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蝌知春
石岩宝石幼儿园中一班课程故事
主题缘起
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美丽神奇又充满希望的季节,孩子们在这个季节不由得想要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由于老师在寒假期间去石岩湿地公园游玩时,在小溪中发现了小蝌蚪的踪迹,便用矿泉水装了一些小蝌蚪带回班级,放在了班级走廊里。
开学后,有一些孩子发现了,很快,班上的其他孩子们都知道小蝌蚪来“做客”了。孩子们发现多了新朋友,一个个止不住心中的好奇,围着小蝌蚪不停讨论,于是,一段探索蝌蚪的故事又悄悄开始啦。
课程脉络
在班级一角,老师观察到孩子们纷纷地涌到走廊去观察蝌蚪,并和小伙伴交流讨论关于小蝌蚪的事情。孩子们叽叽喳喳说很多关于小蝌蚪的问题,老师根据孩子们的问题开展了以下系列活动。
活动一: 观察小蝌蚪
突然到访的小蝌蚪引起了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他们围着小蝌蚪看得目不转睛。
霖瑞:“小蝌蚪是在水里长大的。”
左沁:“小蝌蚪的身体是椭圆形的。”
果果用手拉得长长地说:“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 ”
悠悠比划着说:“小蝌蚪喜欢游来游去。”
1.蝌蚪的结构
由于孩子们都想要去观察蝌蚪,老师便把蝌蚪搬来了教室科学区,孩子们时不时都会去观察小蝌蚪的情况。一到进区域的时间,孩子们喜欢拿起区域中的小盘子把蝌蚪捞出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小蝌蚪的样子。
耀耀:“有一只小蝌蚪好像不动了!”
一涵:“我看到了蝌蚪的眼睛小小的。”
一航:“蝌蚪一碰它就跑掉了。”
霖瑞:“蝌蚪的颜色好像不一样。”
孩子们通过观察小蝌蚪,了解了小蝌蚪的形态特征。便用画笔把小蝌蚪描绘下来,来看看孩子们纸上的小蝌蚪。
小朋友们在和蝌蚪相处的过程中,喜欢用手指触碰小蝌蚪,不少小朋友问道:“为什么蝌蚪的身上这么滑啊?”“我都抓不到蝌蚪。”
2.蝌蚪的身上怎么滑滑的?
有人猜测是,蝌蚪身上有一层滑滑的外衣,就像是泳衣。有人觉得是蝌蚪很小所以速度会很快。
蝌蚪身上滑滑的究竟是什么呢?小朋友们带着猜测,和老师一起去了解了,蝌蚪身上滑滑的是什么。
蝌蚪分泌的粘液,起到保护作用,还有保湿。在干旱的季节,这粘液和光溜溜的身体可以维持他的生命。这样的身体结构,能够让小小的蝌蚪更适应环境,躲避危害。
幼儿通过在活动的操作环节,感受到动物身上的特征,并且产生疑问,表现出好奇,教师和幼儿一起了解“蝌蚪的外形特征”以及“蝌蚪的结构”。
幼儿在此经验的基础上,会以更宽泛的视野去观察蝌蚪以及其他的动物,或者是其他的生命。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了生物结构的特点都是为了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的选择。
活动二: 给蝌蚪换个家
1.蝌蚪的水脏了
突然有一天,孩子们跑过来和老师说“老师,蝌蚪的水怎么那么脏呀?”“小蝌蚪看起来不开心。”经过查看和孩子们的讨论,蝌蚪生活的环境太脏了,会影响小蝌蚪的心情和健康,我们决定要给小蝌蚪换水,让它生活在干净的水里面。
2.“新家”设计图
孩子们在换水时,发现小蝌蚪的生活环境太简陋了,在盒子里的小蝌蚪看起来有些无聊。小朋友们提出想要给它换一个有趣的生活环境。
程宇:“我想要给它做一个旋转滑道,这样可以滑下去。”
锦潼:“我要给它做一些管道,它可以有很多的玩法。”
昱鑫:“我还要给它做一些跷跷板。”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了小蝌蚪“新家”设计图。
石头:供蝌蚪睡觉、休息。
塑料杯:为蝌蚪制作的旋转滑梯。
以小组为单位,小朋友们进行了组内的投票,用投票的方式决定小组要制作什么样的家。
3.如何记录材料?
