。”天长日久,孩子习惯了享受家长的爱和付出,且会形成这样的假设——如果自己还小,没有足够能力的话,大人就能帮自己把很多事做了,长大就要自己承担了,并且能享受特别的关爱。我们经常看到在过家家等游戏中,有的孩子常常扮演最小的孩子,也是这种心态的反应和投射。
案例中的婷婷到了有比自己还小的孩子的环境中就很不舒服,可能也是因为发现家长对更小的孩子很温柔、很照顾,感到家长给自己的爱被分割和剥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和侵犯,所以引发了嫉妒的感受。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出现嫉妒是正常现象,但是家长也要积极引导。
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把孩子做的事和人分开
当孩子感觉到家长对自己很满意、无条件接纳自己的时候,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会比较充分,就不太会担心妈妈不爱自己,对别人好。在孩子吃饭情景中建议妈妈可以这样说:“宝宝,你还没吃完饭呢。”“我不想吃了。”“你看,还剩这么多,多浪费呀!妈妈不喜欢你浪费粮食。” 有的孩子可能会追问:“妈妈,你不喜欢我了吗?”妈妈可以回答:“我还喜欢宝宝呀,只是不喜欢你浪费粮食。”在这段对话中,妈妈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不喜欢孩子做的事,但依然喜欢孩子,这样就把事情和人分开了。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成长的自豪感
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自理能力的培养给出以下建议:“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予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的正确方法。”“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如,提供一些纸箱、抽屉,供幼儿收拾和存放自己的玩具、图书或生活用品等。幼儿的衣服、鞋子等要简单实用,方便自己穿脱。”另外,提出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应该培养的基本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
如果有意识地培养,一般孩子都能达到上述要求。当孩子做到的时候,家长要鼓励孩子,比如,“宝宝长本领了,会自己扣纽扣了!”“宝宝今天真能干,自己……”要指出孩子能做的具体的事情,而不是笼统地说:“宝宝真棒!”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长大,能力在不断提高,由衷产生自豪感。
除了提高自理能力,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帮助家人、关心长辈。比如,给妈妈拿拖鞋、端水,帮奶奶择菜,家里有了好吃的先谦让老人和爸爸妈妈,成人要坦然接受孩子的付出并表示感谢,让孩子体验到自己在长大,能力增强了,能带给别人快乐和幸福,从而更愿意付出爱,学会关心人。
当孩子的自理能力提高了,他就不会把妈妈的行为解读为妈妈的“爱”转移了,而是归因于对方能力的有限,所以妈妈才去帮助他。而自己是一个能干的小朋友,不需要妈妈这样做了。
邀请孩子一起帮助小朋友,使孩子体验到成就感
在上面的案例中,妈妈发现可可的鞋带开了,就蹲下去帮可可系,因此引发了婷婷的不满。对婷婷来说,她觉得妈妈是自己一个人的“妈妈”,妈妈那些“爱”的举动只能对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可以把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和孩子一起面对:“婷婷,可可的鞋带开了,你说咱们怎么办?”而不是把自家孩子撇在一边。如果孩子愿意给可可系鞋带,妈妈可以顺势鼓励她:“你真是一个能照顾别人的好姐姐,妈妈特别高兴!”这样既让孩子感觉到妈妈没有忽略自己,同时又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
对其他孩子表示喜爱的时候,也要表达对自己孩子的爱
当家长表达自己对其他孩子或成人的喜爱,或拥抱其他人的时候,最好也要夸一夸、抱一抱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担心,这样做会不会把孩子惯得更“独”?不会的,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让孩子感到妈妈虽然喜欢别人,但妈妈并没有忘了孩子,还是自己的妈妈。
总之,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往往折射出成人不当的观念和做法。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敏感孩子成长中的现象,不断反思,及时调整,和孩子一起成长。
洛阳市学前教育协会专家讲师团的职责秉承“公益、专业、交流、发展”的宗旨,敞开真诚的胸怀,碰撞专业的火花,让更多的园长、幼儿教师、家长、孩子享受最优质的学龄前教育。
洛阳市学前教育协会 咨询电话; 18610206462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于寻找0-6岁学前教育行业至关重要的文章,以提高全民学前教育意识,促进学前教育行业从业人员的交流。本文章与图片来自网络,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感谢作者的辛苦创作,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处理。谢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