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曾经说过:“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强大一百万倍的力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敏感性,还能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然而,在音乐活动的开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对不同阶段音乐活动特点的把握、活动目标的定位、适宜材料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等。今天,我们一起了解幼儿园常用的音乐教学法。
好的游戏本身就是学习活动,从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出发,所有的音乐活动都需要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根据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各门类——唱歌、音乐伴随下的活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音乐欣赏、节奏乐等,除音乐游戏以游戏法为主要教学法,其他各类活动均可转化为游戏形式。如,歌唱活动可以从歌词、旋律、节奏三方面探寻合适的歌唱活动游戏化模式。以小班歌唱活动《头发、肩膀、膝盖、脚》为例,教师可将歌词分解出来,设计为游戏,请幼儿听指令指出自己身体的部位,教师先随意说部位名称,再改用歌词中的顺序说,引导幼儿熟悉歌曲内容。
体验法强调身体的参与,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双手做、脑袋想,重视幼儿自主的感知和获得的直接经验。幼儿音乐活动在选择具体内容时遵循生活化原则,即学习内容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小班歌唱活动《数豆豆》为例,教师可以提供彩色木质串珠作“豆豆”,与幼儿一起玩“数豆豆”“豆豆钻兜兜”的游戏,唤起幼儿生活经验,通过体验法,为幼儿带来直接经验,进而在游戏中学会演唱。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或将题材相同而体裁不同,体裁相同而形式不同,形式相同而风格不同的音乐、舞蹈等内容进行比较,以利于幼儿形成对音乐及舞蹈的深刻印象。如在音乐欣赏中,教师可以提供进行曲和摇篮曲,引导幼儿感知两种乐曲的旋律、节奏特征的差异,感知不同音乐体裁的特点。在歌唱活动中,可以比较教师唱歌和幼儿歌唱在音准、节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升幼儿的歌唱能力。
探究是指在引导下由幼儿自己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交流,发现与探索问题并获得结论的过程。探究法普遍存在于音乐欣赏、律动、舞蹈等音乐活动实践中,如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挪威舞曲》中,教师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幼儿感知回旋曲ABA的曲式结构,在不同段落鼓励幼儿自主探究故事角色的动作,进而实现对乐曲的感知以及表现。在小班律动《小鱼游》中,基于师幼对鱼儿游动的观察,教师请幼儿伴随音乐做动作,通过探究并自由表现鱼儿游动的动作,增强幼儿对乐曲的表现力。
合作是指幼儿在两人以上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在音乐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实践中可按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和性别划分小组,进行打击乐表演、歌唱、音乐游戏等音乐活动。如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幼儿分组持不同乐器,相互配合完成配乐演奏,在歌唱活动中,幼儿通过合唱、领唱、轮唱、对唱等方式演绎音乐作品等。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运用语言的方法包括示范、讲解、说明、提问、提示、谈话等。适当地运用语言能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表演,但语言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不能替代音乐。教师在运用语言时,应力求精炼、明确,将具体形象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在音乐教学中,常常需要利用教具,这是贯彻直观性和启发性原则的好方法。在歌唱教学活动中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谱、实物、玩具、模型、服装等具体的教具来帮助幼儿理解内容,在歌表演、舞蹈、律动等教学中,佩戴头饰、自制简易并具有特点的服装可调动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进一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角色与情节,进行独特的创造。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