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及兴趣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选择大象和蚊子这两种幼儿在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态上反差大的动物,将生动有趣的故事人物与音乐、节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幼儿在倾听、欣赏、敲击乐器和游戏的过程中自由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及愉悦的进行音乐游戏是我这个活动的总体设计思路。
活动设计
1、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段落、图谱与《大象与小蚊子》故事情节的匹配,初步尝试用身体动作体验和表现故事情节。
(2)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小象散步、蚊子叮、赶蚊子等故事情节记忆动作顺序,学玩音乐游戏。
(3)感受和体验游戏中小蚊子“叮”与大象“赶”有趣的逗乐情趣。
2、活动准备:
完整音乐,图谱、CD机。
3、活动过程:
(1)教师讲述《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幼儿根据角色创编身体动作。
①教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关于大象和小蚊子之间的故事!”
②边讲述故事边引导幼儿创编大象走、跳、赶蚊子、踩的动作和蚊子飞、叮的动作。
(2)听音乐用动作把这个故事说一遍。
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完整做一遍身体动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乐曲就是讲的这个故事,好!听音乐我们一起,用动作把这个故事说一遍!
师带领幼儿听音乐完整用手部动作做一遍,教师的语言进化为精简的语言指令。
(3)出示图谱,教师指图,幼儿看图谱表演完整身体动作(教师根据幼儿掌握情况,随时提供支持。)
①出示图谱,明确图谱上的角色。
教师:这里还有一张特别的图片,把这个故事都画下来,能帮助你们表演这个故事,蓝色表示大象的故事,红色表示小蚊子的故事,这是谁的脚印?
②教师指图,幼儿尝试说一说、做一做。
③教师指图,幼儿跟着音乐做动作。
教师:我们一起跟着音乐、看着图来表演这个故事。
(4)教师与幼儿分角色表演
幼儿演大象、教师演蚊子。
(5)幼儿分角色表演
幼儿分成两部分,一半演大象,一半演小蚊子。
(6)找空地方游戏《大象和蚊子》
课后延伸:
1、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根据音乐玩乐器,在角色区,自由表现《大象和小蚊子》的音乐游戏。
2、探索大鼓、串铃、蛙鸣筒的声音还可以用来表现什么,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反思
优点:
a、本次活动比较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课前准备很充分,层次环节很清晰,教师借助故事、动作、图片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b、音乐旋律比较复杂,所以运用大象与蚊子的故事和图谱帮助幼儿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c、随音乐做动作时,将故事语言变为精简语言的指令,自然过渡帮助幼儿掌握动作。
d、运用图谱帮助幼儿记忆动作,图谱清楚明了,能够让教师进行退位。
e、在幼儿通过角色的交换感受大象和小蚊子两者的动作的不同。
不足:
a、在表现“蚊子叮”的时候,要轻轻的而且要合拍,教师虽然有提要求,但是当幼儿没做到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评价纠正。
b、在创编“蚊子被踩扁”的动作的时候,幼儿学蚊子被踩扁的样子,教师要求必须在位子上做,很多孩子没法表现。
c、在最后的环节中,教师让一半的幼儿扮演大象一半幼儿扮演蚊子时候,让“蚊子”可以下位活动,“大象”坐在座位上,因为扮演“大象”的幼儿都坐在一起,使得活动比较拥挤。
通过深刻认真的反思,让我觉得一节好课它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首先课程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课程的设计环节要紧紧相扣,层层递进,重难点明确,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幼儿产生积极的互动,真正实现幼儿的主体性地位,我要将这次活动学到的东西,运用于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工作中,使自己在工作上不断进步。