小朋友们从家里带来了不少材料,纸杯、糖果纸、石头、塑料模型等等。在操作的过程中,小朋友们需要进行讨论、分工,记录下蝌蚪的家需要多少块、多少个材料。
4.动手制作新家
小朋友们通过点数再进行计数,最后能够按照表格的提示向其他小朋友介绍,蝌蚪的家使用了哪些材料,分别用了多少个。
每组小朋友,按照投票数最高的设计图进行制作。
小朋友们为蝌蚪的新家注入干净的水,再把蝌蚪运到新家里。
小蝌蚪们,开心地玩吧!
活动三: 什么是投票
在小组投票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小朋友并不明白“投票权”的意义,看着大家选什么就选择什么,出现盲目跟从的情况。
于是教师通过一则简短的“投票”小故事,向小朋友讲述了投票的意义,以及投票的自由权。
小朋友手中的“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投出,想获得更多票数的小朋友还可以进行“拉票”。
教师思考:我们在帮助孩子了解投票选举的程序和意义之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让孩子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例如,向他人讲述自己选择某一事物的原因是什么。不随波逐流、盲从他人,也不随意左右他人的意见。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幼儿要记得尊重投票选举的结果和最终决策。
活动四: 和蝌蚪友好相处
1.我们的约定
小朋友们都很高兴,蝌蚪也像大家一样能快乐地玩耍,都围在蝌蚪的家前。忽然,有小朋友发现:蝌蚪被石头压住了。还有的小朋友大叫到:“老师,蝌蚪掉出来了!”
小朋友们说,是因为刚刚有人把石头移了一下,不小心压到蝌蚪了。还有的小朋友把蝌蚪从水里捞了出来,掉在桌子上了。
大家看到这样的情况,都皱起了眉头。教师动员小朋友,一起制定和蝌蚪友好相处的规则。
蝌蚪是和我们一样,生存在大自然中的生物,蝌蚪给我们的班级带来不一样的生机,大家应该和蝌蚪友好相处。
我们约定:
1. 不能直接用手抓小蝌蚪,要轻轻地摸;
2. 让小蝌蚪在游乐场开心地玩耍;
3. 不要让蝌蚪离开水 。
2. 绘本故事《岩石上的小蝌蚪》
我们通过绘本故事《岩石上的小蝌蚪》,让孩子们更加知道要爱护小蝌蚪,让孩子理解生命的态度与爱。当小蝌蚪提到小哥哥:“他把我们装在小玻璃瓶里”时,小朋友说:“这样是不对的,我们不能把小蝌蚪装在瓶子里,这样它们会死。”
小哥哥后来在池塘边并没有想起来那两只被他放在岩石上的小蝌蚪,而是又去抓新的小蝌蚪了。这时,小朋友们纷纷表示不认同小哥哥的做法,有的孩子领悟到应该信守承诺的道理,有的孩子说出小哥哥不应该伤害小蝌蚪。
小朋友们纯真而善良,老师借绘本这一媒介,向小朋友们讲述,尊重生命应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
活动五: 蝌蚪长大了
孩子们对蝌蚪生活的环境进行了优化。在为蝌蚪设计和制作家的过程中,有些孩子发现小蝌蚪好像有了新的变化。
兴宇:“小蝌蚪好像吃更多了。”
清卓:“我给小蝌蚪换过水后,它游得更快了。”
宇涵:“我要把小蝌蚪的好朋友都画下来。”
有一天,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小蝌蚪长出了两条腿,细细小小的腿在水里游来游去,孩子们的讨论开始了。
艺锦:“长大后的蝌蚪游得更快了,因为它长出来了两条腿。”
程宇:“我看到蝌蚪会旋转的游。”
昱钧:“对呀对呀,它会倒着游、横的游、竖的游,它们游得很快。”
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好奇心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好奇心表现也不同,孩子们在观察讨论中不断积累经验。
1.春日踏青
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花草鱼虫就是最好的百科全书。这周末,本班以周边资源为契机,开展了亲子踏青活动。在踏青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发现了熟悉的“伙伴”——小蝌蚪。这令大家兴奋不已,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们都在小溪边上,寻找蝌蚪的踪迹。
