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区九江幼儿园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更好地发挥园内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我园于10月18日-10月20日,开展了骨干教师数学领域的公开展示活动。
第一课:《数学宝宝》
小四班 钟莉璐
数字无处不在,它们的存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数字在不同的地方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以猜数字的游戏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导幼儿在猜猜、找找、说说、玩玩、画画中进一步巩固对数字的认识,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字的重要和有趣,从而激发幼儿探索数字奥秘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1、初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字体验和数字的意义,知道数字无处不在。
2、运用数字进行游戏活动,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3、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活动难点:发现生活中熟悉的数字,知道数字代表的意思,感知数字无处不在。
活动重点:运用数字进行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数字的有趣。
(一)猜想数字、激发兴趣。
1、出示PPT空白表格
让孩子们根据PPT显示的格子,一起数格子
2、出示PPT2
让孩子们分别指出藏在PPT中的数字宝宝代表的是几
3、给数字排队
让孩子们根据认出的10个数字宝宝,对其大小进行排列
(二)知道生活中数字所代表的不同意思
在生活中,数字可以告诉我们确定方位;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还可以告诉我们身体是否健康。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意思,这些数字可以让孩子们懂得更多,学得更快。
(三)游戏数字、体验有趣
第二课:《重复的美》
中一班 范莉茵
经过小班一学年对模式的感知和学习,幼儿能在教师的提醒下初步发现具有重复规律的排列方式,例如相对简单的ABABAB模式——红黄红黄红黄,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也能用数学语言准确说出一个红一个黄一个红一个黄这样的句子。升入中班后班级有很多可以体现重复模式的游戏材料,但是孩子们很少能发现或表现出来,大多数幼儿对模式的重复性了解并不深入。
模式最基本的形式是重复,在识别中幼儿只能初步感知模式具有重复性,觉得好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对某种模式缺失的部分不是很清楚,或者是不能按照已有模式进行复制。
因此结合中班幼儿的数学模式发展特点,我设计了在游戏中正确识别、复制模式这种活动的教学课堂,帮助孩子们认识模式,重复模式。
1.在游戏中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感知体验模式的重复性。
2.在已有的模式案例上尝试预测与归纳。
(一)导入:小游戏导入
游戏开始前调整座位: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将水彩笔藏在椅子下面。
身体模式游戏:双手斜上举、斜下举、摸屁股(重复)
(二)视觉与听觉体验模式的重复性
1.列举我们平时也玩过重复的游戏:一起来拍手x/ x /xxx。
2.运用优美的音乐来完成模式重复的体验,出示乐谱:好听的音乐是有节奏的。一起看看x x xxx。
要求:每人自选一个音乐器械,同种音乐器械的小朋友坐在一起。
眼睛看乐谱试着敲节奏。(分组与协作)
4.换乐谱(不完整,提供干扰):先将乐器轻轻放在座位前面,再看图:x/xx,每个人把乐谱补充完整贴黑板上,再用乐器按这个重复的节奏练习。
5.全部幼儿根据重复性节奏乐谱进行音乐器械演奏。
第三课:《图形碰碰乐》
中二班 郭琴
1.让孩子们感受几何图形拼搭组合的变化,发展空间方位知觉能力。
2.让孩子们在三角形移动、翻转、拼接成几何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几何图形变化的乐趣。
1.教师示范用材料:几何图形卡片五张(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磁铁若干。
2.幼儿操作用材料:三角形32个。
一、指认图形——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二、拼搭图形——感受几何图形拼搭组合的变化
1、玩游戏:图形碰碰乐。
2、幼儿进行第一次拼搭活动(2个三角形碰碰乐)。
3、幼儿进行第二次拼搭活动(4个三角形碰碰乐)。
提问:4个三角形能碰出哪些图形?
小结:4个三角形碰在一起能碰出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三、图形送回家——运用几何图形拼搭经验解决问题
1、问题情境:三角形宝宝玩得累了想回家了,我这里有两个图形,要把8个三角形不多不少、正好全送回去,哪一个图形会是它们的家?
2、幼儿讨论互动。
提问:你觉得8个三角形的家是哪一个图形?请说说理由。
3、幼儿分组合作尝试将8个三角形分别装入“长方形”图形、“正方形“图形。
小结:原来正方形(家)、长方形(家)是8个三角形宝宝的家,这8个三角形不多不少、正好全部能住进去呢。
第四课:《一寸虫》
小二班 李倩
1.老师尝试用首尾相接的方法进行测量,引发孩子们对测量的兴趣。
2.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喜欢上测量,乐意用测量解决解决问题。
1.《一寸虫》PPT、扭扭棒剪成的一寸虫20根。
2.知更鸟尾巴图片两人一张。
3.任务单12张,记号笔若干。
1.运用图画书封面,介绍一寸虫,老师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用有趣的故事引起孩子们阅读图画书的兴趣。
2.老师提问:猜猜一寸虫大概有多长? (让孩子们自由回答)
3.老师和孩子们共同阅读图画书,引导理解故事内容。运用首尾相接的法进行测量,引发测量的兴趣。
1.欣赏故事第一段(第一次测量)
2.幼儿操作,操作完后交流测量的结果以及测量知更鸟的尾巴的方法
3.欣赏故事第二段(第二次测量)。
4.幼儿操作,操作完之后幼儿交流。
5.讨论故事内容,进一步引发幼儿测量生活中物体的兴趣
第五课:《动物分家家》
大四班 刘柯利
1.在给动物分家家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关爱动物的情感。
2.让孩子们寻找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交集分类。
1.幼儿熟悉的各种动物(陆地上的、鸟类、两栖动物、水生动物等)图片。
2.“集合圈”每人3个。
3.人手一份动物小卡片。
一、情景导入
1.老师出示各种动物图片,幼儿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说说喜欢的理由。
2.引导幼儿找找这些动物的不同之处,把有相同特征的动物找出来
3.老师提出问题:有两间连在一起的大房子,许多动物都在想住在新房子里,可是它们怎样住才合适、舒服呢?
4.让孩子们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二、进行分家家的游戏。
1.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两个集合圈表示动物的两个家,请幼儿找一找动物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把它们送到两个家里并给每个家取名。
2.出示呈现交集的两个集合圈,请幼儿思考:哪些动物适合住在中间的家里,寻找具有两个圈内共同特征的动物可以住在中间重叠交叉的家内,再分别给每个家取名。
3.出示3个圈,每个圈里摆放具有相同特征的动物。请幼儿想想哪个动物可以住进中间重叠交叉的家里去(具有3个圈内共同特征的动物),并分别给每个家取名。
三、交流分享分类的经验
请幼儿介绍自己分家的方法,教师适时帮助幼儿整理不同的分类方法。
五位教师分别针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设计了有趣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包含了:测量、数运算、数符号、图形、模式、集合和分类这六个板块,结合板块的核心经验目标以及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运用有效且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孩子们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课堂。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成都市双流区九江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