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论文分享丨刘丽、苏婧:增强幼儿园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收录于话题

#论文分享

增强幼儿园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刘丽、苏婧

摘要:

幼儿园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幼儿园德育任务主要渗透在社会领域教育中,需要多种活动协同完成。在当前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制订专门的幼儿园德育纲要具有必要性。与幼儿园德育密切相关的幼儿年龄特点有:思维的自我中心化、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本文提出,增强幼儿园德育实效性可以从注重活动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经验性,注重活动过程的体验性,注重一日生活的渗透性、随机性、个别性等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

幼儿园德育;体验;幼儿年龄特点;

作者简介:

刘丽(1966-):女,陕西渭南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高级教师,博士; 

苏婧(1968-):女 ,北京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硕士。

原文引用请下载:

[1]刘丽,苏婧.增强幼儿园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早期教育,2022(Z4):62-66.

我的感悟:

我选择这篇文章阅读的原因是对于德育是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的抱有疑问,怎么样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要开展幼儿园德育,首先要清楚幼儿年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文中提到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那么就要注重活动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经验性,在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基础之上进行提问,可以通过绘画等方式更直观地呈现出来。幼儿思维还具有自我中心化的特点,那么传统意义上的说教就具有距离感,易造成脱节,让幼儿自己去体会,平时在幼儿园中不断试错,从而有所体验、感悟,更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其中,增强幼儿园德育实效性最让我有感悟的一点是文中提到的注重一日生活的渗透性,表格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主要环节的德育任务,像入园、进餐等环节都可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而且这些都具有反复性、经常性的特点,是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更好增强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指明了方向。目前,幼儿园德育实践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德育规律的关注,德育的实效性不强。作为整个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园的德育承载着怎样的教育任务?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教育能替代德育吗?如何增强幼儿园德育的实效性?本文基于以上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关于幼儿园德育基本问题的思考

(一)幼儿园德育的任务 

 幼儿园德育的任务是什么?与其他学段德育的任务有什么不同?一般来说,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培养其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由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特殊性,幼儿园德育的任务与其他学段有所不同,表现在“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幼儿德育是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1]“幼儿德育的内容以亲社会性行为和道德品质教育为主”[2]。综合上述观点可知,与其他学段的德育任务不同,幼儿园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二)幼儿园德育和社会领域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规定了“思想品德”的教育任务是“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实、勇敢、克服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还规定了小中大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条指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向我们明确了幼儿园德育的目标(201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德育目标的陈述没有变化)。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首次把社会领域作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一个独立领域提出来,未单独提出“思想品德”或“德育”。《纲要》首次提出,将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作为教育内容与要求的基本框架。

 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延续了《纲要》五大领域的框架,依然未出现“思想品德”或“德育”的提法。 

幼儿园德育和社会领域教育存在怎样的关系?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教育是否能替代德育?

 《纲要》和《指南》虽然没有单独提出“思想品德”或 “德育”,但已经将德育的任务渗透到其他领域中。仔细研读两个文件,我们会发现:第一,幼儿园德育的任务主要体现在社会领域中。“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交往”“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等,都体现了社会对幼儿的道德期待。幼儿园德育的任务在健康领域中也有所体现,如“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等。第二,幼儿园德育的途径指向幼儿园所有活动。《纲要》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园德育注重渗透原则,强调幼儿园德育需要多种活动来协同完成。 

在幼儿园阶段,德育的主要任务是道德品质教育。道德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被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德育强调通过教育把人们共同生活的各种行为准则传递到受教育者身上,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社会领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幼儿的社会性。综上可以看出,德育与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任务高度相似——发展幼儿以亲社会行为为主的社会性,引导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逐步习得社会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把幼儿园德育的任务交由社会领域教育去完成的想法,是可以理解并被认同的。

 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完全相同。从《纲要》和《指南》中的教育内容与要求来看,社会领域教育的内容更宽泛一些,如自我意识教育;而“幼儿德育只是社会性发展教育中‘社会规则系统’的一部分,不能涵盖社会性发展教育的全部内容”[3]。 

(三)建议制订专门的幼儿园德育纲要 

在当前倡导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鉴于目前幼儿园德育工作较为薄弱,本研究认为,应突出与加强幼儿园德育工作。“我们不能不担忧幼儿教育方针政策,如《纲要》文本中幼儿‘德育’概念的缺失是否会消减人们对幼儿德育重要性的认识。”[4]《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整体性德育目标要求贯穿大中小幼各学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尊重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认知规律,把握各学段教育目标的差异性”“关注相邻学段的德育目标设计,在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加强与相邻学段德育目标的衔接。”为此,本研究建议,制订专门的幼儿园德育纲要,以明确幼儿园德育的地位、意义、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实施途径等,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与小学的德育目标相衔接,规范幼儿园德育课程,以切实提高幼儿园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高幼儿园德育质量,为儿童一生的“德行”以及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基础。 

