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关注点击蓝色↑↑↑优师教研 关注即可
传播:园所动态、幼教资源、育儿宝典、家长课堂、亲子阅读、社区早教
?主编:环翠区机关幼儿园
让提问成为幼儿爱吃的“菜”
■黄翠萍
“这不是我的菜”这句网络流行语形象地折射出人们精神领域的具体需求。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抛出的一个个问题,如果能像孩子爱吃的菜那样,让孩子充满了渴望,这样的提问必然就是成功有效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我们的任务就是向孩子的内心需求提供养料,让孩子们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激起他们认识的乐趣,点燃孩子心中那盏求知之灯。然而,幼儿受其能力与经验所限,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种种困难。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孩子们提供一根拐杖,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幼儿思维的发动机,犹如一根长短适宜的拐杖,能够顺利开启幼儿心灵之门,帮助幼儿引发认知冲突,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师幼情感的互动交流。
开放式提问培养幼儿扩散性思维
每个问题提出来之后,不要追求单纯正确的答案,开放式提问的价值远大于封闭式的提问。维果茨基的支架理论告诉我们,当幼儿对活动或问题的探究感到困难或无助时,教师利用“提问”这根拐杖,把学习任务分成几个可处理的环节,就能唤起幼儿对环节特殊性的注意。例如在一次《幼儿眼中的法律世界》调查中,杨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杨老师的老公有次骑摩托车没戴头盔,结果被警察抓住了,你们觉得他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一位小朋友立即举手答道:“拉出去毙了!电视上的警察片里不就是这样说的吗?再说了也不能开后门,即使是杨老师的老公也不行。”杨老师听后故作悲痛状:“枪毙了他,杨老师没有老公了怎么办?”另有小朋友恻隐之心大发:“罚款1000元算了。”“要不坐牢200年吧。”这时从农村来的一位小朋友回答说:“罚他到农村种地5年好了。”从孩子们令人捧腹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现有法律观念与他们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社会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由此更加凸显了早期法律观念教育的重要性。当老师告诉孩子们“骑摩托车不戴头盔,罚50元”的交通规定时,孩子们对这个数字有了特别的记忆。杨老师接着问:“警察叔叔应当把哪些坏人抓起来?”孩子们认为,要把以下这些人抓起来:小偷、咬人的人、杀人的人、放火的人、毒品贩、投毒的人、抢劫的人、打人的人、骗子、蒙面人、把人拐去卖的人、日本鬼子、放水把人淹死的人、不爱护环境的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抓熊猫的人、卖不干净东西给别人吃的人、抢包抢钱的人……应当说,孩子们的回答虽然五花八门,但是仔细分析可以看到,上面这些行为绝大多数也正是我国《刑法》规定要惩处的犯罪行为,这说明,孩子们具有基本的法律常识,对法律保护个体生命、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生态环境的作用有了粗浅的认识。
具体性提问让幼儿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提出的问题让幼儿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如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天气”中教师通过让幼儿观看视频,了解到全世界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向幼儿一一提问,其价值是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关注各地天气的典型特征。但老师突然话锋一转问:“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这个问题让幼儿愕然。风霜雨雪、阴晴圆缺是自然现象,教师希望让幼儿选择的意义何在?难不成希望孩子回答说喜欢下雨,而对晴天心生厌恶?这岂不是误导幼儿?正确的态度是顺应自然,快乐每一天。
反问式提问培养幼儿质疑能力
叔本华说过,我们应该切实遵循自然规律来教育儿童。让儿童头脑中建立概念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或最少应该用同样的方法去进行检验,这样才能使儿童有自己的思想。当幼儿的能力提高后,教师就进入了支架拆除阶段,利用反问以培养幼儿的质疑能力。比如“各种各样的天气”科学活动快结束时可以这样问:“看了这些视频,你有什么问题想不明白的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环节在大多数探究活动里几乎都可以用上,因为培养孩子敢于质疑的能力就是在各个活动中慢慢形成的。这时候,有个孩子站起来问:“老师,北京、上海、南京、美国、法国这么多地方的天气预报都有了,怎么就没看到姜堰的天气预报呢?”此话一出,立即有孩子附和:“是啊,也没看到我们娄庄的天气预报。”这个问题的背后,折射出孩子大胆质疑的能力,也显示出教师安排课程内容时出现的不足,只有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于是,教师赶紧调整方向,立即和孩子们一起从网络上搜索到了姜堰及各个乡镇的天气预报,进入到了“我是姜堰天气预报员”的生成课程环节。这时候,孩子对于天气情况的探索就进入到了自发探究阶段。
对幼儿来说,每个问题都是一次机会,它是打开幼儿思维的一个出口。帮助幼儿解决问题首先是弄清楚自己向幼儿所提问题的价值,更要引导幼儿大胆质疑,如果教师武断地否定甚至打压、轻视孩子的问题,都是在逃避。逃避的态度会把幼儿带到问题的荒原,从此再不愿意去主动探究。只有承认孩子的问题,才能探究到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并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时一定要追问该问题背后的价值所在,让每个问题都对幼儿充满诱惑,成为幼儿爱吃的“菜”。(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把握领域特点有效进行提问
■杨会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
五大领域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把数学活动上成语言活动,就会失去其数理逻辑特点,把语言活动上成数学活动则失去其想象的美感。幼儿园五大领域各有其独特性,教师首先要把握领域特点才可能有效设计提问。
下面以经典绘本《拔萝卜》为例,说明如何把握语言、健康、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特点,围绕领域目标,进行有效提问。
以语言领域为重点的教学,可以讲述《拔萝卜》的故事,并紧紧围绕故事的六大要素进行设问。
“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封闭性问题,考查幼儿的记忆力,一般可以提问班级中能力稍差的孩子。故事的名字是故事主题的高度概括,如《拔萝卜》既说明了故事的主角,也说明了主角所做的事情。这样的名称一笔点题,对理解故事内容起着助推作用。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问题带有不确定性,有的故事里明确说明具体时间,如早上、下午、晚上,也可能是某个季节;有的故事则需要通过观察画图才可以发现,如青青草地百花盛开是春天,白雪皑皑是冬天等;有的则不需要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可视对理解故事内容是否有作用,确定提或者不提这个问题。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通常是封闭性问题,考查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也有的故事需要读者根据故事给出的信息、线索去判断,可视问题答案对理解故事的重要程度,可提可不提的问题。
