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分享了在北师大附属幼儿园的自然探索家研学项目中的实践经验和妙招。通过“问题漂流瓶”、“5感探索包”、“反转导师”等创新方法,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自主寻找答案,展现出了惊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智慧。分享了一系列研学案例,包括孩子们用便签问题瓶收集问题并寻找答案,设计5感探索包促进全面发展等。强调释放孩子创新潜力的重要性,以及把孩子们的自然探索和提问转化为珍贵的学习机会的实际应用。同时透露了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学方案,如上海虹口区某园的城市夜探研学项目被城管采纳。

本文强调幼儿成长档案的重要性,提出从“记录”到“对话”的思维转变,借助技术让成长可视化。文章介绍了几种具体方法,如采用“三明治记录法”、设置可视化互动区、使用小程序创建“时光胶囊”等。同时,文章也提醒避免档案成为“教师独角戏”,要留空白页让幼儿记录,采用彩虹评级法以及每学期做成长里程碑分析。文章旨在让档案成为幼儿成长的宝贵财富,正如美国幼教专家Lilian Katz所说,让档案成为会呼吸的生命记录。

学前教育专家李敏分享了一个创新实践,让家长参与幼儿园食谱制定,以降低幼儿挑食率并促进家园共育。通过组建膳食智囊团、打造参与式平台以及专业引导策略,实践已证明这种做法的有效性。成功案例分享,如杭州行知幼儿园通过活动收集到多个省份的特色食谱,丰富了餐单并衍生出食育课程。强调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并邀请更多幼儿园分享交流创新经验。

本文介绍了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基于PBL项目的幼儿资源整合与创新方法。通过搭建“资源脚手架”的三阶引导法,破解创新阻力的四把“金钥匙”,以及创新成果的“三级火箭”展示法,幼儿能够在资源创新过程中展现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文章还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幼儿在不同阶段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和创新实践来发掘潜在的创新思维。此外,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也在这过程中被强调。最后强调教师的价值在于守护孩子的创意和想象力,而非给出答案。

本文围绕学前教育政策普惠时代的幼儿园教育故事展开,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政策解读、故事创作工具模型以及实际案例来打造生动、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故事。文章通过讲解政策背景、故事创作方法和工具使用,为幼师们提供了如何在普惠时代背景下讲述动人故事的指导建议。此外,作者还分享了自身经验,展示了如何将普惠餐补政策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故事。

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户外实践活动引导小朋友体验“小小考古学家”的乐趣。包括前期准备、创设情境、实践环节设计、安全与教育要点以及延伸活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打造真实的“考古”氛围、讲好考古故事、实践环节的设计以及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收获知识,培养观察力、专注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对历史的初步感知。欢迎幼教同仁分享创意和经验。

本文分享了针对0-6岁幼儿全面发展的“五维魔法”策略,包括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情感、艺术创造以及学习品质培养等五个方面。结合脑科学研究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文章提出了具体的实操案例,如身体发展的“三维运动处方”,认知发展的探究式学习,社会情感的戏剧浸润式培养等。文章还强调了观察先于干预、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以及动态评估等关键要诀,以确保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分享了一些创新实践案例和领域深度解析的建议,提醒教师确保各项能力协同进步。

本文提供了针对3-6岁儿童博物馆探险的指南,介绍了如何使用PBL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导孩子们探索博物馆。包括设计黄金公式、现场探索任务卡设计秘诀和延伸活动脑洞清单等内容,旨在让孩子们变身城市探险家,并激发他们对博物馆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专家还提供了相关建议和技巧,帮助孩子们在博物馆中获得更好的体验和学习效果。

幼小衔接阶段需注重家长对能力培养的信任建立,而非单纯的提前学科知识。实战策略包括可视化能力发展档案、入学关键能力雷达图、问题解决微视频及习惯追踪表等,旨在以专业度展示孩子的学习品质与能力培养。同时,通过课堂活动的专业解读、数据化沟通技巧及家长学堂的升级玩法,使家长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把握家长心理,以发展评估工具、成长证据和家庭方案,赢得家长对能力培养理念的认同。园长反馈显示,这些策略有效改变了家长的观念,转而支持孩子全面发展适应期的能力。

文章讨论了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研学旅行,让孩子快乐成长。通过劳动游戏化、五感沉浸体验、真实角色扮演和成果可视化等方法,让孩子积极参与劳动,感受到劳动的乐趣。文章还分享了一些实践案例和专家提醒,强调了劳动体验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