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都找到了蝌蚪,在湿地公园的小蝌蚪,有的长出了后腿,有的尾巴看起来很短。在亲身体验中,小朋友们再一次了解到了,蝌蚪的生长过程和外形特点。
阳光不燥,微风正好,在这春日美好中,我们走进大自然,在欢声笑语中,我们寻找到了蝌蚪的踪迹,拥抱明媚而又灿烂的春天。
2.再见,小蝌蚪
在绘本《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们生活在小池塘里开心的游来游去。但我们班级的小蝌蚪们都生活在盒子里,小朋友们观察到很多的小蝌蚪们还没有长大,变化得十分缓慢,和在公园里见到的蝌蚪不一样,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水温的升高不利于小蝌蚪的成长,为了避免小蝌蚪死亡。经过小朋友们的讨论和投票决定,我们要把班级的小蝌蚪们送回它的家——大自然。
小朋友与蝌蚪在班级中相处了一个月,在一个月里我们不断的观察蝌蚪,观看蝌蚪绘本、歌唱蝌蚪儿歌。在不同的活动中与蝌蚪朝夕相处,孩子们与蝌蚪已经建立了深刻的感情。蝌蚪的放生,让孩子们遐想到它以后美好的生活。
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一点一线的勾勒出了蝌蚪的美好瞬间。
喜玥:“蝌蚪会生活在河里,它会找到它的爸爸妈妈。有阳光和荷叶。”
芊玥:“蝌蚪的小河上有座桥,它们在小河里游来游去。”
婷婷:“蝌蚪会慢慢的长大,长出前腿后腿然后变成青蛙。”
活动六: 绘本表演《小蝌蚪找妈妈》
孩子们在观察蝌蚪的时候发现所有的小蝌蚪都在一起,有小朋友便会猜测大一些的蝌蚪是小蝌蚪的爸爸或妈妈,而有小朋友不同意就争论了起来。我们一起去绘本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中找找答案吧。
1.熟悉绘本故事
在听过绘本故事后,孩子们开始加入到自制图书的涂色活动当中。在涂涂画画中,孩子们对故事情节也有了很深刻的印象。能根据书本的图片猜测出故事情节。
2.经验的准备
关于绘本剧,小朋友们并不陌生,在园所开展的图书月活动中,小朋友们都欣赏、观看过绘本剧。但是绘本剧表演的经历较少。
教师向小朋友们出示了家长和幼儿一同完成的绘本剧表演照片,以及教师和幼儿一同演出的视频,激发小朋友们参加表演的欲望。
小朋友们回忆了此前观看过的绘本剧,兴趣变得更加浓厚,纷纷表示想要出演绘本剧。于是,我们展开了关于绘本剧表演需要准备什么的讨论。
艺锦说:“需要准备好头套,每个角色都有头套。”
锦怡说:“我们还需要有一个大屏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建议:中班幼儿能够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喜欢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讲给别人听。于是,我们有了活动的初步设想。
3.角色准备在小朋友们的讨论下,我们对需要的东西有了初步的计划,首先是每个角色的头套。大家一起梳理了绘本中的角色有哪些,并且在自己想扮演的角色下投票。
小朋友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投票后,和老师一起清点了各个角色的总数。
根据投票结果,小朋友按照各个角色的投票总数开始制作角色头套。在准备表演道具的过程中,小朋友们练习用剪刀剪直线,在一次次地练习中,能沿着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或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小朋友们手的动作变得灵活协调。
材料和创意准备就绪,孩子们开始利用不同的材料分组,进行故事情节的创作。看看娃儿们都是怎样制作的吧。
3.绘本剧——舞台选址
小朋友们来到了班级的建构区进行了第一次彩排,准备了所需的头套和大屏幕。
在第一次彩排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左沁说:“还没到你呢,你是鲤鱼妈妈,你怎么上场了?”
