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宣传月 —
从读懂孩子开始
5月20日,我们迎来第十三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本次宣传月的主题为“守护育幼底线 成就美好童年”。那么,让我们从“理解与尊重”的角度,一起走近孩子、理解孩子——
为什么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婴幼儿阶段是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安全依恋的关键期。父母敏感地关注孩子的需要,给孩子充分的照顾、陪伴,孩子才能建立安全感,并逐渐发展起独立自主、自尊自信的人格。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关系和谐健康,家庭氛围轻松愉快、充满关爱,孩子才会获得稳定、积极的情绪体验,对父母建立起信任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进而对其成长、接触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张梓依 6岁)
孩子为什么需要充分地玩?
玩是孩子快乐和幸福的来源之一。孩子在游戏中尽情地嬉戏追逐、想象创造、应对困难挑战,这些都能带来身心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玩是孩子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经。如,孩子用杯子来回舀水、把沙堆成各种形状,在重复玩的过程中感知沙水的特性,建立对容量、重量、体积等概念的初步认知体验,发现大小、高矮、多少等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孩子后续学习的基础。
玩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孩子在玩中认识新朋友,学会和朋友友好相处,学会自己沟通、协商解决问题。
(田梓萌 6岁)
家长如何陪孩子玩?
鼓励、支持孩子的游戏。如,孩子收集了一堆小石头,家长可以看看孩子会怎么玩,而不要嫌脏让孩子把石头扔掉。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游戏。
参与其中。家长试着当一个大“顽童”,成为孩子游戏的伙伴,听孩子“指挥”。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家长鼓励孩子,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和孩子一起交流。游戏结束后,家长和孩子聊聊刚才玩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和想法,还想怎样做,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杨卓尔 6岁)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当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和鞋子的时候,他们小肌肉的控制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身体平衡能力、观察力、专注力都能得到锻炼。这些活动还能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孩子独立照顾自己,能让他们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建立自尊自信,助于形成独立自主的品格。家长“退后”,孩子才会有试错和成长的空间,对自己更有掌控感,逐步学会独立自主。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慢”节奏,给孩子充分练习的机会,不要因为孩子做得慢或不够好而包办代替、否定孩子。
(高楚涵 6岁)
孩子为什么越来越“逆反”,家长该如何应对?
“逆反”多是孩子成长的信号。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主意,什么都想尝试,常常把“不”挂在嘴边。这背后是孩子自主意识萌芽、渴望按自己意愿做事的表现,家长要学会尊重和接纳。
给孩子充分自主的机会。“逆反”行为出现,多是因孩子的需要未得到满足。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要让孩子多尝试自己做决定,减少干预和限制。如,家里来客人,让孩子自己选择和小朋友玩什么、分享什么。
与孩子共同讨论必要的规则。如,在带孩子去户外玩之前,先和孩子约定回家的时间,提醒在公共场所玩耍的注意事项,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张梓依 6岁)
孩子不爱打招呼怎么办?
不爱打招呼,不等于“不礼貌”。孩子是不是爱打招呼,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孩子的性格、气质、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等。不爱打招呼,也不等于“社交障碍”。接纳孩子的社交方式,即便是成人也有不想打招呼的时候。
尊重孩子打招呼的方式。看对方一眼、笑一笑、摆摆手等,都是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家长没必要一定让孩子用成人的方式打招呼。
家长给孩子做榜样。家长热情地与周围的人打招呼,让孩子耳濡目染。
多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与不同的人交往,产生愉快体验,积累交往经验。
(杨卓尔 6岁)
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关注和认可。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时,家长应保持冷静,给予理解和接纳,关注孩子的感受,与孩子沟通。如提问:“姐姐不和你玩,你特别失望,是吗?”以此帮助孩子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转移注意力。引导孩子通过短暂独处、深呼吸、画画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冷静下来。
家长自身保持稳定的情绪。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树立情绪管理的好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田梓萌 6岁)
多子女家庭的家长该注意什么?
给予每个孩子平等的爱与关注。根据每个孩子的需要给予关爱,切忌偏袒、不公。在照料弟弟妹妹的同时,也要多关注哥哥姐姐的需要,让其感受到爸爸妈妈也同样爱他们。
切忌相互比较。每个孩子的性格、兴趣和发展速度不一样,家长应接纳孩子的不同,不要拿一方的长处和另一方的短处作比较,以免打击孩子的自信。
合理解决冲突。兄弟姐妹之间发生冲突时,不能简单要求一方谦让另一方。要帮他们平复情绪,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倾听、理解对方的感受,一起解决冲突。
增进兄弟姐妹间的互助关爱。鼓励哥哥姐姐参与对弟弟妹妹的照顾、陪伴,引导弟弟妹妹关心哥哥姐姐,逐渐形成互助关爱的家庭氛围。
(高之琳 6岁)
如何看待孩子做事注意力不集中?
不是只有静坐学习才是注意力集中。孩子有时看似注意力不集中,其实可能是他正在反复观察、摆弄和探究,家长要学会观察、识别孩子的行为,不要轻易下结论。
被动完成某些任务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长时间进行抽象枯燥的练习或完成超出能力水平的任务,都很难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孩子只有在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时才更专注和投入。
家长随意打扰也会影响孩子集中注意力。频繁提醒孩子喝水、吃东西、上厕所,在孩子旁边看手机等,都是对孩子的干扰。
(胥孟妤 6岁)
如何看待孩子做事“拖拉”?
有可能是受孩子发展水平限制。孩子年龄小,做事有自己的节奏、速度,经常难以达到成人的熟练度和要求,家长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要求过高,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拖拉”的标签。尝试接纳孩子,用具体的提醒替代催促。如,不说“快点穿”,而是提醒他:“先去鞋架拿鞋,再坐在小凳子上自己穿,好吗?”
有可能是对家长的“无声反抗”。如果是家长催促过多,或者强迫孩子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孩子不会说,就会用“拖拉”对抗。家长应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激发孩子做事的主动性,减少强迫命令。
(王伊然 6岁)
如何看待孩子拆东西的行为?
拆卸行为不一定是在搞破坏。孩子常常是想搞清楚这个玩具为什么会动、会响、会发光,这正是他们动手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家长不要急于批评,要理解背后的动机,尝试接纳孩子的这些行为。
约定“拆卸”规则。要满足孩子出于好奇和探究的拆卸行为,可以和孩子协商明确的规则,约定哪些可以拆、哪些不可以拆,可提供一些废旧物品让孩子拆卸、探索。
与孩子一起探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拆拆玩玩,聊聊有什么新奇的发现和想法,还可以通过查资料、看视频等方式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李梓琪 6岁)
来源:《2024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 家长宣传册》
图文丨综合部
编辑丨宫 杰
审核丨任奕霖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河北大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