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编者的话:
每年这个时候,“幼小衔接”都会成为父母、老师们热议的话题。
从幼儿园跨越到小学,距离到底有多远?
“我是小学生啦!”这句话的背后,孩子会面临哪些变化和挑战?
“幼小衔接”衔接什么?孩子需要提前学习写字、拼音、算术吗?
在孩子上小学前,具体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本期《序哲有约》邀请到了蓝润天使学校陈沪军校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是怎么说的吧!
陈沪军
蓝润天使学校总校长
浙江省首批正高级教师
被媒体誉为“具有逆袭神功”的名校长
PART 01
——
“小”与“幼”的不同
进入小学,孩子会面临哪些变化,应对哪些挑战?
陈沪军: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儿童生命早期必然经历的一次重大转变,“幼小衔接”的经验会对儿童未来的兴趣、发展和成就等方面产生持续的影响,是儿童终身学习品质的基础。
在这一转变中,孩子们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学习。学习要求和目标变高、学习时间变长、学业任务增多、学习方式开始趋于理性,并对自控力有一定的要求,学业评价有了竞争性。
交往。集体合作性要求更高、竞争性氛围更强、独立性要求更高。
规则。有了一定制约性,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更高,比如学习作息有规律、有规定,课堂发言、物品整理、用餐如厕、集会活动、同伴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要求。比如,课间不能奔跑、大声喧哗,这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变化。
期望水平。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值增加,给孩子的压力和要求更高。
在这样的变化下,孩子的身心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学习能力和品质都将遇到新的挑战。
孩子面临这些变化和挑战,在刚入学时会有怎样不适应的表现?
陈沪军:
一些没有经过前期充分良好地“幼小衔接”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上小学后的适应障碍。常见的适应障碍有三类。
学习方面的障碍。包括课堂常规弱,如坐不住、乱插话、不听讲等;学习品质弱,如听不懂,害怕写字,作业完不成等。
生活习惯和独立性的障碍。有的孩子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差,依赖老师;有的孩子身体能力弱,无法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经常生病;有的孩子运动能力弱,手眼协调能力弱,无法完成学校的相应任务;个人物品整理能力太弱、生活自理能力太弱等。
社会情感发展方面的障碍。有的孩子情绪管理能力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容易发脾气,哭闹;有的孩子安全感弱,分离焦虑,融入不到集体中;有的孩子社交能力差,容易和小朋友闹矛盾,甚至吵架打架;有的孩子规则意识弱,不遵守各种规则。
PART 02
——
“幼小衔接”衔接什么?
提到“幼小衔接”,很多家长朋友想到的就是让孩子多学点东西,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呢?
陈沪军:
是的,我们传统认识上往往以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学习识字写字、学拼音、学算术、学英语。但是这样的提前学习有很大的风险。
可能导致孩子“未入学、先厌学”。学习的难度和量控制不合适、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对,学习的要求与学习能力不匹配,不遵循孩子的心理特征和人格发展特征,都可能导致孩子“未入学、先厌学”。比如,我们提前让孩子写字,如果孩子手部肌肉发育不足,写字就会变得非常累、非常难,还会让孩子产生学习的畏难情绪;再如,拼音学不会、字记不住也都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可能导致孩子“不思考、不倾听”。提前过度学习反而会让孩子因抢跑而失败。一些知识性内容已经知晓,上课的时候因缺乏新奇感就觉得自己都会了,不能专心倾听也不再深入思考,沾沾自喜、急于表现,破坏课堂规则,反而不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以及思维发展。
您认为真正的“幼小衔接”应该衔接什么呢?
陈沪军:
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需要衔接。
衔接一,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衔接
学习意识主要是指孩子有好奇心、热爱思考;学习能力是指孩子具有较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等,尤其是具有能坐得住、静得下来的注意力。具备这些意识和能力,孩子的小学学习就能轻松而胜任,而不会非常痛苦和艰难。
衔接二,社会情感与适应能力的衔接
到了小学,面对更复杂、更有竞争性和合作性的环境,孩子一方面需要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好自我情绪管理,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情绪管理、恢复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他人需求和感受做到同理与尊重。不能太过于敏感,太缺乏安全感,也不能太过于自我,完全不考虑他人。
衔接三,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的衔接
小学之后,系统性的集体性学习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要求与任务,也有了更多的约束和规则,需要更强的执行能力。从幼儿园开始,就需要开始进行一定的集体中的规则意识培养,主动遵守规则、维护规则,也能够逐渐做到自我约定、自我管理。
蓝润天使学校是如何开展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课程的?
陈沪军:
我们蓝润天使学校围绕“小幼衔接”,从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学生社会情感培养与适应、规则意识培养等方面做了很多专业性设置。
学校提出了低年级“国家课程游戏化实施”的概念,让课堂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注意力水平,增加了许多游戏、项目、多重感官体验等教学方式,让课堂变得有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为了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学校为一年级小朋友开设入学始业教育课程,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等趣味性强、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让小朋友尽快建立规则意识,让学生在课程中体会“我与同学”“我与集体”的关系,开始学习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
为了帮助孩子们爱上小学学习生活,不断驱动他们积极向上,学校在一年级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全员运动会、音乐会、毅行、期末游园、阅读科技主题活动、六一入队仪式、爱心市场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特长。每天两节校本课程,让孩子们打破班级界限,参加很多混班、混龄的学习活动。
老师们本着尊重孩子大脑和心理发育的规律,制定符合孩子认知能力的班级评价激励体系并引导学生一起实施;给予每个孩子充分的关注和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围绕学校育人目标,以高年级学生为榜样,驱动孩子们一学期中每月努力成为月天使,期末成为至美天使,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就感,找到自我价值,不断朝着目标积极进取。
学校根据孩子大脑发育和注意力发展情况,对于存在有关弱项的孩子开展感统与注意力训练课程,提升孩子们的自我管理水平和注意力能力;对于适应困难的孩子开展家校合力的共同帮扶指导,从饮食管理、运动锻炼、执行功能训练、心理建设等,全方位进行提升。给予超常儿童以私人定制课程,允许其跨年级学习。
PART 03
——
“幼小衔接”准备什么?
