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承办的“幼儿园游戏活动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从2900多份案例中选出130份,遴选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个抓手,为的是通过对游戏的探索,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副司长姜瑾在全国幼儿园游戏活动研讨会上说。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姜瑾讲话
2018年1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征集的通知》。一年来,经过幼儿园申报、地方推荐、专家独立评审、结果公示等程序,共遴选出130份全国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并于日前公布。
“遴选活动只是完成了工作的一半,更重要的是怎样把成果推广出去。”姜瑾说,近年来,在推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一手抓规模、一手抓质量,各地持续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保教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教研体系不断完善,改革的成效开始显现。此次游戏活动研讨会,就是在遴选活动的基础上,总结推广各地好的做法,把优秀游戏活动案例呈现给幼儿园教师,让他们明晰方向,学习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应该怎样和孩子互动。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对游戏案例进行总体解析
“《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了儿童有游戏的权利。此次遴选活动,适逢‘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在我国宣传和落实30周年,也是倡导儿童游戏权30周年,是对我们从观念到行动转化能力的大检验,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对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一次考察。”评审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说。
据介绍,为确保遴选活动的科学性与公正性,专家组多次开会研讨遴选标准和程序,最终形成了三条核心标准:一是体现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真正让儿童成为游戏的主人;二是教师的支持引导适宜有效;三是真实体现儿童游戏与学习过程。
“参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观念和行为的变化,可以看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不少地方将游戏作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提高办园水平、区域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虞永平说,很多案例反映出游戏主题得到了拓展、游戏条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教师的游戏支持和引导能力提升了。
虞永平同时分析了案例反映的主要问题,其中包括:区域差异大;对游戏和其他活动的关系认识模糊;对游戏的本质特征把握不够,教师高控现象仍然存在;游戏价值的认识窄化;游戏过程中语言交流有问题;教师过度解读、笼统分析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爱华介绍优秀游戏案例遴选标准及其意义
评审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爱华说,一个优秀游戏活动案例的产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反映。精彩的游戏活动应体现幼儿的探究和创造过程,而教师在游戏中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为对游戏中发生的学习具有敏感性。
“需要说明的是,优秀游戏活动案例只是展现各地成果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引导全国幼儿园教师都去打造案例,而是引导教师了解这些案例背后蕴含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学习如何解读孩子的发展需要,如何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不断激励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探索、反思和成长。”姜瑾说。
姜瑾对各地如何用好优秀游戏活动案例资源提出五点要求:一要像重视抓发展一样抓质量;二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三要推动行政和教研形成合力;四要找准质量提升的突破口;五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上海市宝山区上海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游戏活动展示
上海市宝山行知实验幼儿园游戏活动展示
上海市静安区芷江中路幼儿园游戏活动展示
上海市静安区南西幼儿园游戏活动展示
优秀游戏活动案例的产生,离不开厚植游戏文化的土壤。此次研讨会,上海、贵州、江苏、浙江安吉,从创新教研机制、发挥行政主导作用等方面,介绍了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经验。三位优秀游戏活动案例教师代表分享展示了精彩案例。与会代表在现场观摩上海4所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基础上,展开了分组研讨。来自全国各省份的学前教育管理人员、教研员、园长、教师共1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据悉,下一步,教育部还将在东、中、西部举办优秀游戏分片研讨活动。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报、上海教研
指导:如一、怡然、思齐
责编:古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学前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