“故事里有谁?他们在做什么?”——封闭性问题,在配有图画或者课件的学习中,此类问题主要考查幼儿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只要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的幼儿一般都能够完整回答。这是故事的角色,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明确故事的角色对理解故事内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问的方式可有所不同,如可以问“谁去拔萝卜了”,但必须要让幼儿明确故事的角色及角色的主要活动。
“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情?”——问题较为笼统、开放,需要一定的概括、归纳能力,可以请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这个问题是整个活动的重点,活动的难点往往也在此环节出现。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将其分解成一个个更加具体的问题,从而启发引导幼儿深入理解故事内容。如可以根据故事内容进一步设问:“老公公拔萝卜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想到了什么办法克服困难?”
“故事结果怎样了?”——问题较为开放,需要完整欣赏故事后回答,考查幼儿的注意力。根据故事的具体内容,问题要具体、有针对性,如:“老公公拔下大萝卜了吗?为什么能拔下萝卜?”
以科学教育为重点的教学可围绕“萝卜长得什么样、萝卜有什么用?”等特征及作用进行设问,重在对萝卜的特征、作用的认识与讨论。
以数的知识学习为重点内容的设问则应围绕“几个小姑娘来帮老公公拔萝卜,几只小狗、几只小猫、几只小老鼠来帮老公公拔萝卜?”等数量关系进行设问,重在启发引导幼儿理解数量关系。
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教学要围绕“老公公和他的伙伴们是怎样拔萝卜的?”进行设问,重在“拔”这一动作要领的练习与掌握,可组织幼儿扮演角色,进行拔河比赛。
社会领域的情感教育则要侧重于“老公公遇到困难时,他是怎么做的?”“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怎样做?”等情感方面的问题,重在情感教育。
还可以设计成艺术领域的教育,如“想一想,可以配上什么音乐表演拔萝卜?”等问题,启发幼儿用绘画、表演等不同的方式表现“拔萝卜”活动,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
实际教学中,还应注意根据各领域内在的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层层设问,启发幼儿深入思考,引导幼儿不断积极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教工幼儿园)
教师提问的艺术
■王小英
提问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启发幼儿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说,教师的提问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有技巧的提问能让幼儿感到参与活动是一种身心的欢乐与享受。
教师提问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孩子主动学习的标志,也是积极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只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于那些孩子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孩子听后有新鲜感,这样才能集中注意力,使孩子感到在思考答案时既有趣又愉快。
现在私家车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也进入了孩子的生活视野,他们对汽车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因此,在开展《有趣的车牌号码》活动时,一开始,老师就要抓住孩子的眼球。我先出示汽车图片,让孩子观察汽车。接着,我以轻松的观察讨论形式吸引孩子的兴趣,引出活动要解决的重点,例如:“你在马路上还看到过哪些小车?”“怎样在马路上很快找到自己的车?”这些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唤起了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孩子们的发言自然就很积极了。
教师提问要有指向性
在老师提问后,孩子需要有一段时间对问题进行理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的语言要精练,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要准确,让孩子们能够很快理解问题的含义,及时回忆已有的经验。本次活动中,我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正确估计孩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问题。
例如:“看图片上的车有什么特别?”“特别”两字直接点明了观察的要点,也是一种隐性的观察要求,又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再比如:“怎样在马路上很快找到自己家的车?”“很快”两字点明了问题的要点,鼓励小朋友通过自己的主观思考回答出更好的答案,也为不同层次的孩子提供了发表自己看法的空间,诸如此类的提问在本次活动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对课堂的有效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教师提问要有层次性
提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教师在筹划问题时必须抓住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结合孩子的现有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递进,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
在活动开展中,我设计的提问层次性非常强,如“汽车上有什么”“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汽车”“怎样在路上一眼认出自家的车”,通过教师层层设疑提问,使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引发幼儿不断地尝试发现,把知识引深一层。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幼儿需求,而且使幼儿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另外,教师对孩子进行提问时切忌将目光投向少数思维活跃的孩子身上,而应该考虑到全体孩子,力争使每个孩子都有表现和发展的机会。针对一些特殊的孩子,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教师可再重复问题。对一些能力突出的孩子,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让他们拥有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总之,要考虑到提问对象的普遍性和典型性,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以提高。
教师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教学活动中的“问”,努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孩子的主体作用。要让“问”能“问”出孩子的思维,“问”出孩子的激情,“问”出孩子的创造,让“问”能真正成为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钥匙。(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