二、与幼儿园德育密切相关的幼儿年龄特点 

目前,幼儿园德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育内容的选择随意性较强;部分教育内容过于拔高,不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说教多,教育方法单一等。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问题都集中指向了没能充分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前所述,幼儿园德育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所以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规律,对于促进幼儿园德育的实效性显得尤为必要。那么,与幼儿园德育密切相关的幼儿年龄特点有哪些? 

(一)思维的自我中心化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处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智力发展的突出特点是自我中心化。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认识世界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只知道自己的观点,不能认识他人的观点。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化是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其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内在智慧立场。

思维的自我中心化导致了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心理理论、移情能力等发展缓慢。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研究发现,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5]。心理理论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等与其心理状态关系的推理或认知。通过心理理论,个体可以对他人的行为做出解释。一般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在4岁左右开始形成[6]。移情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择能力,其发展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幼儿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其观点采择能力、心理理论以及移情能力的发展,后者发展得缓慢会直接影响幼儿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

 思维的自我中心化,使幼儿只关注自己的想法、意愿、需求,而德育要求其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克制自己的需求,服从一定的社会规则。可以看出,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德育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这也是幼儿园德育工作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在尊重幼儿年龄特点的前提下科学有效地实施幼儿园德育,是幼教工作者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和表象来认识事物的,直观、具体、生动的形象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在他们的大脑中留下印象。抽象的道德说教,会使幼儿难以感知与理解,更别提去执行这些道德说教了。 

(三)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3~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以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处于开始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如鲜艳的颜色、强烈的声音、物体的移动等),以及与幼儿兴趣和需要相关的刺激物,更容易成为幼儿感知的对象。幼儿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易受外界环境与自身喜好的影响,极易脱离自己原来的活动方向。所以,幼儿园教育要充分重视并利用幼儿的心理特点,依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创设有吸引力的环境,充分利用随机教育的契机,这样的教育往往能事半功倍。 

三、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和德育规律的幼儿园

 德育实施改进建议幼儿园德育实施应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德育规律,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一)注重活动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经验性

 在幼儿园德育实践中,部分活动内容过于抽象、成人化,不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由此造成了幼儿认知上的困难,导致教育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因此,幼儿园德育实践应强调活动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此外,德育活动内容还必须具备经验性,即活动内容要建立在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要有利于幼儿经验的连续建构。如有的教师喜欢把环保主题引入幼儿园教育,其出发点是好的。然而,要想帮助孩子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意义,教师必须在他们的认知上解决两个问题:破坏环境会给人类造成怎样的危害?人类的哪些行为会破坏环境?这两个问题都比较抽象,不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也超出了他们的经验范围,难以引起探究兴趣和探究行为。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或制作动画、动漫等,把抽象的问题或关系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孩子们能直观、充分地感知,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破解幼儿认知上的难点。 

(二)注重活动过程的体验性 

在幼儿园德育实践中,教师通常会以讲故事或幼儿身边发生的事为契机,引导他们关注榜样的行为,进而渗透德育。由于教师的权威性,幼儿会出现模仿榜样的行为,然而基于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化,加上自身知识经验的局限,他们常常对这些榜样存有“距离感”,难以把榜样的行为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传统的教育方法重在说教,忽视了幼儿的体验,易造成知行脱节,难以帮助幼儿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如前所述,自我中心化是幼儿较为突出的思维特点之一。若教师忽视这一思维发展特点,一味地给幼儿树立榜样、说教、告知,这样的德育方法往往会显得苍白无力,大大降低德育的实效性。

 如何突破幼儿园德育的难点,做到既顺应幼儿思维中心化的特点,又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完成幼儿园德育的目标?要想使幼儿克服思维的自我中心化,可以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尝试错误的办法去实践、体验和感悟,从而找出适宜的行为方式。例如,当活动区没有相应的规则时,有限的活动空间里挤满了人,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受到限制时,幼儿才有可能转换看问题的视角,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亲身感受活动区规则的重要性,“去自我中心化”也就发生了,相应地,其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也得到了发展。皮亚杰认为,在儿童与同伴出现冲突时,会促进其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和社交技能的获得,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是其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所必需的。

