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论文分享 | 韩映虹、孙静妍、梁霄:学前儿童生命认知现状研究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收录于话题

#论文分享

学前儿童生命认知现状研究

韩映虹 孙静妍 梁霄

摘要:

生命教育是贯穿人的生命发展全程的终身教育,它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儿童时期的生命教育可为其今后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当前,应该从生命起源教育、生命本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爱心教育和死亡教育这五个方面加强对学前儿童的生命教育。

关键词:

学前儿童;生命认知;生命教育

项目基金: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2509)

作者简介:

1、韩映虹,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教育学院副教授;;孙静妍,天津市红桥区第五十一中学教师;2、梁霄,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引用原文请下载:

韩映虹,孙静妍,梁霄.学前儿童生命认知现状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No.215(02):71-76.

感想:

生命是一个密切且重要的话题,那么幼儿对于生命又会有怎样的认知呢?这也是我选择这篇文章的原因。文章结构上,分为问题的提出、现状调查和教育思考三块。文章内容上,围绕生命起源教育、生命本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爱心教育和死亡教育展开调查和分析解释。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讲到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饲养小动物和花草来增强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这一点让孩子从生命的生长、病变、衰亡中自我感悟生命的奥义、了解生命的不易,培养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我认为对于教师在相关理念教授时可以采取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学前儿童生命认知是指学前期幼儿对于生命的认识和感知,它反映了幼儿接受生命教育的程度和状况。近年来,儿童的生命教育以及以生命教育为内容的死亡教育,都受到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认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开始在学校推广并逐渐普及,日本和欧洲也早已有死亡教育的相关研究。[1][2]而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是1968年由美国的华特士正式提出的。我国对于生命教育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但这些研究大多为基础理论研究。相当一部分学者从现实问题出发,针对我国青少年自杀和他杀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3]部分学者从理性思辨的角度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探讨。[4]也有一些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目的和实施方法进行了研究。[5][6]

在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学前儿童的生命教育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国外许多研究者围绕儿童生命认知中有关死亡认知的四个次概念——普遍性[7]、不可逆转性[8][9]、无机能性[10][11]及原因性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随着生命教育在我国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学前儿童的生命教育问题。一些学者呼吁要重视学前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们认为,幼儿需要身体的关心、心理的呵护,更需要生命的关爱和尊重。[12][13][14]有的学者从幼儿园课程的生命价值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提升幼儿园教育的生命意义,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15]也有学者探讨了幼儿园进行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提出了推行幼儿生命教育的具体方法。[16][17]还有研究者针对幼儿对生命的认知及幼儿生命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18][19]另外,作为生命教育一部分的死亡教育也较早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一些学者对幼儿死亡认知问题进行了研究。[20][21][22]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日益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虽然学者们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关注生命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对生命的关怀,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已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开阔的视野。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学前儿童生命认知现状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学前阶段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进而为丰富学前阶段生命教育理论和在学前阶段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依据。

二、学前儿童生命认知现状的调查

根据文献综述与相关研究成果,确定调查问卷的维度、设计问卷,选取天津市四所幼儿园的幼儿进行调查。

(一)调查对象

天津市四所幼儿园(市一级一类幼儿园1所、市普通幼儿园1所、机关附属幼儿园一所、民办幼儿园1所)的幼儿300名,分大班、中班、小班三个年级组。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有效回收率为91%。

(二)调查工具

参照已有的研究成果编制了《幼儿生命认知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五个维度20道题目,每个维度4道题目,具体维度为:对生命来源的认知、对生命本质的认知、自我保护知识的认知、关爱生命的表现以及对死亡的认知。计分方式:回答正确1分,错0分。问卷所得数据利用SPSS for windows 15.0进行统计。

(三)调查结果

1.幼儿对生命来源的认知生命来源认知是指对于生命如何产生的认识和感知。对于幼儿而言,主要考察其是否知道自己是谁生的,进而推及到他们熟悉的人和动物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

问卷结果显示,94%的幼儿知道自己是妈妈生的。幼儿的这一认知来源主要有两个:由家长告知或者自己独立获知。例如,“妈妈告诉我的”, “我早就懂了,我自己看书看的”。有的孩子还能从男女生理功能的角度出发说明是妈妈生的自己。例如,“只有女孩才能生宝宝,因为妈妈是女的,所以能生我”,“妈妈生的我,因为妈妈可以给小孩儿喂奶”。

各年级幼儿中,知道父母双方是谁生的幼儿所占的比例不高(22%),知道父母一方是谁生的幼儿所占的比例也不高(42%)。这一问题的认知来源也有两个:家长告知和自己获得。例如,“是妈妈告诉我的”,“奶奶告诉我的”,“我知道爸爸喊奶奶‘妈妈’,妈妈喊姥姥‘妈妈’”等。幼儿只知道父母一方是谁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和幼儿的年龄和认知发展特点有关,幼儿不具有“由己推人”的能力,不能由推论得出答案;二是幼儿的姥姥或奶奶已经去世,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

