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 你了
中班组教研活动纪实
我们每个人都对“眼见为实” 这一说法坚信不疑, 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只是对我们看见的东西构建我们自己的理解而已。在“看见儿童”这条道路上,我们也一直在不断进行着探讨与实践,我们真的看见了吗?又看见什么了呢?中班组的老师们带着思考,开始了“我看见你了”参与式教研活动。
“我看见你了”
活动前,年级组长于茜老师作为旁观者看见了老师们在“看见儿童” 的路上在做着改变,于是主动而有意识的走到中班组老师和孩子们中间,捕捉下了她“看见老师” 的镜头。
我看见倩倩老师看见了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并积极支持。
我看见洋洋老师通过学习在慢慢的走近孩子、走近教育。
我看见小玉老师在倾听孩子的声音,关注孩子的兴趣和表达。
我看见小芳老师在陪伴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亲近、自然。
我看见许老师在和孩子一起游戏时,她和孩子的关系更近了,从孩子的眼神和身体姿态中,我看见他们对许老师发起的这个游戏很感兴趣。
我看见小隗老师学习了建筑区幼儿搭建的发展进程后在积极尝试着与孩子互动。
我看见园长妈妈在记名字过程中坚持、不怕困难的学习品质,以及愿意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情感需求。
我们说“看见儿童”是我们一直在努力不断进行探讨与实践的内容,我们真的“看见” 、“看懂”了吗?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将很多问题提了出来。
“我看见你了”
——第一次教研活动
我们为什么要看见?
月光老师:为了更好的了解孩子。
小隗老师:看见了才能发现问题,建立与孩子的联结。
小玉老师:为了更好的支持孩子的游戏。
小旭老师:看见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在“看见”的路上我们做了哪些尝试?
月光老师:我们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观察儿童。
小隗老师:我们要蹲下来,跟孩子保持平等的关系。
小旭老师:我们需要用心倾听孩子的表达。
带着活动前“捕捉”的老师和孩子在一起的镜头,中班组开始了第一次教研活动。年级组长于茜老师将自己捕捉的镜头和自己的解读与老师们进行了分享。透过照片,能够看到老师和孩子的关系,也看到了老师和孩子“在一起” 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途径,那镜头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呢?镜头中的主人公与大家进行了分享。
当事人的回应
于茜老师:我看见小隗老师学习了建筑区幼儿搭建的发展进程后在积极尝试着与孩子互动。
小隗老师:我在建筑区看到了孩子能够利用不同材料进行搭建,根据学习的 幼儿搭建水平发展进程,我能够发现幼儿园阶段的困难与需要,和孩子一起商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幼儿专注搭建!
“看见”很多时候只是自己的理解,沟通和用心才是从“看见”到“看懂”的桥梁。
感受看见的意义
为了让老师们深刻感受到“看见”的意义和价值,于茜老师通过共情的方式抛出了一个问题。
“刚才的分享中,有谁感到被我看见了呢?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呢?”
照片主人公纷纷举起了手。他们觉得自己被关注了、被认可了很开心、很高兴。
“没有看到自己照片的老师们,你们的感受呢?”
小北老师:没有我的照片,我感觉很失落。
言言老师:为什么没有我?是我做的不好吗?
高歌老师:我也想被看见,心里有点难过。
月光老师开玩笑的说:“我很难过,从此咱俩这扇大门就关上了。”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真正的被看见,当被某人看见时,那个人就走进了你的内心世界。活动后于茜老师和这几位老师就“看见”进行了单独的交流和分享。不仅我们要主动的去看见,也需要让对方感受到被看见。
怎么能让孩子感受到老师们看到了他们呢?于茜老师先尝试着用记录孩子们故事的方式看见孩子,并通过与孩子对话走近孩子的世界,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感受到被看到的欣喜。
“我看见你了”
——第二次教研活动
这样的记录抛开了主观的评价,去掉了形容的语言和专业的词汇,真实的记录了事情的本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让我们感受到,这才是真正写给孩子的故事。于是如何用这样的文字给孩子写故事成为了中班组第二次教研的主题。
当于茜老师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写给孩子的故事时,老师感到了和以往教育笔记的不同,是哪里不一样呢?
言言老师:人称不一样,以前都是第三人称,这个是第二人称。
佳佳老师:表达方式不一样,这个是写给孩子的,教育笔记是老师自己的反思。
这些不一样其实是我们教育观和视角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注重关系和本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好像甩掉了一些固有的认识,是什么呢?
小隗老师:评价的方式
高歌老师:与孩子的关系
那我们要坚持的又是什么呢?
张倩:对孩子的爱
晓旭老师:作为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抛掉与坚持中我们好像更加清楚的理解了只有心灵才能够洞察一切,用眼睛是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的,看到了从“看见” 走向“看懂” 的路,其实是爱。
教研中一份写给孩子的故事引发了老师的深度思考,同时也打动了很多老师的心,让大家开始思考我们要抛掉什么坚守什么,于是,带着这样的感受,老师们把它带入了班级,也开始为孩子们写故事。
小鱼日记
老师写给孩子的故事就在孩子们的身边,这也变为了我们班上的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在渐渐的发挥着它的作用。
两次的教研活动,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旁观者,每一个老师站在不同的角度都有很多感受,让我们听一听她们内心的声音。
于茜老师:在组织教研活动前,我进行了很多的思考,希望在活动中不是我教给老师什么,而是让每一个老师通过活动都能有所感悟,有所触动,从而由内而外的进行自我探究和改变,于是在活动中我用了“共情”和“自我剖析”,我相信体验和影响要比给予的力量更强大。
高歌老师:在没有与老师们深入探讨之前,我大多数“看见”儿童的关键点在于幼儿有没有能力上的进步,或者看到他们在某件事情上的成功。但当听到了其他老师“看见”儿童的发现后,原来不光要看见孩子们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细微的改变,都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都是他们成长的足迹,但是这些细节有时也往往是我之前错过的。
柳巳北老师:我在教研活动中,深切体会到了看见的重要,看见孩子们的想法,看见孩子们的兴趣,看见孩子们的学习……在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看见”的力量,“看见”孩子后让我和孩子们的关系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更好的朋友。
周健老师:我有幸参加了中班组的《我看见你了》的教研活动。茜茜老师从自身做起,以照片的形式让老师们直观体验“被看见”和“被忽视”的感受,并带领老师们分析这些照片背后教师与孩子的关系。通过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不仅调动了教师们教研的积极性,同时让老师们在这样的互动学习中,了解、感受到“看见”“看懂”幼儿的重要性,从而让教师感悟教学中要努力做到“看见儿童”“看懂儿童”的教师。这个教研活动形式新颖、内容有深度、教研氛围轻松、和谐。作为一个旁听学习的老师,虽然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让我有了新的思考,让我感受到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在童心家园的礼物教育文化中,我们希望每一名老师,每一名幼儿都能被真正的“看见”,被如实的接纳,被真心地对待,因为我们相信,只有真正“看见”别人的存在,才能与他人建立起真爱的关系。
愿意“看见”就是改变的开始,而改变是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一次教研活动也许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它引发了每一个人的思考……
编辑:于茜老师、柴赛飞老师、许萌老师
摄影:小幼师
设计:周雯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