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定位下的幼儿教师角色
杨飞龙 、张尧
摘要: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定位下,幼儿教师是良好环境的创设者、一日生活的组织者、游戏活动的指导者、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幼儿成长的评价者、家园共育的沟通者和自身发展的反思者。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角色
作者简介:
1.杨飞龙 ,甘肃天水人,副教授,硕导,从事学前 儿 童心理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研究;
2. 张尧 ,女,黑龙江伊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
原文引用请下载:
[1]杨飞龙,张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定位下的幼儿教师角色[J].教育探索,2014(08):101-102.
个人感悟: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这一文件知之甚少,也想通过论文阅读对这样的规范性文件有更深的了解。文章中提供了文件定义下幼儿园教师需做到的七个要求,也是成为一个好的幼儿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和能力,给了我在当前阶段努力的目标和学习方向。另外,我印象最深的是游戏方面的要求,我们现在很多的游戏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或者为单纯让孩子玩游戏而设,但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有各自的局限性,真正好的游戏应该是寓教于乐、“管而不死,放而不乱”的,而如何达成这样的游戏目标,也是我想在以后的文献阅读和实践中继续深入探寻的。
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对幼儿健康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准绳,《专业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进人了实质性推进阶段。从《专业标准》的视角重新定位幼儿教师角色,可为幼儿教师拥有角色意识提供依据,也为《专业标准》真正落实奠定实践基础。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职业的社会地位都是与其专业性密切联系 的,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也不例外。可长期以来,幼儿园教育却游离于国民教育体系之外,这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形象,其专业地位在一 定程度上也备受质疑。在此背景之下,《专业标准》的出台就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专业标准》从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实施建议三大层面回答 了“为什么” “是什么”和“怎么 办”的问题。基本理念包括“幼儿为本” “师德为先”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四大方面,从根本上引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同时它也是幼儿园教师理解并践行此专业标准、完成自身专业构建所必备的观念性基石【1】。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三大维度、14个领域、62条基本要求。它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相比,虽然在框架设置上基本一致,但基本内容却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在专业能力层面,将幼儿园保教合一 的思想尽可能地全面予以展现。具体包括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 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七大领域。这既是幼儿园基本教学任务的全面体现,又是幼儿教师教学活动方向的指南。《专业标准》特别强调了幼儿园教师要将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重视生活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2】。
在实施建议层面,《专业标准》指出,《专业标准》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幼儿园管理者开展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工作的依据,而且是幼儿园教师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指南【3】。这表明,《专业标准》的核心目标要集中体现在教师的专业化上。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专业化队伍就成为了《专业标准》最终实现的终极目标,这是《专业标准》颁布的初衷,更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因此,以当下学前教育教学的需求为着眼点,提升幼儿教师素质实为一条阳光大道。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定位下的幼儿教师角色
角色,原本指的是演员在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剧中某一特定任务,后来,社会学研究引人了这一戏剧术语,用以表示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中所处 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社会学将这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或身份的人所应有的行为模式称为社会角色。H·H·凯利等认为,角色是他人对相互作用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的行为的期望系统,也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期望系统。因此,角色的定位是根据所承担的职责来决定的。
在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重要而深刻变革 的新时期,尤其是在《专业标准》颁布的背景之下,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与诊释将进一 步引发我们对教师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思考。本文 旨在通过对《专业标准》基本内容中专业能力的研读,梳理出幼儿教师的七大角色。
1.良好环境的创设者
人的发展是与环境积极互动的结果。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接受环境的影响,并在改造环境中改造自我。因此,教师应是良好环境的创设者,这一角色不仅凸显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而且对儿童 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教师也是幼儿成长环境的组成部分。如若不能创设良好的环境,幼儿的发展将无从谈起,学前教育也只能归于苍白。
幼儿教师创设环境主要包括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创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教育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四项基本内容。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教师普遍认同环境的创设及利用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对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不同年龄幼儿需要的环境特点的把握还不够。这说明幼儿教师对角色掌控还不到位, 未能以幼儿的需要和发展为核心。教师创设环境必须物质与精神并重,开放与规则共融,让孩子生活在一个舒适、安全、合理的成长环境之中。
2.一日生活的组织者
幼儿园教师要认识幼儿教育的独特性,保教结合是其显著特点:幼儿园一日生活皆是教育元素,进餐、盥洗、午睡等等在我们平常看来的生活小事,对于学前教育都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幼儿教师要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寓教育于生活,将教育目标灵活、恰当地渗透到一日生活当中:可当前学前教育重知识、轻情感的倾向严重违背了这一规律。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集体教学多、个性培养少,这些都是老师未将教育融入生活细节所致。
幼儿教师作为一日生活的组织者的角色就是要以幼儿为主体开展一日的幼儿教育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去满足幼儿探索的欲望,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去捕捉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从而适时予以引导,恰当地进行随机教育:另外,只有在这样的情景当中,教师才有可能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发现和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在危险情况下优先救护幼儿。
3.游戏活动的指导者
游戏是幼儿为了追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活动,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当前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开展的游戏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手段型游戏”,游戏只是作为外在手段,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二是“目的性游戏”,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本身成了活动的全部,这两种方式都不同程度抹杀了游戏活动的特点,导致一些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披着游戏的外衣而大行其道,如何能在游戏活动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并且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呢?教师作为游戏活动指导者的角色就显得至关重要。
教师在游戏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等要素的游戏条件,包括游戏区角的创设、时间的保证等等;其次要充分利用与合理设计游戏活动空间,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引发和促进幼儿的游戏,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将游戏的主动权交到孩子手中,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感.游戏最终实现的价值是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4.教育活动的实施者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有效学习与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在这一层面就显得尤为关键;目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两种倾向十分明显,一是按部就班写好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死板执行,往往造成“教育中无幼儿”的怪现象,这是“眼中有物,目中无人”的表现;二是教育随意性大,将教师的好恶或偶发事件作为教学的内容,或一再强调特色,而影响了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可见,幼儿教师必须兼顾预设和生成两条途径,方能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教师在活动之前要制订阶段性的教育活动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力图做到心中有数.保证教育活动在推行中的有序性。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以幼儿为本,观察了解幼儿的表现,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随时调整活动,给予恰当的指导:教师要在教育活动实施中体现生活化内容,使幼儿自然投入其中,灵活运用集体教学、小组交流、个人探究等方式组织教学,最终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5.幼儿成长的评价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在幼儿评价中重知识技能,轻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倾向相当严重:教师往往愿意采用横向的比较,用整体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而忽视幼儿在日常活动的自然表现正确的做法是,教师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用合适的角色评价幼儿的成长。
要想让评价切实有效,幼儿教师必须关注幼儿成长中的点滴进步,及时发现并予以赏识性评价,从而激发和保护幼儿的积极性、自信心: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有效运用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评价之后要有效运用评价结果,指导下一步教育活动的开展,整个评价体系中,教师要扮演好三重角色,即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6.家园共育的沟通者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这也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制定的依据。
幼儿园作为施教的阵地,教师自然是施教的主体“家园共育”的突出特点也要求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尤其是要改变部分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让家长成为幼儿园忠实的合作伙伴.同时,教师要协助幼儿园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7.自身发展的反思者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并指出,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这表明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人的思考,那么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他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教师应主动收集分析教学活动中的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针对教育活动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尤其是教师要制订自身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总结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12(8).
[2]庞丽娟.《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背景、指导思想与基本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2(7).
[3]郭亦勤.专业化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依据[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4]刘占兰.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十一省市幼儿园教育质量调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排版 | 杨宇璐
校对 | 金同学
审核 | 冯老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余杭塘河边的儿童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