对于同学和小狗是谁生的,大班幼儿明显比中班和小班幼儿回答得好,81%的大班幼儿能很快给出“他/她/它妈妈”的回答,47%的中班幼儿经过思考也能给出类似的答案,而65%的小班幼儿思索良久也不知道他的同学或小狗是谁生的。这与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与生活经验相一致。部分小班幼儿回答“小狗狗是谁生的”这一问题时很困难,因为小狗不在眼前,家里也没有养过小狗,他们不会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得出结论。

以上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儿童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但推及他人的生命来源时则有些困难,并且显示出年龄阶段的差异。

2.幼儿对生命本质的认知

这一维度的问题主要考察幼儿是否能够根据生命的特征区分生命体和非生命体。

本研究发现,54%的幼儿知道桌椅是没有生命的,但这些幼儿中,只有22%的人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说明多数幼儿是靠猜测给出的答案,并没有自己的理由和依据。面对这一问题,很多幼儿将“是否会动”作为判断标准,尤其是小班幼儿,得出“桌椅没有生命”的结论,只是因为“它们不会动”,部分大中班幼儿能够给出“他们是用木头做的,是我们使用的物品,所以没有生命”的解释。

仅有31%的幼儿知道花草是有生命的,认为“桌椅不会动,所以没有生命” 的小班幼儿仍然把“是否会动”作为判断花草是否有生命的理由;而39%的中班幼儿和37%的大班幼儿知道,虽然花草不会动,但它们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们是植物,植物是有生命的”;有的大班幼儿不但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而且能给出 “植物有根,能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植物能够生长、从小长到大”、“植物会枯萎”、“植物会死”等合理解释。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得知,该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过相关的教育,这说明幼儿的认知水平与所获得的教育有关。

有34%的幼儿能够区分玩具、汽车、小朋友和小猫哪个是有生命的,其中有32%的幼儿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如小朋友和小猫都是妈妈生的,有血液,会动、会跑、会吃东西、能玩耍,等等。

由以上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幼儿,尤其是不同年级幼儿所持的判断依据是不同的,分别属于不同的认知水平。第一级水平,幼儿仅仅停留在外部形态上。例如,“小朋友有头,所以是有生命的”。这说明幼儿认为是否具有生命的关键在于有无重要的身体器官。第二级水平,幼儿停留在“是不是会动”这个问题上。这说明幼儿认为是否具有生命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动。据此,也有一部分幼儿认为“椅子是可以拖动的,所以它也是有生命的”。第三级水平,幼儿已能初步把握生命的本质,尤其部分大班幼儿,把是否能够生长、死亡、有无妈妈作为判断标准。

3.幼儿对自我保护知识的认知

本维度的问题主要考察幼儿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分析各年龄段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研究发现,84%的幼儿知道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88%的幼儿知道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不能给陌生人开门,但有39%的中小班幼儿认为,有人叫门就给开,而部分小班幼儿回答“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陌生人敲门,你怎么办?”的问题时很困难,因为,他们“没有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所以,不知道如何回答,这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不具备想象概括的能力,很难想象出如果发生了什么事,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遇到房间里着火的情况,83%幼儿不会坐以待毙,他们知道打119或者跑出房间,个别大班的孩子知道分情况处理:像打火机上火苗一样的小火,直接吹灭;稍大一点儿的火,用盆接水浇灭;火势很大的话赶紧打119或者赶快跑出门。面对这一突发状况,知道该怎么办的大、中班幼儿明显多于小班幼儿,这与小班幼儿年龄太小、家长与教师较少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有关。

对于在外面和爸爸妈妈走散了,知道怎么办的幼儿占67%,明显少于上一问题的幼儿,但半数以上的大班、中班幼儿知道找警察或者找地方给家人打电话。多数孩子记得一位家人的电话号码,个别大班的孩子知道分情况处理问题:在自己家附近和爸爸妈妈走散了就自己回家,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在超市里找不到爸爸妈妈就去服务台找人广播寻找;在离家远的公园、游乐场和爸爸妈妈走散了就找警察或者找地方给家人打电话。有89%的小班幼儿面对这样的情况不知该怎么办。这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符,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身边时刻会有家人或教师的保护,很少遇到和家人走散的情况,因而家长、教师也较少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调查显示,大部分幼儿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其中,大、中班幼儿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高于小班幼儿。小班幼儿对于很多状况无法应对,而大班幼儿则已具有一定的经验和对问题的认知,自我保护的方法更加现实有效。

