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是教师从教的必备素养,是跨越时代的永恒教育话题。随着新时期进一步强化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少师德失范事件通过网络传播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加强师德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深入分析新时代师德面临的新挑战与新诉求,是进行师德建设的重要基础与依据。
崇高师德要求带来的挑战
长久以来,“他律性”和“神圣化”是师德的重要特征。“教师应做社会的道德表率、学生的道德榜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些关于教师道德角色的定位和赞誉,构建了传统的应然性师德内涵体系。教师作为独立的、能动的、具有自我价值判断与发展需求的个体,能否理解与认同师德的新内涵与新规范,能否将其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自觉,是师德建设应着力破解的难题。
新型师生关系带来的挑战
师生关系既是师德规约的对象,也是师德发展与师德活动的基础。随着社会发展与转型,教师主导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消解,教师的权威性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自主精神得到发展,学生对平等、尊重与关爱的需求日益增强,开始追求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情感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适应与处理好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就要放下“教师的身段”,与学生处于对等的位置、平等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了解学生的关注与需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关系。
智慧教育模式带来的挑战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将引发教育的革命与巨变,教育生态、教育组织方式、教育教学模式、教育目标与内容等都将发生巨大变革。教育不完全是单一的人机交互,师生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活动与教育力量。无论智能教育模式如何发展,教育的道德性和人文性不会变,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会变。只是在智能教育模式下,师德的内涵与要求必将发生转变,对教师道德性与人文性的要求必将提高,教师开展道德性与人文性教育的方式与过程必将更为复杂。
立德树人使命对师德的新诉求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和国家相关教育文件对师德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师德建设的新站位、新诉求、新高度。教师要履行好立德树人的使命,不仅需要以完善自身师德为前提,还需要掌握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育人的知识与策略,发展育人能力等,这都需要在师德建设与师德发展中予以全面落实。
学生发展需求对师德的新诉求
新时期学生与以往学生有着诸多差异: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理性思考与独立判断的能力发展,渴望平等、渴望理解、渴望关爱等。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学生观与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学会与学生交往沟通的新方式,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以同理心与关怀伦理对待学生、引导学生成长。教师不仅要了解与管理自我情绪,更要学会了解学生与他人的想法、感觉与情绪,学会真挚的沟通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才能有效开展教书育人活动。这些都需要教师进一步学习。
专业道德转向对师德的新诉求
教师专业道德不再停留于对外部价值规范的遵守与传递,而是进一步强调教师对道德生活的自觉反思,重视教师道德实践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确保教师对师德底线的坚守。教师专业道德转向,需要教师发展道德认知,形成道德反思意识与能力,养成道德自觉性与自律性,实现道德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特制定以下准则。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