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老师脚受伤导致行动不便,成为孩子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当孩子们知道兰兰老师的情况后,主动用多种方式表达了对老师的关心。我也在孩子的行为中寻找一个契机,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关心同伴、表达爱等多种情感能力。于是,一段关于“爱的奇妙之旅”就此开始~
爱的甜甜圈
——照顾探索
老师受伤以来,时刻能看到孩子们关心、体贴的行为表现。
一、发现“甜甜圈”
自由活动时间,宇宇发现了兰兰老师座椅上有一个“圈”,他好奇的走过去一边观察一边伸出手摸了一下,兴奋的说“看,我发现的这个是什么!”,几个孩子蜂拥而上,一时间这个“圈”围满了好奇的孩子。
宇宇:“咦,这个垫子好奇怪!”
悦悦:“中间有一个洞洞~”
睿睿:“它好像甜甜圈!有个一样的洞洞。”
二、“甜甜”的思考
我知道我的“契机”来了!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到:“你们看的非常仔细,这是受伤用的坐垫,坐在洞洞里伤口就不会痛。”听完,天天一屁股坐上去,可能没“瞄准”掉了下来,孩子们的问题又来了,大家又开始对讨论
天天:“兰兰老师万一没坐到洞洞里怎么办?“
鸡崽:“这个坐下会压扁了!“
宸宸:“这个脏了怎么办?“
嘟嘟:“我可以给兰兰老师做一个甜甜圈!“
三、“温暖”的设计
酒酒:“我要给老师画个粉色的甜甜圈。”
然然:“我要在甜甜圈中间粘很多的棉花,这样它就会变得软软的!”
除了关心兰兰老师
我试着引导孩子们关心同伴、家人
将同情、关爱的情感经验迁移到日常生活
于是,我们开始关注:
今天谁没有来幼儿园呢?
为什么没有来幼儿园来呢?
我们可以怎样关心他们呢?
……
在孩子们的讨论下
我们决定——
用手机连线他们
问候他们、关心他们
教师的思考
一场美术活动,画出了孩子们心中最适合老师坐的爱心“甜甜圈”,这是笑娃们表达“爱”的方式。作为老师善于抓住契机,进一步引发幼儿的观察与思考,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并引导他们关注关心同伴,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关心与体贴。
谁来领操?
——选举无果
“兰兰老师受伤不能领操了,怎么办?”
“那谁来领操呢?”
我利用这个契机尝试协商与分工,引导他们通过相互推荐和举手投票的方式选出领操员。结果却不尽人意!票数低的孩子不理解为什么不能领操,显得有些沮丧;想要领操的孩子没有被满足,被大家推荐领操的孩子有的并不想领操。
我开始反思:首先,缺乏儿童视角。“我”把想法强加给了孩子们~导致这个过程完全是老师在“主导”,而孩子的内心是不认同这个结果的。其次,忽略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对推选和投票的活动规则还缺少经验,还没完全理解和认知。
.
我开始坐下来听孩子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活动中:和他们一起制作领操时间表,他们自己选择领操时间;和他们一起组队,帮助性格内敛的孩子“找好朋友组队领操”。在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想法之后,孩子们显得更加主动和积极,也更激发了他们身为“领操员”的责任心。活动中,孩子们也学会关注同伴,帮助动作不太熟悉的伙伴一起跳操。
.
教师的思考
聆听和尊重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支持!越过孩子给予我们认为他们需要的,反而是“帮倒忙”。我们尽可能做一名观察者,充分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想法,再给予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向”。
我是小老师
——互助式自我服务
每天的“自我服务小比赛”是孩子们餐前活动最期待的环节,胜出的笑娃自然而然当起了“小老师”,开始示范和指导他人。除了早操时间,孩子们在一日活动中也找到更多“表达爱”的途径和方法。
77:“拉住衣角,双手举起就可以自己换衣服了。”
睿睿:”喝完牛奶的杯子要洗三次哦!”
酒酒:”打包的被子要叠好才容易收进袋子。”
爱与被爱一定是共存的,当孩子感受到相互帮助的力量与温暖时,这种需要与被需要之间的界限慢慢打破,幼儿之间的关心、互助逐渐内化,变成一种惯性行为。
睿睿着急的喊道,:“我的手不够长,谁来帮帮我呀?”一旁的凡凡见状,立马接过汗巾,帮助睿睿垫汗巾。
杉杉:“我先洗完手,我可以帮忙闻小朋友们手上的肥皂味!”
孩子们能在一日生活中发现更多可承担的职责并愿意服务于他人,作为教师应站在孩子的身后,让每个孩子都有承担起“小老师”的机会。
于是我抛出问题:“怎样让每个朋友都有机会帮助他人呢?”
“有小朋友提议用剪刀石头布来决定”,但是全班有那么多小朋友,很快大家都忘记了。“小朋友又提议按照值日生顺序轮流”,这个办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好办法,帮助他们制定了“新的值日计划”。尽管“工作内容满满”,但孩子们却干劲十足。
教师的思考
生活即学习,孩子们在参与、体验的动态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期待孩子们通过自我服务,逐渐养成独立自主、认真专注、坚强勇敢等良好的品质。
终
兰兰老师在孩子们的关爱和照顾下,恢复得越来越好。
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教师借助兰兰老师受伤的事件,引导孩子们作为探索照顾老师的方法,尝试扛起小老师的职责,服务自己、服务他人。从对老师单一的关爱逐步扩大到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爱。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同样也是一名“探索者”,我也在不断探索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有价值的……在一个又一个成功与失败中读懂儿童需求,总结专业经验。
就让我们做孩子的陪伴者、发现者、支持者,和他们共同思考、共同成长。
文字撰稿 陈佳懿
图文编辑 陈佳懿
审核人 陶莎 黄夏兰 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