4.幼儿关爱生命的表现

幼儿对于生命的关爱同样是生命认知的一部分。这一维度的问题主要通过考察幼儿对于其所熟悉的生命体状况的感受行为,了解幼儿关爱生命的表现。

幼儿园养的小动物死了,71%的幼儿会伤心、难过,有的大班幼儿还要把动物埋掉,并且让妈妈再给幼儿园买新的动物。小班幼儿不大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有些幼儿不大理解“伤心”、“难过”的意思,但他们听到这样的消息会觉得“不舒服”。73%的幼儿对生病的小朋友很关心,表示要送他去医院、给他买好吃的、好玩的,去探望他;也有幼儿会无动于衷,没有任何反应。这说明少部分幼儿不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缺乏必要的爱心。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了,87%的幼儿都会去搀扶,当问及“你能扶得动吗?”时,幼儿的回答是:“扶不动,要喊爸爸妈妈帮忙,还要告诉老奶奶以后不要一个人出来,很危险。”86%的幼儿不会采摘花园里漂亮的花,因为摘了之后“别人就看不到漂亮的花了”,“不能采摘,花儿会疼”,“采摘之后花儿就枯萎、死了,以后就看不到漂亮的花了”。其余幼儿认为花儿很漂亮,会采摘,要拿回家去自己欣赏。

以上问题说明,绝大多数幼儿是有爱心的,知道爱护动物、保护植物、爱惜环境、爱护朋友和老人。

5.幼儿对死亡的认知

幼儿死亡认知是指,幼儿对于死亡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感知。它反映了幼儿接受死亡教育的状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的幼儿知道小朋友死了就不能玩耍了,也不能动、不能吃东西、不能呼吸,即他们能够理解死亡的无机能性,知道个体死亡之后身体的器官会停止一切生命活动,如吃、喝、睡、呼吸、玩耍,等等。

有67%的幼儿认为,人死之后就没有办法活过来了,这部分幼儿理解了死亡的不可逆转性,即死亡之后不能复活;其余幼儿认为有些办法是能够把人救活的。如“把他们送到医院让医生抢救”,“给他们吃药”,“给他们吃好吃的”,“对他们施魔法”等,说明这部分幼儿不知道死亡是不可逆转的,他们受一些童话故事、动画片等的影响,认为人死之后,是有办法把他们救活的。

对于“所有的人有一天都会死吗?”这一问题,33%的幼儿认为,所有的人有一天都会死。一些幼儿明白,人老了自然会死。问及死亡的原因,幼儿能给出多种答案。如太老了、生病、车祸、地震、火灾、渴死、饿死,等等。

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幼儿能够理解死亡的无机能性,多数幼儿能够理解死亡的不可逆转性,少数幼儿能够理解死亡的普遍性和原因。

三、关于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思考

对学前儿童的生命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生命起源教育

生命起源教育中最基本的问题是了解自己从何而来。本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生命来源,但仍有一些儿童不了解自己从何而来,因为没有人告诉过他们。学前期的孩子对于生命来源充满好奇,他们经常会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这时,家长应该用正确的语言进行科学的解释,不应回避和搪塞。同时,幼儿园老师应该鼓励、帮助家长向孩子讲授这一问题。比如告诉孩子“你是爸爸妈妈爱情的结晶,是经过妈妈艰苦的孕育生出来的”,并向孩子详细地介绍他们出生前的孕育过程。幼儿园的这种教育不一定要开设专门的课程,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让他们知道妈妈孕育宝宝的不易,把生理教育与感恩教育连在一起。

除了生命来源方面的认识,孩子们还应该学习:全面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了解身体的外形结构和五官的功能。

(二)生命本质教育

进行生命本质方面的教育,主要是让幼儿认识生命,能够根据生命的特征区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根据本项调查得知,多数幼儿只是用“是否会动”来判断某一事物是否具有生命,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幼儿了解更多的生命特征。我们认为,幼儿有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命特征,他们能够成功接受这方面的教育。

考虑到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并不是让他们掌握高深的知识,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一些比较基础的、他们能够接受的知识。可以告诉他们有生命的事物,比如人和动物有各种身体器官(如头、手、脚、嘴巴、眼睛、耳朵、内脏等),有独立的活动能力(看、走路、活动、吃饭、呼吸、玩耍等),有心理活动(哭、笑、难过、想事情、做梦等),具有交往能力(会说话、赛跑、拥抱等)。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它们是由种子生长出来的;能够感知冷暖,过热或者过冷都会使它们发蔫、枯萎;植物也会有疼痛的感觉;长时间不施肥、浇水它们便会枯萎,慢慢就会死掉,等等。

(三)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幼儿教育永恒的主题,幼儿的安全是家长和教师关注最多的问题。本调查显示,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不高。尤其是对于与家长走散的情况,相当一部分儿童不知道该怎么办,尤其是小班的幼儿会更加不知所措。所以这方面的教育亟待加强。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生活实际,对其进行一些浅显的安全、卫生、保健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幼儿的防范意识。同时,家长和老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一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危急事情,诸如迷路、受欺负、遇到坏人、处理纠纷等,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通过讨论、绘画、游戏、角色扮演等途径,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处理问题应付危机的能力。

