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周三早上的户外活动,乐乐一个人坐在垫子上进行搭建。刚开始,我并不懂她搭建的东西是什么,只知道一堆积木堆在她面前,我的第一想法是:“玩不了多久应该就跑了”,但经过我的观察,我发现乐乐是有想法的,其实一开始她就是带着目的进行搭建。
一开始,乐乐用了五个小正方形木块搭建,一个木块在底部,另外四个木块包裹着底部这块木块(如图一),接着把刚搭建的积木推到了,在旁边搭了一个房子——用长方形和三角形木块搭建的以及用三个小的圆形木块、一个大的圆形木块、一个小正方形木块搭建的蛋糕(事后知道这是蛋糕)(如图二)(搬运)。随后,乐乐又开始按照之前搭建的积木重新拼搭(图三),拼搭好之前的样子后,又拿了一个长方形积木盖在四个木块上方(里面是空心的)(图四)。搭好后,乐乐把她前方的一个小正方形木块扒下来(图五),并说道:“打开,抓起!这是抓鸟的,老师!我自己就能做抓鸟的,没有人给我做,这是鸟抓子,这是鸟的家。老师,这是鸟的家,因为鸟会乱跑,”听她解释完,我才知道乐乐搭建的是一个鸟笼,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乐乐接着又说道:“我先把它盖住吧(图六)(包裹)!”于是把自己前面那块小木块盖起来(也就是一开始她扒下来这块)。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子伊过来了,对着乐乐说:“乐乐,我来了,你搭的吗?”乐乐说:“嗯,这是采鸟的,这是鸟的蛋糕,能吃”(图七)。子伊过来看乐乐的鸟屋,也把乐乐面前的小正方形方块扒下来,说道:“还有门”(图八),乐乐回答道:“对啊,一会鸟会跑出来”,于是就把“门”关上了(图九)(围合)。
图七
图八
图九
之后,乐乐又拿了一块长方形木块抵住“门”,并说道:“怕它跑出来”。又把顶部的长方形木块拿起来(图十),说道:“跑出来了”,(又把长方形木块盖住)看着我说:“鸟会从这飞出来”。接着把“门”前的抵挡物拿开,把“门”打开,又假装鸟跑出来了,用手不停的去抓,放在“鸟屋”里(图十一),放进去后,又把门关上,长方形木块又抵住门(图十二),抵门时力气用大了点,把后面的“门”撞开了(图十三),乐乐蹲下来看鸟屋,说道:“鸟在里面老是跑来跑去的”(定向)。
图十
图十一
图十二
图十三
后来,乐乐和我介绍,这是鸟的蛋糕,这是鸟的房子(图十四),然后把三角形房子的房顶拿起来(图十五),低头下去看:“鸟窝房(空心的),鸟在里面睡觉,你别吵它。之后,再一次把“门”打开,说:“鸟,你跑吧(图十六)。”最后,乐乐又用了一个圆形积木、空心长方形积木、沙包球又做了一个鸟窝,乐乐又说道:“这是鸟窝,用网球罩住(图十七)”。
图十四
图十五
图十六
图十七
幼儿获得的图式经验:
包裹:完全盖住自己或物品,将物品包起来或放入袋子里。乐乐在搭建鸟屋的时候,鸟屋四周都是封闭的,被抓进去的鸟是完全被盖住的。当乐乐一遍一遍把自己的所想象的小鸟盖住时,我们就知道了包裹图式发生了。
搬运:自己在不同地方移动,把物品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乐乐在搭建的过程中就表现出了搬运,把积木从积木区搬运到垫子上,然后开始搭建鸟屋。
围合:给自己画的图画加边框,用积木围合。例如,用栅栏把动物围起来。乐乐搭建鸟屋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她抓到的小鸟关起来,以免小鸟跑出去。例如积木做鸟屋把小鸟围起来。
定向:喜欢在不同的地方摆出不同的姿势,也就是幼儿喜欢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在搭建鸟屋时,乐乐一会趴着看鸟屋、一会蹲着看、一会站在看,乐乐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努力理解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特殊方式,也是学前教育特殊性所在,更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图式就要求教师在幼儿的自主游戏和学习活动中对其进行日常观擦和记录分析,把握不同幼儿外在的行为特征,理解幼儿内在的学习特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幼儿的学习特点把握不准确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图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对幼儿的各种行为特点进行了归纳,教师只要能将幼儿的行为检索出来,就能解释幼儿的学习特点。
没了解图式这本书前,我认为幼儿就是在随便玩,但学习了图式这本书后,幼儿的游戏行为都是有依据的,例如乐乐用一个物品来代表另一个物品时,我们就观察到了符号表征。符号表征就是能逐渐用玩具玩假装游戏,在假装游戏中,说出用一个物品代表游戏中的其他物品,如“这个房子是鸟屋,我要把它关起来”。
总之,图式理论能帮助教师分析和解读幼儿同一行为模式中的行为表现,让其能精准的对幼儿进行指导。
图文编辑:周璐颖
一审一校:廖一靖
二审二校:郭佳琼
三审三校:何雅贤 张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