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其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获得的发展机会也不相同。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厂中发展到了极端。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缩短了劳动时间,使工人有物质条件、时间、精力去从事学习,发展自己。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全体劳动者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使他们真正得到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3.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
1.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所谓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培养多种素质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的。
2.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下。
(1) “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也不能理解为人人都要发展成一样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对立、矛盾的。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倾向性的问题强调某一方面。
(2) “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五育”中的每一组成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有其特定的任的作用,各育不能相互代替。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五育”的灵魂;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科学依据;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是全面教育的升华;劳育是全面发展的手段。
(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紧密相连,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概述
# JIAOSHIBANG #
1.学生观的概念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
2.“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指出,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即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是学生的自身需要,而不是外界的强加。教育是为人而存在的,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教育者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成长。
2.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为学生的成长需要而存在,学生的成长需要是多方面的,教育应当全面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这就是说以人为本,就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3.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的需要是所有人、所有学生的需要,而不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学生的需要。所以,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全体学生为本。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对啊锦囊计】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属于重点内容。考试中会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要理解并熟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运用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地当作“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学生自身认识的不同,造成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同,这说明学生在思想上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各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地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独立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任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热门文章
官宣:教育部禁止微信布置作业,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给家长减负!
教师待遇提高啦!工资已高于公务员,年终奖9万多…这17地率先执行!
明确了!延迟退休实施原则公布!教师退休年龄划清楚了(转给教师)
主要发布教师招聘考试、编制考试、
特岗教师备考干货,名师在线免费辅导,可在线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