光耀说:“建构区的人都吵到我们了。”
在区域总结的时候,我们根据第一次彩排的情况总结出以下问题:
1、小演员没有候场位置。
2、彩排在教室进行,同时有其他小朋友在进行区域活动,声音嘈杂。
3.在教室内彩排,占用了建构区的活动空间。
小朋友们一下就想到了先前的表演经历,不少人觉得一楼的舞台是一个不错的场地。现在需要解决小演员候场场地的问题。
小朋友们带上纸笔,到了大厅舞台处。
4.绘本剧——表演
孩子们第一次表演绘本剧,在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虽然孩子们的表演不能完整的表现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也不够完善,但孩子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是快乐的。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孩子的观察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活动七: 让故事更长一些
1.我最喜欢的故事情节。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故事情节。有的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大鲶鱼“鱼爷爷”,有的小朋友喜欢青蛙和小蝌蚪相认的情节。
小朋友们用彩色笔将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情节画在纸上,并分享给自己的伙伴。
2. 让故事更长一些
这天,霖瑞绘声绘色地在跟一航描述自己绘画的故事情节,引来了不少小伙伴。霖瑞的笔下是小蝌蚪找到妈妈之后的故事。有的小朋友说,自己的蝌蚪和青蛙妈妈告别,去了彩虹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鼓励幼儿依据画面线索讲述故事,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改编故事部分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尾。”续编故事是一种创造性的讲述,续编活动可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水平,结合幼儿的兴趣,我们一起进行了《小蝌蚪找妈妈》续编活动。
活动八: 《火星小蝌蚪》
《火星小蝌蚪》这首音乐用充满童趣的歌词,描述了小蝌蚪和青蛙之间的关系,在通过唱唱跳跳的形式让小朋友们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且大胆表现。
学习发展
学习品质:
在观察前期,幼儿对蝌蚪的日常习性的食物、生长环境、生长发育期进行讨论研究。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对“蝌蚪”的生长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幼儿在接触自然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幼儿对小蝌蚪进行了各种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幼儿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幼儿学习主动性。更能理解生命的美好,珍惜生物生命,进而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健康领域: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告诉亲近的人,一起分享快乐或求得安慰。在“观察小蝌蚪”的活动中,幼儿能讲自己所发现的现象分享给同伴,抒发喜悦之情;在“再见,小蝌蚪”活动中,能根据心理需求去表达和倾述心中的想法。
语言领域: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活动中,幼儿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阅读故事书,并且能够理解图书上的文字进行复述故事内容。在“设计图投票”活动中,能够在引导下不随波逐流、盲从他人,也不随意左右他人的意见。
社会领域: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喜欢和长辈交谈,愿意将与蝌蚪有关的或者其他趣事告诉长辈。在活动中,幼儿能与小蝌蚪友好相处,“和蝌蚪友好相处”活动中,幼儿能在现实情景中,去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尊重生命。在“送小蝌蚪回家”活动中,幼儿能了解到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科学领域: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相同与不同。在“观察小蝌蚪”活动中,幼儿通过对比发现蝌蚪的变化,发现不同之处,并且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结果猜测原因;在“给蝌蚪换个家”活动中,幼儿对想要制作的“家”进行了设计、投票、搜集等操作。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了观察经验、建立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相互分享发现。
艺术领域:逐步形成了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在“再见,小蝌蚪”活动中,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幼儿能用捏泥、手工制作等多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的蝌蚪。
教学反思
一、优点:
1、幼儿为主体:通过课程的不断生发与深化,在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主去探索,去了解蝌蚪,探索蝌蚪。
2、幼儿的动手能力强,在开展蝌蚪课程中直接感知,实际操作。
二、不足:
1、家长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没有利用家长资源,引导家长通过带孩子去户外观察、观看视频、查询资料等形式丰富有关蝌蚪的知识经验。
2.活动的开展不够深入:在主题活动中,活动与活动之间联系不够密切,同时活动的深度不足,例如,“动手制作蝌蚪的家”活动中,应该根据幼儿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确定一个切入点,可能是统计材料或者是小组分工。
3.团队合作意识不强:幼儿在本次主题活动中,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不强,多以自身的想法为主。
4.在主题开展过程中,艺术领域(音乐)的活动相对较少。
三、改进措施:
1.教师鼓励幼儿之间相互合作,逐渐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活动初期,教师在旁进行观察,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支持的地方是什么,同时多进行小组形式的讨论,学习“小组分工”的基本流程,引导幼儿们集思广益,并学会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目标。
2.教师要多观察,拍照,记录,多听听幼儿之间的谈话,形成文字或图片呈现,这样更加能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3.关注幼儿话题走向,及时调整活动目标:教师应留心关注幼儿交流话题,例如幼儿在小组讨论时经常会出现猜想和疑问,教师多倾听幼儿之间的对话。观察孩子的现有经验水平,寻找新的突破口,促成幼儿经验迁移,推动幼儿游戏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4.教师应该重视本次以蝌蚪为主题的生命教育,让幼儿在活动中区感知生命,认识生命,珍惜生命。
5.注重五大领域的均衡发展,根据活动的走向,及时补齐活动领域。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宝石幼儿园
图文|邓雅君、黄璐
编辑|陈春芳
审核|林婷婷
终审|欧阳新茹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宝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