(四)爱心教育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爱心培养的重要时期和关键期。本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儿童是富有爱心的。但儿童的这种爱心是需要呵护的,它需要通过外界环境的激发才能真正成为持久稳定的情感特质。因此,通过爱心教育来培养幼儿的爱心是十分必要的。

培养孩子的爱心涉及到对动植物的关爱,对同伴、教师、家长的关爱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爱护等方面。告诉孩子:动植物的存在美化了我们的环境,不要随便采摘花朵;爸爸妈妈和教师为你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要关心他们;幼儿园和小区也是你们的家,不要乱扔垃圾等。还可借助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想象、故事主角模拟、绘画等活动进行爱心教育。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学习关爱病人;在玩具分享活动中,体验与同伴友好相处以及学习爱护同伴的玩具;在种植饲养活动中,幼儿细心照料并观察、体验着蚕豆发芽、瓜果成熟、宝宝长大……这些感性经验的获得,都会唤起幼儿心底爱的体验。

(五)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中一直是被回避的话题,因此,我国儿童对于死亡通常没有很正确的认识。本研究也显示,学前幼儿对于死亡的认知是十分有限的。然而,回避死亡教育,只能压抑孩子对自然生命的探索,使之难以找到疏通途径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面临宠物、亲人、朋友过世的情况,“死亡”的经验对孩子而言,常常是惨痛而恐惧的,所留下的阴影是教师家长需要关怀解决的。

幼儿一般从四五岁开始对死亡产生好奇与疑问,在这一阶段如果得不到父母、老师的正确教导,极容易被笼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纱之下。他们通过电视、电影、报刊、童话故事乃至神鬼故事等了解的死亡,由于无法获知真相,容易受到夸大、不实、扭曲、神秘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或片面的死亡认知。而不正确的死亡观念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恐惧、产生罪恶感、做恶梦、焦虑、畏缩等。

家长可通过让孩子饲养小动物、种养花草等,使其看到这些小生命的生长、病变、衰亡,从而增加对死亡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感悟,了解生命的不易,培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讲述死亡主题的儿童绘本,让儿童讨论和交流感受,使幼儿逐渐明白,死亡并不可怕,它是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多欣赏这样的作品,不仅不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负担,相反,还会帮助他们形成平和的心态,甚至可以培养他们形成一种平静面对生命中遇到突发事件的勇气。

对于死亡教育,淡化、回避都不是积极的态度,教师和家长有义务对幼儿加以引导和教育,尤其是要让幼儿明白,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或迟或早都会发生,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让他们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复生,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孟宪武.人类死亡学的概念与研究状况[J].医学与哲学,1999(8).

[2]唐庆,唐泽菁.死亡教育漫谈[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2)

[3]唐庆,唐泽菁.死亡教育漫谈[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2)

  [4]阎光才.教育的生命意识——由荒野文化与园艺文化的悖论谈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5]郑晓江.关于生命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5(9).

 [6]罗楚春.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7] Childers P,Wimmer M.The Concept of Death in Early Childhood[J].Child Development,1971(42).

 [8] Swain H.Childhood Views of Death[J].Death Education,1979(2).

 [9] KocterG6 P.Comversations with Chidren about Death Ethical Considerations in Research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1974(3).

 [10] White E,Elsom B,Prawat R.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ath[J].Child Development,1978(49).

 [11]J Mcintire M S,Angle R,Stuempler L J.The Concept of Death in Midwestern Children and Youth[J].American Journal ofDisease of Children,1972(123).

 [12]岳亚平.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6).

 [13]秦奕.从生命视角谈幼儿教育问题[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2003(11).

 [14]王炜.正视幼儿生命教育[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2005(7).

 [15]李阿芳,杨晓萍.试论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生命意义的缺失―—基于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9).

 [16]张向葵,等.3.5-6.5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

 [17]王云峰,冯维.论幼儿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及实现途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6)

 [18]何锋,朱清,冯桃,陈艳.幼儿生命认知的调查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06(2).

 [19]李芳,朱家雄.幼儿生命教育可能存在问题的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7-8).

 [20]李幼穗,孙红梅,韩映虹.关于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研究[U].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1]王海澜.关于幼儿认知死亡的个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7).

 [22]朱莉琪,方富熹.学前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

排版|金翊雯

校对|杨同学

审核|冯老师


论文分享 | 韩映虹、孙静妍、梁霄:学前儿童生命认知现状研究-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余杭塘河边的儿童大王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论文分享 | 韩映虹、孙静妍、梁霄:学前儿童生命认知现状研究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