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过春光浪漫,
恰逢夏花绚烂,
阳光温馨恬静,
微风和煦轻柔,
此刻,我们播种一个习惯,
且听花开的声音……
陈鹤琴先生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幼儿园入学准备指导要点》中也提出要将入学准备有机地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帮助幼儿做好身心各方面的准备,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生活自理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更好地落实生活自理方面的教育建议,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涟水县实验幼儿园总部园区小班组为期21天的生活习惯养成周活动小打卡。
活动伊始,老师们从小班幼儿生活能力发展的特点及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研讨,结合《指南》和《指导要点》收集了相关的资源,并鼓励家长在班级微信小打卡系统分享孩子们自主穿衣叠被等照片、视频,以此引发孩子们快乐学习、自我服务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提升自理能力。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上关于幼儿“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有哪些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吧!
教育建议:
1.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如:早睡早起、每天午睡、按时进餐、吃好早餐等。
2.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合理安排餐点,帮助幼儿养成定点、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吃饭时不过分催促,提醒幼儿细嚼慢咽,不要边吃边玩。
3.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勤为幼儿洗澡、换衣服、剪指甲。提醒幼儿保护五官,如不乱挖耳朵、鼻孔,看电视时保持3米左右的距离等。
4.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如:为幼儿准备多种体育活动材料,鼓励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展活动。经常和幼儿一起在户外运动和游戏,鼓励幼儿和同伴一起开展体育活动。和幼儿一起观看体育比赛或有关体育赛事的电视节目,培养他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教育建议:
1.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
2.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的正确方法。
3.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如:提供一些纸箱、盒子,供幼儿收拾和存放自己的玩具、图书或生活用品等。幼儿的衣服、鞋子等要简单实用,便于自己穿脱。
你知道吗?在行为心理学中,将一个人的习惯或理念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这一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
第一阶段:1-7天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并刻意要求自己,你会觉得有些不自然,这是正常现象。
第二阶段:8-14天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但是一不留神,你还会恢复到以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15-21天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刻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
瞧,宝贝们多认真呀!爸爸妈妈每天用心地陪伴着,鼓励着,用我们的爱,见证着他们成长~
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们始终关注着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同时也注重结合孩子的实际给予个性化的建议,家长之间相互借鉴、交流,实现了家园齐互动。
“21天习惯养成小打卡”系列的周活动开展以来,很多宝贝都能每天坚持打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每个班坚持打卡的小朋友都有谁?为这些棒棒的小朋友点赞吧!
3-6岁是孩子们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好习惯受益终身。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好的习惯养成一定是不断坚持,也是在老师、家长的不断鼓励下养成的,让我们相信孩子,多指导、不包办、多鼓励、少指责,使每一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一起期待下一期的精彩瞬间吧!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涟水县实验幼儿园总部园区将始终坚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于细微处见成长,在生活中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涟水县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