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王诗凝,北京市丰台第六幼儿园教师,中共党员,一级教师,毕业于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2021年7月至今一直扎根教育一线,参与过科学、体育、品格课题研究。
教师格言:
每一个孩子,
都是一颗等待被点燃的星星。
而我们的陪伴与教育,
就是那束照亮他们的光。
在这里,
开启智慧之旅,
拥抱无限可能。
幼儿园里的大水池建设完毕了,孩子们有的用小水桶运水,有的用压水器运水,还有的询问幼儿园的保安叔叔找到了废旧消防水带运水,孩子们共同将蓄水池装满了水,接下来会发生哪些游戏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阶段一:我们的造船工程
初初:“船怎么造呢?多大的合适呢?”
小晚:“当然还是用瓶子,我们得造一个人能坐上去的。”
朵朵:“那得做一个像桌子这么大的吧,可是我们的瓶子不多了,可能不够。”
沫沫:“我们可以从家里带一些,因为瓶子是废旧品,我们很容易就能收集到。”
妙妙:“对啊!而且我们要造大船,肯定需要很多材料,我们每个人都去收集肯定能有好多瓶子,上学期咱们就材料库里就收集了好多的瓶子。”
这么多瓶子怎么拼在一起呢?孩子们又有了不同的想法。
聚焦问题:瓶子怎么拼在一起呢?
汤圆:“我想用绳子把瓶子捆起来。”
朵朵:“可以用大胶条粘住。”
幼儿绘画表征与教师一对一倾听:
朵朵:今天我和小朋友们一起用水瓶坐船,我们分组行动,我们组做船身,小晚她们组做船头,做完以后我们一组合就完成了。
妙妙:我们今天坐船的时候用了好多瓶子,我们先是连接了12个,做了5组这样的,然后又连接10个做了三组,最后我们大概用了90个瓶子。
阶段二:小船试运
小船制作完成孩子们非常兴奋,迫不及待的把自己做的船放到水里,好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将船向前推动,船真的可以漂在水上,但是玩了一会儿问题出现了。
“别弄了,船坏了!”
沫沫发现船头位置的胶开了,小晚观察了一会说:“虽然上面的胶开了,但是下面的胶粘的非常牢固,应该还可以玩没问题的”。沫沫担心的站在旁边看着几小朋友又玩了一会儿,最终孩子们统一决定将船挪到岸边进行修补。
阶段三:测试小船,进行改造
第一次改造:
孩子们拿来了他们常用的大胶条修补,开始上下粘,前后粘,反复粘,再次将船放进水里,测试成功,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坐上船去试试了,觉得可以了,但有的小朋友还是对能不能承受人的重量提出了质疑,小晚说:“那就试试吧!”于是他们将比较沉的轮胎搬到上边,船沉了。
第二次改造:
正在在岸边想用瓶子再造一艘船的妙妙,看着她们把船抬出来问:“这是干嘛呀?”
小晚:“这个船浮力不够,咱们合并到一起吧,要不都玩不了。”
妙妙:“那就试试吧。”有了之前的造船经验,他们很快就合作这将船进行了改造,变成了加厚小船。
成功了,孩子们特别兴奋,每个人都迫不及待的想坐上小船试一试
教师分析:孩子们在造船活动中经过“发现问题——提出方法——探索行动——再次调整”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沉浮经验。也是建构新认知经验的过程。幼儿在造船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远比结果更重要,如:实验过程的坚持不懈、造船组的积极思考、努力专注的情感态度等。
幼儿绘画表征与教师一对一倾听:
俊宝说:6个小朋友都想划船,船只有一个,太少了,不够我们玩。
童童说:很多小朋友都等着,我打算找一些其他材料当作船玩。
聚焦问题:材料不够了怎么办呢?
孩子们开启了寻找之旅……..
1.可以在水面上飘起来的:
2.可以做船桨的:
3.可以组合使用的
阶段四:新的小船诞生了
飘浮小船
摩托艇
水上冲浪
水滑梯
幼儿绘画表征与教师一对一倾听:
小晚发现有浮力的物品可以组合
妙妙发现浮力+浮力会有更大的浮力,就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教师思考:划船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整个游戏过程,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自己设计、自己寻找材料、自己选择游戏伙伴、自己拓展游戏玩法,发现材料的特性,感受到了浮力与重量的关系。每个幼儿都是游戏的主人翁,在兴趣的催化作用下不断推动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须的宝贵品质。幼儿与开放性材料互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发现幼儿对造船的兴趣,尊重幼儿想法,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在幼儿的造船行动中,教师和他们一起发现不同的问题,支持、启发他们去解决问题,促进他们对开放性材料的探究,萌发深度学习。
审核 | 杨洪云
编辑 | 何?云
往期 · 推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