 教师可以向幼儿教授正确的道德知识,也可以为幼儿提供好的榜样,然而要想让幼儿把正确的认知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还需要他们自己在实践中体验和领悟。此外,思维的自我中心化使得幼儿对于自己亲身体验得来的认知会深信不疑,对于他人告知的知识则会“心存疑惑”,因为“自我中心化使儿童在认识和适应外在世界时,总是迷恋和深信自己的言行、观点、思维或理念”[7]。体验领悟策略是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幼儿更相信自身的经验和体验。皮亚杰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交往(尤其是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儿童得以逐渐理解别人观点或看法的存在,完成第二次“去自我中心化”,这一过程是需要幼儿实践和体验的。社会规则一方面具有约束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兼具互惠性和公益性。只有经过体验,幼儿才能领悟规则的“两面性”,从而自觉地执行这些社会规则。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经过自己的体验和领悟得来的认识,才是真正的认识,幼儿才有可能内化,进而真正支配自身的行为。因此,增强幼儿园德育的实效性同样需要体验领悟策略。 

体验领悟策略是有理论依据的。幼儿的心理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原理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有机结合。“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就是培养儿童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统一的教育过程。”[8]在知、情、意、行四个要素中,道德认知是基础,有了深刻的认识,才有可能表现出相应的行为;道德行为体现了知、情、意的结果;道德情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社会情感是社会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只有社会认知,没有社会情感,社会认知也就不能深化,社会行为技能也就缺乏真正的力量。”[9]没有道德情感的融入,幼儿的道德认知是苍白的,是很难产生行为动机的,道德行为也会是表面的,难以持久的。所以,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过程是幼儿园德育的关键环节,只有增强情感体验,才能加强幼儿的道德认知(明白道德行为的重要意义),从而真正改善他们的道德行为。 

近年来,关于“体验教育”的论述日渐增多,为体验领悟策略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如高慎英在《体验学习论》中提及:有效学习可以显示为多种学习方式,但有效学习的核心精神是体验学习[10]。刘惊铎认为,道德体验是道德教育的真谛和本体,是道德教育的新模式,是德育改革的价值取向[11]。 

(三)注重一日生活的渗透性、随机性、个别性 

1. 注重渗透性 

如前所述,德育和社会领域教育同样具有渗透性,如利用入园、离园等环节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可能比专门设计一次礼仪教育活动的效果更好。渗透是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下表呈现了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主要环节的德育任务。幼儿园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了经常性的、反复性的实践和练习机会,有助于幼儿道德行为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而促进幼儿园德育的实效性。

表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主要环节的德育任务[12]

论文分享丨刘丽、苏婧:增强幼儿园德育实效性的思考-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2. 注重随机性 

幼儿心理发展的无意性决定了随机教育要比专门组织教育活动的效果更显著。如有的孩子总是忘记“东西、物品用完以后放回原处”这条常规,教师不妨利用他在玩具柜里找不到玩具的契机,进行适当启发和引导;有的孩子拔尖好胜、人缘不好,教师可以利用团体游戏“吃毛桃”时无人理睬他的尴尬情境进行点拨;孩子之间经常因为争抢玩具、图书发生冲突,教师可以趁机诱导他们找到公平合理的解决办法,以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随机教育的随机性、情境性,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无意性及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特点,其教育效果往往要优于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 

3. 注重个别性 

幼儿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在品德行为方面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幼儿自我中心较强,不喜欢分享、谦让;有的幼儿不合群,不喜欢或不善于社会交往……教师应制订“个别教育计划”(Individual Educational Plan),因人施教,提高德育实施的针对性。个别教育计划可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幼儿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拟采取的教育措施,包括途径、教育方法等。个别教育可以克服“一刀切”的教育弊端,有助于将《纲要》提出的“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落到实处,提高幼儿园德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8] 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70,185. 

[2] 刘焱.幼儿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133. 

[3] 梁志燊,李辉.关于幼儿德育与社会性发展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1995(3):7-8+4. 

[4] 孙春荣.《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前后中国幼儿德育的比较[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62. 

[5][6]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56,261. 

[7] 梁志燊.现代学前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312. 

[9] 虞永平.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刍议[J].学前教育研究,1997(5):37-41. 

[10] 高慎英.体验学习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 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2):53-59. 

[12] 北京市幼儿园品德教育教研组.幼儿园常规教育参考用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17.


排版丨潘艺萱

校对丨沈可梵

审核丨冯老师

论文分享丨刘丽、苏婧:增强幼儿园德育实效性的思考-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余杭塘河边的儿童大王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论文分享丨刘丽、苏婧:增强幼儿园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