作为家长,“幼小衔接”需要准备什么?
陈沪军:
1.荣誉感的准备,
将吓唬施压转变为好奇与期待。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对小学生活的向往,让孩子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将这份期待与自我成长、学习意识、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结合起来。当孩子开始看书,主动思考问题,我们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就很像一个小学生了”。我们也可以跟孩子多聊聊关于小学的事,比如,小学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自己小时候上小学的趣事等。也可以让孩子接触身边的小学生,或者参加小学的体验活动,初步了解小学生活,建立积极的心理期待。把上小学与自我成长的光荣感联系在一起,千万不要说“等到上小学,就有你苦吃了”“上小学了你这个样子一定被老师骂”等这类话来吓唬孩子。只有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幼儿才有了开启小学学习生活的情感动力。
2.安全感的准备,
家庭模拟训练孩子社交技能。
社会交际方面的准备可以从孩子的生活入手,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如,放手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朋友,平时也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跟不认识的孩子一起玩。当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家长多观察孩子的社交技能,面对矛盾的处理方式,多引导孩子,还可以多在家里进行社交场景的模拟演练,尤其是多模拟可能学校会碰到的各种具有挑战性的场景:比如,别人不和你玩,有同学说了让你不高兴的话,有同学冤枉了你等等。开学前,也可以特意让孩子和同班同学提前熟悉起来,便于开学后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孩子社交能力越强、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安全感就越足。
3.自尊感的准备,
重视孩子的运动锻炼和劳动自理。
上小学对于孩子的身体机能是一种挑战,需要应对较长时间的在校学习。孩子的身体机能,包括身体肌肉张力、肌肉耐力等都会影响到他在学校里完成学习任务的效果。比如,肌肉张力不够,孩子就会坐不住,坐不直,一会儿就累得要趴下;肌肉耐力不够,运动或者跳绳一下子就累得不行,坚持不下去。对于幼儿来说,运动是学习最好的准备工作,一定要高度重视身体机能的培养,身体越轻巧灵活、体能越好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一定会越轻松。
还要提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吃饭、穿衣、系鞋带等,学会自己管理和照顾自己。为孩子提供专用的个人物品存放设备,引导幼儿自己分类整理和存放自己的衣物、图书、玩具、学习用品等。鼓励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提高动手能力。孩子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最后也都能变成学习上的自我负责能力。
4.责任感的准备,
与孩子共建共守家庭规则。
家长可以引导幼儿有计划地做事,鼓励孩子自己制定一些活动计划,如,尝试安排周末的活动;也可以引导孩子在家庭建立一定的活动规则,比如,晚上7:30-8:00就是全家的阅读时间,可以独立阅读或者亲子阅读;或者规定东西哪里拿的必须放回哪里,就一定遵守,如果没有主动放回去,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家庭里的规则让孩子能够知道规则的重要性以及对每个人的保护价值。
PART 04
——
“幼小衔接”注意什么?
“幼小衔接”往往容易陷入一些误区,比如,让好动的孩子长时间练坐姿,您觉得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陈沪军:
我们要注意在“幼小衔接”时,往往会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以静练静。
要让孩子坐得住,绝不是简单地安排静态活动就可以。很多家长有误区,孩子坐不住,爱跑来跑去,于是家长给孩子安排了很多静下来的活动,例如围棋、画画、英语等。孩子坐不住,很大可能是由于缺乏运动,主动寻求运动来满足身体和大脑发展的需要。坐不住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先带孩子充分运动和释放,然后再安静下来做静态的活动。
误区二,只重知识。
让孩子具备上小学的学习能力,而不是让孩子提前体验和完成小学的知识学习。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游戏、运动、阅读、情绪是促进大脑发展的四个关键因素。做好这几方面,远胜于提前学习很多知识性内容。千万不要提前超负荷加压,孩子的天性和发展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误区三,打击过度。
“幼小衔接”的核心是给孩子赋能,激发孩子兴趣,培养孩子自信。千万不能在“幼小衔接”的时候,不断地打击孩子,恐吓孩子,让孩子对上小学产生害怕恐惧,担心到小学会适应不了,到小学被老师批评。这样的“幼小衔接”是失败的,家长们要让孩子觉得大人是在帮助他努力地为小学做好充分准备,要让孩子对小学充满信心和向往。
投稿邮箱:1305969433@qq.com
联系优师教研18969975216(微信同手机号)
序哲有约——访谈系列文章:
如果你在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有自己的见解、好的案例,可以向序哲教育公众号投稿,也可以加微信群共同探讨。
成为美好,才能成就美好!
序哲教育一直在您身边!
加入交流群,联系王老师18969975216 微信同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序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