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风微凉,时光恰好正当时。秋之美,在于沉淀与收获;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幼儿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明确新学期教研工作目标,9月30日,仙林实验幼教集团美术教研组成员齐聚学思路分园,开展了本学期首次教研活动。
培训教师:王同熹
为了更有效地提升教师们的美术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美术教研组组长王同熹老师带领老师们共同研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关于美术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建议。同时针对幼儿艺术领域的核心经验展开了讨论。
艺术是人类感知美、表达美、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幼儿通过观察,对外部世界美好事物产生初步的美感体验,再以自己的理解将所感知的对象通过艺术的手段表现出来,最后,幼儿通过想象将感知过的已有事物特征进行重新组合或改造,构思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或表现形态,以反映自己的所想、所感和所欲。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同朝代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王老师通过两个问题,引发教师的思考。
问题一:
为什么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
问题二: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通过老师的回答,我们总结出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是文化传承与认同的需要,是审美与创造力培养的需要,更是情感与社会技能发展的需要。
王同熹老师结合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核心价值,并详细探讨了教师应如何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激发幼儿对传统艺术的关注与好奇,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王老师指出,传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运用也要注意方式与方法,要以兴趣和情感为目标指向,教师不能将目标拘泥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学习和工艺技能掌握,而应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保护和鼓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要以生活性和适宜性为内容标准,教师应围绕幼儿生活经验选择内容并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将传统文化事物分解成不同的结构层次便于幼儿理解;以体验和探索为实施重点,基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幼儿可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
王老师通过结合实例,针对“如何开展一节美术集体提教学活动”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引导教师关注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设计、重难点的把握、教学前的准备及活动过程的设计,这也为今后教师规范撰写美术集体教学活动教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学期,美术教研组的教研主题为传统艺术形式——“泥塑”。王同熹老师对具体教研方式以及每月的活动开展进行了详细规划,美术组将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教学观摩活动以及专题微讲座分享等活动,增强教师教研主体参与意识,提升教师组织美术活动的能力。
夏清老师:
传统工艺有很多元素,比如剪纸、泥塑、刺绣等,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一线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让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李泽瑞老师:
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融入,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们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这些都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同时,通过动手实践,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祝亚婷老师:
在这次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幼儿美术教育不仅仅是色彩的涂抹和形状的拼凑,更是孩子们情感表达、想象力激发与创造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这次幼儿园美术教研活动的理论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提升了我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还为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殷雅琪老师: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对了幼儿年龄特点有了很深的了解,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也了解了中国传统美术的博大精深,让我对如何将非遗文化传统美术带入幼儿园有了很好的方法。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如水浸润无声,在新时代背景下更要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探索传承与实践路径,让美育融于幼儿生活,教者有所得,听者有所感,学者有所悟。相信美术组老师们会带着新的思考再出发,潜心美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仙林实验幼儿园学思路分园
“
”
图文:王同熹
审核:张迎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南京市仙林实验幼儿园学思路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