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给我一个任务,让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但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一个喜怒无常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阴晴不定的父母。
毕淑敏曾说:“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事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
某天孩子自己穿裤子,不小心穿反了,我便说道:“如果你专心一点,你就不会穿错了!”他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歪头看着我:“妈妈你最近变了。”此时我手里正忙着帮二宝换衣服,随口敷衍他:“我哪里变了?”他一本正经回答我:“你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了!你看,不过就是穿错裤子这么一件小事,你却开始生气了。”听到这些我不禁愣了一下,的确,连我自己都没意识到,我在用满是不耐烦的语气和他说话,孩子却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火苗”。至此我既庆幸孩子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感受,也后悔自己在不耐烦的情况下给孩子带来了负面情绪。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不仅是控制大的、激烈的负面情绪波动,更要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因琐事而带来的烦躁易怒的情绪。
父母的怒火砸在孩子身上,留下的是一道道伤痕。若能发现问题,及时修补,伤口也能渐渐愈合。若是熟视无睹,继续伤害,那么日积月累,孩子就会被伤得体无完肤。控制自己的坏情绪,遇事少责备,平常多宽容。这样情绪稳定的父母,是孩子之幸,是家庭之幸,也是自身之幸。
很多父母总忍不住为孩子担忧,怕他成绩不好,怕他落后于人,所以拼命拽着他往前跑。孩子只不过一次考试没考好,就急的睡不着觉,觉得未来孩子的一辈子恐怕全完了。
家润幼时,我们也会和别人家孩子比较,例如,会不会走路、饭吃得多少,稍大一些又比较说话流利与否,现在又怕智力启蒙落于人后。曾经的我也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忍不住给孩子纠错,“这里应该是这样的”“你这样做是错的”“你把顺序搞错了”,在他犯错之后担心他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当我了解到在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孩子A比孩子B多练习了7周,训练时间也是B的三倍,可当到了第56周时,两个孩子爬楼梯的水平,竟然惊人的一致。由此,我也意识到父母的焦虑,只会耗尽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疲惫不堪,甚至走向抑郁。其实,等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就会发现,以前焦虑的种种问题,其实是完全没必要的内耗。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孩子,在作文里抱怨父母:每次我在写作业,父母就在旁边玩手机。天天回家说自己有多累,抱着手机就不肯撒手,怎么还好意思骂我?
放下手机,捧起书本,打造一个学习型家庭,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浸润。现在的家润热爱读书,随时随地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的情境里,这与从小到大每位家庭成员齐心协力为他创造读书的环境分不开。在我们家里,每一个可以坐着休息的地方都摆放着触手可及的书籍;无论节日还是过生日,送书给他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与其催促着他去看书学习,不如自己拿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孩子自己就会凑过来,和你一起共游书的海洋。
为人父母最忌讳的,就是用喋喋不休的说教逼迫孩子,却用松松垮垮的懈怠放纵自己。想要改变孩子,先从审视自己开始。你若是每天躺在沙发上,不学习,不看书,孩子又怎会自律上进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代替父母“身教”的影响。
我们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其实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教育学家蔡元培曾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但不是父母选择放养的理由。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的态度,是给孩子最有分量的爱,关乎着他们一生的命运。
供稿|金色东城园 王家润家长
编审|尚苗苗
审阅|张峰 范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