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以及认识绘本
在共读活动开始之前,我没有着急进行阅读,而是带着孩子们先了解《小蓝和小黄》这本书的结构,认识了此书的基本组成部分——封面、封底、环衬、扉页、正文、封底(图三),在活动后期,班上孩子基本能够正确指认出绘本图书的各个部分(图四)。
紧接着,我为孩子们介绍了这本书的作者以及这本书的由来——本书是由美国的作家李欧·李奥尼所著,1959年,49岁的李欧·李奥尼带他的孙子和孙女从美国纽约的大中央车站坐火车到康涅迪克州的格林尼治,三个小时的旅途对两个小朋友来说难免有些无聊。在火车上,他试过各种方法,都无法让两个孩子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突然,他灵机一动,从随身携带的一本《生活》杂志上,顺手撕下了几片有颜色的纸片,编了一个故事圆形蓝色块和一个圆形黄色块,他们俩是好朋友。当他们拥抱时,就变成了绿色…他没想到,这个故事让两个好动的孩子安安静静地一路坐回了家。回到家,他乘兴把这个故事画出了初稿。隔了一天,他的朋友,一位童书编辑来家中做客,看到了李奥尼画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于是,《小蓝和小黄》这本图画书就诞生了。
对于这个吸引了作者孙子、孙女的故事,孩子们感到很好奇,迫不及待的要求我讲给他们听,为接下来开展共读活动做了一个较好的铺垫。
(图三 绘本基本组成部分)
(图四 幼儿自行指认图书)
(二)通读绘本
对绘本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和孩子们一起通读了整本绘本,让孩子们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情节,因为《小蓝和小黄》这本书是比较抽象的书,孩子们在第一遍通读过后,大部分的孩子能够把“小蓝”和他的朋友拟人化,知道小蓝有很多的好朋友,并且最好的朋友是小黄,但是除此之外,孩子们对故事的其他内容还不是很清晰,在幼儿绘画的阅读故事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图五)。
(图五 通读绘本后的阅读故事)
(三)按故事情节分模块开展师幼集体共读
《小蓝和小黄》一书,看似简简单单,但是如果成人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这看似简单的一本绘本里包含了对友情和亲情的感知、对颜色变化的探索、对空间方位的探索、对情绪的理解,联想一下孩子们平日里看图书的状态,无一不是拿着图书随便翻一翻就不管了,因为没有去发散思维思考画面内容的意识,所以才无法真正的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想要让孩子喜欢阅读、学会精读图书,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我按一周两次的频率设计了8次分模块的集体阅读,为了让孩子们在集体阅读里多说、多思考、我在每一次的集体阅读中针对画面设置了有效的提问,如:在绘本第5页(图六),我问孩子们,在幼儿园里,你和小朋友们是怎么坐?你最喜欢的幼儿园的环节是什么?在绘本第9页(图七),我问孩子们,小蓝和小黄开心的抱在一起,当你开心的时候,除了拥抱还会用什么方式呢?你发现他们抱在一起有什么变化?
(图六 绘本第5页内容)
(图七 绘本第9页内容)
有效的提问让孩子能够根据问题把思维带动到画面内容中去,推动孩子们更深层次的了解故事内容以及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在孩子们的阅读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在每一次的集体共读活动后,孩子们大部分都能够复述故事中的情节,还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无意识的创编故事(图八)。
(图八 孩子们集体共读后的阅读故事)
(四)共读延伸
在分模块进行集体师幼共读后,我发现孩子们对小蓝和小黄抱在了一起变成了小绿感到很好奇,对颜色的变化有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孩子们的阅读故事我发现有些孩子在颜色的认知这一块较弱,容易把颜色混淆,如:孩子们画了粉色,但是他会说这是小黄,是黄色(图九),基于孩子们的兴趣和孩子们的发展需要,我把颜色的变化作为重点延伸的部分来开展。
首先我组织家长们购买了延伸活动所需要的颜料、罩衣、彩笔等物品,物资得到保障后我们的延伸活动——颜色宝宝抱一抱就开始了,在活动中,我用艺术创作的方式带领孩子们了解三原色以及三原色互相“拥抱”后的颜色变化(图十)孩子们先后用不同的材料(水彩笔、彩泥、颜料)、不同的方式(拓印、泥工、绘画)调配出了绿色(黄+蓝)、橙色(红+黄)、紫色(红+蓝)、粉色(红+白)、褐色(红+黄+蓝)、灰色(黑+白),并且,我们还带领孩子们用自己调配的颜色制作出了美工作品(图十一),用于班级环境的创设上,此方法既加深了孩子们对颜色变化的认知,也满足了孩子们对颜色变化的探究欲望,还美化了班级环境,做到了一举多得。
延伸活动后,我班孩子对颜色变化明显有了更多的认识,在美工区进行自由活动时可以看到他们不再是固定的去找xx颜色,而是会用一种颜色的彩泥混合另一种颜色的彩泥,得到新的颜色,再进行创作!在分享游戏故事时也会告诉老师,这个红色的是什么、这个蓝色的是什么……
(图九 粉色的“小黄”)
(图十 用艺术创作感知颜色变化)
(图十一 孩子们的作品用于环境创设)
(五)家幼共读
让阅读成为习惯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比较难,因为光靠教师在园的引导,是不足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家长的鼎力支持和在家中的巩固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动员我班家长积极的带领孩子在家复读,我把在园的共读内容以及引导的重点方向分享给了家长,我们还利用了微信小程序的方式让家长进行复读打卡(图十二);在上学期的铺垫下,本学期打卡的人数比上学期要多,但是通过对比发现,每次在小程序打卡的总是那几个家长(图十三),因此,我们尝试把重点引导家长变成重点引导孩子,于是我班开设了晨间分享以及奖励环节,我告诉孩子们,回家后可以与爸爸妈妈进行多种形式的复读,并且让爸爸妈妈拍照到班级群里打卡,早晨的晨间谈话环节,微信群里打卡了的小朋友就可以给大家进行分享,也能得到老师的贴贴纸奖励;此方法实施后,我发现孩子们打卡的频率相对之前变高了,一些不爱复读的孩子也加入了打卡复读的活动中(图十四)。
(图十二 引导家长进行复读打卡)
(图十三 小程序复读打卡人数较少)
(图十四 微信群复读打卡人数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